APP下载

有“备”而来,以“研”促教

2013-12-29陈俊江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3年1期

【摘 要】集体备课的本质意义在于“研究”,要提高备课效益,就一定要注重研究。可以围绕“研”字分三步走:一次备课,个人研读,做到有“备”而来;二次备课,集体研讨,参与并合作,交流并碰撞;三次备课,自主研磨,调整、补充、修订、提升,这样做有利于教师个性特长和创造性的发挥,也使得教案更加适合所教班级的学情。这里所倡导的“三次备课”,不是工作量的简单叠加和备课流程的随意延伸,而是以“研”促教的一个系统工程。

【关键词】备课 合作 研究 共享 效益

本期“重议集体备课”,话题重要,意义重大。南京市教科所肖林元、洪劬颉先生提供了一份数据详尽、分析有力的调研报告,为“重议集体备课”提供了现实需要。冯渊、桑青、周妍、姜丽丽等四位老师分别从“抓人员”、“抓内容”、“抓技术”、“内外兼修”等角度阐述了如何创新集体备课形式。我也谈谈我的看法。

由于认识的偏差、操作的失当、管理的缺位等诸多原因,当前的集体备课往往流于形式,效益不高,出现很多不尽如人意的情形。比较典型的是,主备人只“备”不“研”,对承担的备课任务研究不够,只是找一些现成的资料,简要介绍大体思路,而主备人主讲时,其他成员因为缺少必要的准备,对主讲人关于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和教学策略的构想,明显有距离感,所以常常游离于集体备课的氛围之外。集体备课人到心不到,缺少交流,更遑论思想的碰撞和智慧的共享,到最后只剩下统一教学进度这样比较浅显的内涵,所以有人将组内同行的小聚戏称为“集体备课”,美其名曰统一进“肚”。集体备课意义之异化于此可见一斑,于是有一种意见说,集体备课可以休矣。

集体备课真是个“让我欢喜让我忧”的话题,令人纠结,其不足显而易见,但其优长也不能全盘否定。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和管理经历,我以为,集体备课非但不能废弃,而且要优化改革,大力推进,即使是在教师专业化发展到比较高水准的情况下,集体备课依然会是校本教研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抓手。这是因为:

首先,从教师个体发展的角度看,集体备课是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舞台。由于教师的专业情况、知识储备、专业技能和职业经历的不同,我们必须承认在一个教学团队中成员间教学能力、经验、风格存在差异性。集体备课通过同伴交流、专家引领的方式,帮助教师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实现自身专业素养的有效提升。在集体备课中,同学科教师经过充分的准备并积极参与讨论,可以备中学,研中学,互助合作,取长补短,从而实现智力资源的共享,形成团队合力和集体优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获得专业素养的提升。

其次,从推进课程改革的角度看,集体备课是切磋专业技能、磨砺教学内功的擂台。在新课程实施十年后的今天,我们深入课堂去做一些调研,不难发现,理念的更新并不如想象的那样一蹴而就,更为匮乏的是先进的理念并未如愿地顺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也就是理念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机智并不如我们期待的那样丰富多彩。经过集体备课研究而成的教学方案,对教学重难点把握的准确性及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一定会比多数情况下的单兵作战要更为合理,这对新课程所要求的低时耗与高效益自然不无裨益。而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不仅适用于学生的学,也同样适用于教师的教。集体备课就是集众人之智来集体攻关并共享成果。

再次,从学校教学研究的角度看,集体备课是开展校本教研、提升教学效益的平台。浓厚的教科研氛围无疑可以提高教学效益,提升办学品位,但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期待中学教师在繁重的教学任务面前要能拥有多高的科研含金量是不切实际的,较为合理的是号召广大教师为教而研,以研促教,贴近中学教学实际,立足课堂教学思考琢磨,这样的校本教研所解决的是教学中最直接、最实际的问题,主要任务是为了优化教学设计,完善课堂教学。而集体备课就是针对课堂教学中的具体生动的问题去展开研讨,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行动研究”,不仅切实可行,而且富有生机。

