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商人也应该是思想巨人
2013-12-29杨永奇
这本书的出现,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徐彦平,证明在中国,一位成功商人也可以是一位思想上的巨人。
说实话,我看过的经管类书籍并不多,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作者太有名了,比如冯仑、王石、潘石屹这类成功人士声名显赫,不仅经常在电视报纸上看到他们,而且在微博里也能看到他们的闹腾,互相打情骂俏,看微博都看烦了,又有什么必要再看他们的书?另一个原因是作者太不出名了,以至于你会怀疑这本书内容的真实性。当然,最关键的原因是从整体上来看,此类书总是给人一种太装和说大话的感觉。
但之所以会对徐彦平感兴趣,完全是因为被他公司的名字吸引了。很难想象会有房地产老总把自己公司的名字命名为“高山流水”,并把自己的企业管理理念称作“知音文化”,因为前者让你误认为这是一家音乐公司,而后者明明就是交友网站嘛,你肯定会猜想还有这么文艺的地产公司老板啊。当然,前提是你自己就是文艺青年。
因为好奇,拿起书不免仔细翻阅了一下,才发现没那么简单,事实上这本书可以看作是徐彦平旧作《知音文化管理五讲》的后传,不同的是前者是从管理的角度阐释他企业管理的心得,后者是从文化的角度呈现一个企业家的思想结晶。《知音文化管理五讲》出版后,徐彦平本想暂时搁笔,全心全意经营企业,但后来他又感觉自己没有把积压在心里想要说的话表达清楚,于是决定再接再厉,把自己的思想彻底好好清理一遍,最终便有了这本近二十万字的《情商中国》。
这部书中,徐彦平着重论述的是“情感”与“利益”的关系,并总结出两种现象——不平等产生情感和不公平产生情绪。观点确实十分新颖,按照作者的分析,“不公平产生情绪”针对的是利益交换,一个人的利益必须得到足够的尊重,得到公平的满足。反之就会产生不满的情绪,一旦情绪得不到有效的排遣和消解,不断积累便成怨恨。社会上一些现象和事件就是如此产生的。“不平等产生情感”针对的是情感交换,它与利益交换相反,是以“不平等”为特征的。这里的“不平等”一语与常规的用法不同,徐彦平的解释是:“在人际互动中自觉把彼置于我之上,侧重于彼,倾斜于彼,形成我低而彼高的态势,情感如此产生于彼心中。”也就是说在人际交往中,如果能够更多地考虑对方的需要、对方的感受,对付出的一切并不要求“平等”的回报,就会产生美好的情感,它使双方都感到生命的愉悦,而“情感”也会成为消解“情绪”的力量,降低它的负面作用。
可以看出,徐彦平对情绪化是特别反对的,他在书中还提到了2012年9月西安发生的抗议日本妄图“国有化”我国钓鱼岛的事件,在情绪化的浪潮中失控,有位开着日系车的无辜车主被人击破头颅。徐彦平就此分析:“在目的的合理性——爱国——的名目下,手段有了正当性。于是,砸车,砸的大义凛然;伤人,伤的义正词严。当目的的正当性确证了手段的正当性,手段便取代了目的,真实的目的反倒消失。”不可否认,这个分析相当精准,对当下的许多“热点事件”情绪化造成的恶果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当然,这本书最终的目的是分析恶之成因,从而达到抑恶扬善的效果。这种方法不但适用于个人情绪管理,也同样适用于企业乃至国家。
总之,当《野蛮生长》《管理日记》这类血腥和功利的书籍充斥市场时,能够看到这样一本趣谈商业文化,巧用情商论道,又充满文艺范和哲学色彩的图书,尤其作者竟是一位地产商人。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好像前不久许知远还在《商业周刊》上发表专栏文章称中国企业家是商业的“巨人”,公共价值观上的“侏儒”,与比尔·盖茨等世界知名企业家相比,中国企业家确实显得比较重利轻义。但这本书的出现,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徐彦平,证明在中国,一位成功商人也可以是一位思想上的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