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写左行的道理
2013-12-29半夏
半夏, 专栏与书评写作人。著有《西皮二黄》《虫儿们》《中药铺子》《果子市》《神仙一把抓》《我的花鸟虫鱼》等散文随笔集。
其实,我们今天早已习惯的横排右行的书写方式,这是顺应舶来的国际通行惯例。于1950年代,由《人民日报》作为官方权威的媒体示范,方才确立的。
文字的排列形式,包括字与字之间的字序,以及行与行之间的行序,叫做行款。在与国际接轨之前,传统的行款,字序是自上而下,行序是自右而左,也即所谓直行左行,或者更直观地称为竖写左行。这是传统文献的行款常规。
尽管是常规,但从文字书写的生理条件而言,直行字序的书写会让书写移动的幅度增大,而左行的行序也给书写带来不便,譬如写过的字正巧被书写的手遮蔽,影响照应,墨迹也容易被揩拭。毕竟,书写是以右手执笔作为主流的。同样的不便也存在于阅读。人的眼睛是横列的,视野的展开也QQyc4lBBM6uWi2/Mk0+mLA==以左右方向更为宽阔,而竖写的字序必然会给视线的移动带来不便,影响阅读的速度。
汉字传统的这种逆生理条件的行款,当然根源于汉字本身的结构,以及书写的材料和工具,并且当初正是源于便利。汉字号称象形文字,并且一般采用叠加的上下结构。这样的结构当然便于纵向成行。至于书写材料,从考古发现而言,甲骨文和金文是现存最早的文字,不过甲骨文用于占卜,金文用于礼器,这些其实都是用于非常规的特殊目的,未必代表日常的书写习惯。而象形简牍的“典”“册”二字,其实大量出现于甲骨文,足以表明简牍在当时具有相当的普及程度。按照竺可桢先生的推断,殷商时期的中原地区更为温暖,利于竹子的生长,从而可以大量取材。同时,考古发现也证明,卜辞大多先用毛笔书写然后契刻。金文就更不必说,譬如颂壶的铭文,甚至是在范上画了方格再写字的。这样看来,以毛笔书写于简牍或帛,应该是更早的形式。只是相比起甲骨和青铜器,简帛更容易腐烂,这或许是它们未见于考古发现的原因。
由于当时没有可供依托的家具,用毛笔在竹简上书写,只好是一手执笔一手执简。由于竹简的宽度有限而长度余裕,因而更多以上下叠加结构的汉字,横写并不方便。按照学者的推断,写简的人是一手拈着竹简的顶端,另一端则顶在腹部或胸腹之间,一手提笔从竹简的顶端向自己的方向写下来。这个推断也解释了为何战国时期的竹简保存着平均1.4公分的天头地角:天头是手拈着的一端,地角则是顶着身体的另一端,这都是无法下笔的地方。这样的竖写行款逐渐形成习惯,到了并非竹简的地方,也便照搬移植了。
再说行序的左行。甲骨文的行款比较自由,左行右行不定。这是因为,甲骨文系占卜文字,书写要照顾卜兆的位置,以及甲骨的形态,所以左行右行不必确定。金文则几乎都是左行,很少右行。有人以为,这是为了在青铜器形范上刻制文字时避免损害铭文。由于铭文的权威性,这也影响了后期甲骨文的行款,譬如西周时期的刻辞,左行已经成为主流。
而从竹简的书写而言,编简成册才会有行序,单根的竹简则不存在这个问题。至于成册的竹简究竟是先写后编还是先编后写,学术界有争论,不过,无论孰先孰后,并不影响对行序的判断。因为成册的竹简,不论是书写还是阅读,都是左行更为方便。就书写而言,如果是先写后编,左手持简放简,似乎顺序向左排列更为便利,之后的编简自然也会遵循这个顺序。如果是先编后写,成卷的册当然是左手展开,最适宜右手书写,如果是右行,成卷的册势必影响书写。再就阅读而言,左手展卷,右手拉简,也是更为顺手的,并且还方便执笔圈点和批注,而相反的方向就很别扭。
截竹为简,断木为椠,简牍是纸张发明之前,本土使用最普遍的书写材料,甚至在纸张发明之后,它也与之并行使用了几百年之久,直到东晋的桓玄,才于公元404年,下令废止,方才逐渐式微。有人从《尚书》“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估算,以为竹简或曰简牍的使用时间,至少达2000年。如此漫长的时间,足以让它的书写形式成为一种定式而固化下来。况且,传统印刷业最普遍采用的雕版印刷,也同青铜器模范类似,沿用原有的行款,也便于雕刻的用刀。即便在印装形式已经发展到完全可以采用更为适合书写阅读的行款时,沿用积年的习惯,依然缔造了因循不变的绵延。甚至唐代已经出现了右行的书写形式,譬如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记》,颜真卿的《大唐中兴颂》等,都是竖写右行的行款,但却并未能够打破原有的积习,使得旧有的行款,又持续了2000多年。这该是遵循传统保持文化传承导致的负能量范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