基于以上思考,我以为,比批判更重要的是建设。

要寻找对策,首先要弄清集体备课所以流于形式的主要原因。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不妨先为集体备课算一笔简单的账。在新课程背景下,以语文学科为例,高一高二阶段一般每周安排五课时,高三安排八课时,集体备课一般每周安排两节课,这就意味着要用两节课的时间去“备”五到八个教案,再加上作文教学和各种名目的周末训练或阶段性检测,如此多的任务,即使有详细的工作计划和敬业的教师队伍作为支撑,即使有严格的检查监督机制作为保证,我们在两节课的时间里又能有多大作为?更何况在不少学校,为丰富教研活动的形式,还有其他的安排,比如常见的听一节课再一起评课研讨的教研方式。那真正用于备课的时间少之又少,再加之有的教师敬业精神的缺失和职业倦怠的产生,因此出现集体备课衍化为“座谈会”的现象,也是不足为怪的。

不难看出,集体备课的理念是好的,但其设计与安排本身就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泥淖,本身就不够实事求是。此为一。其二,目前多数集体备课为了减轻负担,都在事先明确主备人,所谓集体备课就是主备人将构想报告一下,然后组内权威人士发表一些指导性意见,这样的备课就正如辞典上对备课的解释:对上课内容的准备。这样的备课显然不能应对新课程的高要求。因为这其中弱化了一个重要的内涵,那就是“研究”。集体备课的优势就在于能集众人之长,共享集体智慧,实现备课效益的最大化。如果集体备课只是主备人的教案的推广,那全体成员合作探究的正面效益就没能发挥。如果主备人的准备是充分的、经过推敲的,那还勉强凑合。如果主备人只是代为搜索下载资料,那集体备课除了产生依赖,培养懒汉,此外意义无多。因此,集体备课要能真正实现互动与共享,提高效益,就一定要在备课的形式和内涵两个方面作思考和改革。综合起来说,就是分三步走,向两头延伸,突出一个“研”字:个人研读,集体研讨,自主研磨。

一次备课,个人研读,这是集体备课的前奏。在集体备课之前,教者一定要对备课内容有比较深入的研读。衡量集体备课的质量与价值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参与度。主备人负有重点攻关的主要责任,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人可以不管不问,只待开席坐吃现成。每位成员不仅是听众,更应是参与者、合作者。唯有事先认真研读,对所要研讨的内容即使不求“胸中有丘壑”,至少也要做到大致有数,这样才能有“备”而来,以研究者的姿态出席在规定时间地点的集体备课现场,才能参与并合作,交流并碰撞,才能“备”有所得,“研”有所成。

二次备课,集体研讨,这是常态的集体备课的主要内容。有了先前的充分准备,在有限的集体备课时间里,主要任务就不是做听众,而是参与研讨。研讨什么呢,我以为要关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的确定,就是教什么。二是怎么教,就是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研讨;还可以进一步研究为何这样教,这样教的依据何在,这就是教学理念的渗透与体现。三是还可以怎样教,这就是百花齐放的问题,时下流行的同课异构的教研形式不正是还可以怎样教这一内涵的体现么?集体备课是发表看法、交流思想的过程,不仅仅要形成相对统一得到大家认可的教案,更重要的是要研究问题。可以说,集体备课的本质意义正在于“研究”。

三次备课,自主研磨,这是集体备课之后的个性化调整润色修订提升。这是备课的质的提升,要“备”学生,要切合具体学情。集体备课所形成的统一教案,集众人所长,克服了个人备课的随意性与可能出现的偏差,是相对科学合理的,但这并不是说就是绝对完美的,适用于所有班情、学情,可以照本宣科。教师必须对统一教案认真阅读思索,结合自身教学个性和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加以调整、补充、修改,从而形成个性鲜明的教案,更加适合所教学生的认知水平,更加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同时也有利于教师个性特长和创造性的发挥。

这里所倡导的“三次备课”,不是工作量的简单叠加,而是以集体研讨为中心向集体备课之前之后的有效延伸,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想取得实效,有序推进,就一定要狠抓质量。集体备课活动之前的研读,过程中的研讨及备课后的自主研磨,都要强调个人的参与与投入。若是一味敷衍应对,再好的组织形式、管理措施也开不出高品质的效益之花。

当然,再扎实的集体备课、再完美的教学设计,都会遇到课堂生成的问题。所以对教案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运行情况还要有反思。对课堂的反思是最鲜活最有价值的教学研究,同时也是集体备课的有效延伸,还可以成为下一次备课的研讨内容。这样,有“备”而教研,教后而反思,思考而改进,如此扎实推进,螺旋上升,自然可以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得到提升,学校教研活动取得实效。

学校发展,教师为本。支撑一所学校发展的是全体教师的整体实力,而不断完善、优化集体备课的意义就在于能汇聚教师的整体力量,来推进学科建设,推动学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