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做好史志图书?

2013-12-29王迎霞

出版广角 2013年17期

“盛世修志”是我国的优良文化传统,编纂史志类图书是一种文化自觉。

历时十余年,在2000年由全国民航史志工作会议上启动的《中国民用航空志》各地区卷,已陆续在中国民航出版社出版。截至2013年,笔者参与其中“《中国民用航空志》西南地区卷”(上、下两册)、“《中国民用航空志》西北地区卷”、“《中国民用航空志》中南地区卷(上、下两册)”,以及《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志·西南分公司卷》和《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志·浙江分公司卷》等五部图书的责任编辑工作。对于笔者而言,参加此类图书出版工程,是机遇,更是挑战。经过一部部图书的历练、打磨,自己的编辑业务水平和对民航领域的认识逐步提升,并有了几点思考。

反映史实,准确表达

史志类图书是记述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典籍,因此只有将里面的重要事件和具体时间描述清楚、记录准确,才能给历史留下可供研究、借鉴的史料。在此次出版的过程中,笔者对于史志图书出版的难点有三点感受:

第一,史实准确、立场客观、记录翔实是史志类图书的立足之本。史志的历史使命重在记述,并不评论,更不能以记述者的立场去随意删减或篡改重要史实。至于后人怎样评论,自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非功过留待后人评说,但这一切评说的前提,是他们能够看到一个客观、翔实的文字记录。没有丰富的史实作为支撑,任何研究、评论和借鉴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参加《中国民用航空志》部分地区卷的审稿会时,笔者曾对“人物篇”中“问题人物”的记述事宜,与相关专家学者交流过。最终大家一致认为,“客观”是志书的根基,它的使命是记录,不评论人物的功过是非。不能因为某人曾犯过错误就将其排除出去,这样我们留给后代的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历史,是经过我们筛选的历史,这样的志书没有价值。

在编辑《中国民用航空志·中南地区卷》过程中,笔者曾对其中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条航线的描述产生疑惑。书稿中有时称“天津—汉口—广州”为第一条航线,有时又称“天津—汉口—重庆”为第一条航线。与编者沟通后,他们重新查阅史料才还原了史实:1950年8月1日,军委民航局分别使用“北京”号(CV-240型XT-610号)和C-47型XT-139号飞机同时开辟天津—汉口—广州和天津—汉口—重庆两条航线,此两条航线被统称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条航线,史称“八一开航”。历史的车轮是不可逆的,其轨迹容不得半点模糊,精确、客观、翔实的记录历史才是史志图书的命脉所在。

第二,整体统一是确保史志类图书质量的重要一环。比起普通图书,史志类图书的编纂周期相当长。各位编纂人员需从浩如烟海的资料里寻找、整理出可以入志的图片和文字;在这个过程中,编纂人员(委员会)也会多次更替,带来撰写风格的变化。最终,责任编辑需从出版角度进行加工和整理,保证图书能够以完整、连贯、统一的面貌呈现历史。这项工作大到篇章节名称,辅文的整理,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参与人物,小到机型机号、组织机构名称、发文编号,都是不可遗漏,需一一对照统一之处。编委会、序言、凡例、前言、编后记等辅文的清晰完整;TU-154和图154飞机、安24和AN-24飞机、冲7和冲七等飞机写法的统一;每个不同历史时期,军委民航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和中国民用航空总局机构名称的统一,等等。这充分体现了史志类图书严谨近乎苛刻的编纂风格,他是我们留给后代的历史记录,严谨统一是其基本要求。

