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转非居民实现宜居梦想

2013-12-29熊雪

红旗文稿 2013年24期

重庆北部新区是重庆市重要的工业大区、财税大区和开放大区,工业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但在这些光鲜的物化指标背后,也存在部分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如转非社区环境的脏乱差,转非群众对居住环境的强烈不满,转非社区市政设施的短缺与落后等,这些问题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怎样让这部分群众真正实现宜居梦想、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呢?

从2011年起,北部新区做出了有益的新探索。

陋习依旧 市政环境管理困难重重

经过10年征地拆迁,重庆北部新区古老的村庄消失了,一座新城站起来,13万村民结束了农耕生活,陆续搬进由政府出资兴建的38个转非社区,开始了城市生活。

但问题和矛盾接踵而至。

从管理层面看,北部新区管辖的原有乡镇陆续撤镇建街,预示着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工作对象看,村民转变为市民,虽仅一字之差,但内涵却有天壤之别:村民一夜间改变的只是身份证和户口簿,他们几十年农村生活所沉淀的习惯、方式、观念并没因“洗脚上田”而改观,要成为一个文明市民,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转非社区的运行刚开始就陷入一个“乱”字:

一是自身乱。村民刚搬进簇新的楼房时,心情是欣喜的,但习惯上却不适应,加上他们生活节俭,搬家时什么都舍不得扔,以至农具、箩筐、背篼、蓑衣、老床,甚至连铺床的谷草都搬进了新居;还有人把鸡鸭也带进了新楼,也有人把小区中庭的花草铲掉,种上瓜菜,浇菜的尿臭熏得住户连窗户都不敢开;更有甚者,将家人的骨灰盒埋进公共绿地。诸如此类的乱象,让崭新的社区又成了“大村庄”,给市政管理平添了诸多困难。

二是社区乱。很多村民意识上并不认为自己已经“进城”,只认为是换了个居住地,以至个人的陋习使社区愈显混乱,譬如村民长期养成的随手抛物习惯没改,在农村住平房尚bf7c02f932ac8fad31534c9990b36f6f827fb016d3870a7cbc44daf84e9648bd无大碍,但住进高楼仍随手乱扔则会伤及路人;再如“摩托车上楼”这类新增的陋习,政府在建设高层安置房时,底层都设计了车库,考虑到转非居民收入不高,摩托车每月只收25元,可不少人就是不愿停车库,径直把摩托车开进电梯上楼,停放自家门口;各家各户的过道,也乱得惊人,除摩托车外,当初搬来的烂家具、旧农具等堆得满地都是,不但通行困难,一旦发生火灾,很可能酿成惨痛的安全事故。

三是整治难度大。为治理转非社区的乱象,街道开展大规模的“洁净家园行动”,但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没过多久,杂物又冒出来了。各社区建成时都种了树,但一些村民并不领情,晾衣服、晒铺盖都在树上,搞得像挂了万国旗。再有就是社区道路本来不宽,部分有车族夜里就把车停放路上。

应该说,北部新区的市政建设堪称全市窗口,这里道路整洁、绿树成荫、工厂规范、楼盘漂亮,而转非社区的乱象却与此形成强烈反差,不但影响投资环境,更重要的是它让百姓的宜居梦很难实现,群众反映强烈、干部压力巨大,虽说治理从没停过,但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症结在哪里,怎样才能让群众真正融入城市主流生活?

民生为本 投入资金改造转非社区

这其实是对群众的感情问题,更是一个民生大课题。

管委会成员深入基层认真调研,真心诚意听取群众意见,认真整改工作作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管委会认为,这些社区脏乱的根源,是我们的工作没做到家。为了北部新城的诞生,10余万百姓奉献了家园、做出了牺牲,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北部新城不可能顺利建成,而共产党人奋斗的目标,不就是为让群众拥有更加幸福的未来吗?!让转非群众也能推窗见绿、享受鸟语花香,成为党工委、管委会的共识。

由于转非社区是陆续兴建的,各社区环境差异较大,服务配套设施不尽相同,相当一部分社区在兴建时就有缺陷,市政设施不配套、绿化品质低,不但“种树不见绿”、“见绿不见花”,而且管理成本高,每年都要修修补补,花钱费力效果不佳。管委会经认真调研后决定,与其每年“撒胡椒面”似的小打小闹,不如集中财力、人力、物力,每年整治若干个社区,通过三五年努力,把转非社区全部建设成宜居小区。

从2011年起,开始分批进行集中整体改造,并以此为切入点,拉开了民生建设的大幕,辅之以再就业工程、转非养老金全覆盖、转非医保等一系列民生保障措施,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做出了积极探索。通过改造,转非社区由原来的“脏、乱、差”变得“绿、净、美”,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居住条件,城市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提升,赢得了居民的交口称赞。

把钱用于民生建设,不但是执政理念的转变,也让群众得到了实惠,单看房价就知道,综合整治后,房价翻了番,居民增加了财产性收入。管委会还通过促进就业、提高收入、加强宣传、深化教育等多种渠道不断引导转非居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公德意识,自觉维护社区设施,主动参与城市环境管理,各社区义工队伍发展迅速。

在整治的同时,管委会加快了垃圾转运站、人行天桥、断头路、立交桥、骨干道路、社区服务站、街区广场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一大批民生项目投入使用。今天的北部新区,居民出门500米就有健身广场或绿地公园,到处绿树成荫,鲜花盛开,转非居民的幸福指数迅速提升。

四点体会 续写民生服务的大文章

1.组织上统一认识,强化领导,保障到位。为了强力推进工作,以管委会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改造工作领导小组重心下沉、靠前指挥、分片包干;各街道提前谋划、全民动员;各部门多方联动、通力合作,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强有力组织指挥体系,为改造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区财政部门将改造工程预算单列,根据工程设计安排资金,不设上限,为改造工程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障。

2.路线上群众为本,加强引导,获取支持。由于原住民转非时间跨度较大,征地政策和补偿标准经过了数次调整,很多早期转非居民对补偿标准不满,进而对政府工作存在抵触情绪,集访阻工时有发生。在整治之初,一些群众并不认为改善转非小区环境是“民生工程”,而是先入为主地认为是“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千方百计地阻挠施工,索取无理补偿。为此,管委会本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理念,首先邀请居民代表参观整治后的转非小区,让他们亲身感受整治前后的对比差异;然后公示整治方案,充分听取大家的意见。很快,群众的思想转变了,从抵触变为了支持,进而自发组织起来参与工程质量监督,其效果比由监理公司监督还要好。

3.措施上方法得当,真抓实干,进展顺利。一是统筹兼顾得当,避免了重复建设,制定总体框架,协调推进,基本做到了“一个项目,一步到位;多项要求,同时满足”,避免了工作打乱仗的不利局面。二是宣传措施得当,通过耐心细致的政策宣讲,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营造了良好的整治氛围。三是协调沟通措施得当,充分调动了水、电、气、通讯等行业部门的积极性。四是安全稳定措施得当,没有发生一起安全责任事故和群体性事件。

4.效果上文化引领,设计先行,特色突出。在改造工程中,各街道积极挖掘地方文化,从设计入手,加大对设计的投入,聘请高水平的设计单位,高起点、大手笔进行设计。同时,对设计方案反复研究论证,优中选优,充分考虑人性化、个性化,利用文化小品来熏陶和提高居民的素质修养,通过确定景观主题,统一景观风格,固化了社区环境整体格局。

(作者:重庆市北部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责任编辑:王农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