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与“卖”
2013-12-29蔡剑峰
哲学家休谟曾经问他的学生:“怎样才能除去田野里的杂草?”学生答:“用铲子除、用火烧、在杂草中洒上石灰。”休谟说:“杂草的生命力很强,要想除掉杂草,就好的办法,是种上庄稼。”休谟是在说,每个人的心灵,都需要种上庄稼。
阅读,就是一个给心灵种上庄稼的过程。《生死朗读》中的女主人公汉娜在狱中因为阅读和书写,重新找到了活着的勇气。布什政府发布的《不让一个孩子落后》的教育改革议案,其中指出存在两个民族:一个能阅读,另一个不能。中国古代七夕日,家家户户晒书当宝贝,魏晋阮籍亮出肚皮来晒,表示书都在肚子里,学进去了,不是摆样子。阅读的力量,自不待言。
当下,全民阅读进入立法程序,阅读条例呼之欲出。各类座谈会、读书推广活动层出不穷,必读书目、书籍评选标准纷纷出台,形成一派文化界、出版界风潮。其实,就“全民阅读”这道精神食粮而言,政府层面的推动在某种程度上必定能保证大家有书看,可以“吃饱”。而作为读物的选择、生产和推广者,出版社更有责任让大家“吃好”。要知道,“读书”之人口味多样而个性,关注其“吃”得好不好,比之单纯的“卖书”和回款,要复杂得多,其中的学问也大得多。
首先,要知道“谁吃”?“全民阅读”,终极目标自然是带动所有人。然而,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每个人的阅读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份阅读规划都应该是个性化的。外研社自投入阅读事业,设计了面向社会的“阅读季”品牌以来,就将阅读人群分为了四个阶段:启蒙、分级、通识和专业阅读。我们想让妈妈们关注孩子的“启蒙阅读”,让“分级阅读”的理念面向中小学,让更多的大学生深入阅读“通识经典”,让专家指导职业人士“专业阅读”。刚刚落幕的北京家庭阅读季,我们就将目光聚焦在“家庭”这个充满情感的阅读单元。我们相信,每一个群体不同的阅读需求,才是激发活力的本源。
接着,要把饭“做好”。图书数量是海量的,现在每年出版新书总数24万册,还不包括报纸、期刊和互联网,其中自然不乏经典好书。可是如何解决读者不知怎么选择的困惑,如何消除书与读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如何把最好最合适的东西呈现给需要的读者?我们做了一件非常具体的事情,内部称之为“族谱工程”,将9000种图书进行了体系化、结构化的重新构建,剔除重复、比较优劣、形成体系、查漏补缺、主辅分类。
然而,仅仅内部梳理不足以找到最好的,还必须借力。比如借助妈妈们对孩子阅读的热情和经验,找到属于人之初的有益阅读。比如借助外研社国际化优势,在国际经典和前沿读物中大浪淘沙,把人类文明的精华引进来、融进去。这样的努力,也许是出版社在追逐利润目标之外做的一点“多余”的事。
如何把饭“吃好”,更是一门学问。用叉子还是筷子,在什么环境下吃,都会影响到“吃”的效果。这是阅读推广的过程,我更愿意称之为“阅读体验”或是“阅读服务”。虽然阅读是一件相对个人的事,但是随着社交网络的发达和人们交流习惯的改变,我相信阅读会变成一种有温度的分享和互动。外研社今年开展的系列阅读活动,就是希望传递这种温度。
在经营压力下,出版社逃不开对经济利益的考量,出发点是“卖”书。但出版社毕竟不同于一般企业,它承载着传承文明的理想,希望启迪更多的人来“读”书。“读”和“卖”之间,字面看仅差一个“言”字,实则差别甚远。“卖”书,只是一次简单的产品交易,而引人“读”书却意味着给人以美好的阅读体验,包含着语言、思想、审美等。我想,“卖”比“读”少的这个“言”字,不仅是对于语言文字的追求,也是我们正在打磨并传播着的精神内容,更是从“产品”到“服务”的不断完善。而这也恰恰正是企业和出版社、商人和出版人之间,最本质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