第三,文字表达流畅简洁,繁简相宜。史志类图书一般文字量很大,需要叙述的机构沿革、重要事件、历史人物等众多,如果想面面俱到,不仅无法将历史交代清楚,而且会造成文字的大面积铺陈,甚者会言多必失,妄加评论也未可知。因此,在加工过程中,编辑对文字进行润色时应把握“流畅简洁、繁简相宜”的原则。“概述”与“大事记”中一笔带过的重要事件,在后文详述其发生经过以及历史影响;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在文中无法单独展开介绍的,需单独成篇,一一介绍其生平。遇有繁复的文字、有歧义的表达,或主题不清的章节,应与编者进行沟通,或删减、修改,或拓展、提炼,使书稿呈现浓淡相宜、凝练朴实之美。

关口前移,品质出版

2008年,时任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接受采访时讲道:“关口前移,科学管理是提高执政能力的核心问题。”(《2008新闻出版要有新面貌》)。关口前移,提高原稿质量,是从源头上保证出版物质量的关键。这一理念对于史志类图书的编辑来讲尤为重要。史志图书编写人员众多,编纂周期长,历时几年甚至十余年。作为责任编辑,应尽早介入志书编纂过程,通过参加汇报会、审稿会、总纂会等了解编纂进度,发现送审稿中是否存在组织架构上的问题,图片是否有“硬伤”,并尽早将出版社的一些排版要求告知编者,尽量保证最终交到编辑手中的是一部组织合理、编写规范的志稿,这样能够大大缩短出版周期,减轻加工难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参加《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志·西南分公司卷》审稿会时,笔者针对志稿组织结构的问题提出建议:调整“综合保障”篇和“教育与科技”篇的顺序,将“教育与科技”提前,突出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将飞行与安全篇里飞行训练的内容移至教育与科技篇,使各篇主题突出,内容更合理。该送审稿文前彩插中有很多图片质量不合格:像素比较低,而且图片没有分类编排,主题不清。因此,笔者对编委会提出建议:老照片找分辨率高的扫描仪重新扫描,奖状、锦旗等的图片可以重新拍照;将图片按体制机构、飞行安全、航线航班、机务维修、空中服务等来分类整理,使读者在翻看文前彩插时便能形象、直观地大致了解企业的发展历程。同时,在审稿会上将出版社的编写规范告知编者,包括标题层次、图表设置、辅文顺序、作图要求等。由于前期沟通交流比较频繁,该志稿送交出版社时,不论文前彩插还是辅文、正文,都达到“齐、清、定”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编审效率,保证出版质量,缩短了出版周期。这些细致的工作,为图书出版做足铺垫,既让作者放心,还让编者安心。

文史记载,意义深远

史志,顾名思义,即是有关历史的日志。它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悠久历史的文化沉淀。历代遗留下来的卷帙浩繁的史志类图书,为后人传承文化,了解研究历史,并借鉴历史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文献资料。“盛世修志”是我国的优良文化传统,编纂史志类图书是一种文化自觉。地方志、民族志、行业志是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编纂史志类图书的整体方向。

《中国民用航空志》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全面、系统、完整记录中国民用航空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变化历程的行业志书;是反映中国民航历史发展时期最长、内容最为丰富全面、资料最为准确、最具权威性的民航人自己编写的志书。上限据史实追溯到有民航活动起,下限至2004年12月。本套志书按地域分为新疆地区卷、西北地区卷、东北地区卷、华北地区卷、华东地区卷、西南地区卷、中南地区卷等七大卷。同时,空管系统、航空公司、民航服务保障公司等近年也相继加入编修史志的队伍中来,使民航史志的编修范围更为立体和丰富。同其他行业志书一样,《中国民用航空志》的出版是将中国民用航空事业的发展变化情况及经验教训如实地记载下来,是对新中国民航事业创业者和建设者的交代,也是对今后民航事业发展的贡献。修志的目的在于用志。唯有用志,才能体现志书的价值。因此,作为史志类图书的编辑,应该在宏观上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把握对史志图书的编审,立场客观、事无巨细严谨对待,保证最后交给历史的是一部记述完整、经得起推敲的文化遗产,充分发挥其在“存史、资政、育人”方面的巨大作用。

(作者单位:中国民航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