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学方能成才

2013-12-29潘建芬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3年7期

叶圣陶提出:“教是为了不教。”这揭示了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不断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他们养成自学的习惯。下面我就这方面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趣味教学,激发自学动机

爱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也是学习的催化剂,它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神奇的内在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教师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注意这方面的引导和鼓励,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大力宣传、倡导自学的重要意义,介绍自学经验,强调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对获取知识、增强能力、提高成绩的巨大作用。让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自学,让他们产生自学的愿望,以便形成正确的自学动机。教师在培养学生数学自学能力时,一方面要对学生说明进行自学的意义,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到自己克服困难而获得成功的乐趣,这是保持孩子学习兴趣的必要条件。

如在教学《加减混合》的例题时,我没有直接出示挂图,而是让学生到讲台前演示,先叫7个人上来,模仿坐公交车的情境。学生一只手假装握着扶手,然后听老师指挥:“车子开动了,呲,车子到站了,下去2个人(我轻轻点一下2个小朋友的头,示意他们下去),又上来3个人(我又重新点了3个小朋友的头,示意他们上来)。”这个时候,乘“车”的小朋友的情绪非常高涨,让学生说出算式,他们很容易就明白题目的意思了。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种主动参与的情境中,产生学习的欲望,并在兴趣的激励下,学生的自学动机也被激发了,以此来慢慢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二、指导自学,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

1.指导自学,培养自学能力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宋代朱熹将此阐述为:“事事都用你自去理会,自去探究,自去涵养,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探索,某只是做个引路之人,做得个证明之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这不足百字的解释道出了“启发式教育”的关键所在,那就是要以学生自学为核心,辅以施教者的指点。那么,教师在进行启发式教育时,首先要弄清学法指导的内容,然后去思考和落实怎样指导,并且教师要结合实际提供可以操作、能够运用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学法”到“仿法”最后能“创法”。

如在教学《2到5的分与合》时,在讲解5的分成时,先强调5分成两部分有两种分法,只要有次序记住这两种分法,就能想起另外两种分合式,让学生体会到这是同一种分法的两种表达。有了这节课的启发式教育,后面的6、7的分与合我就让学生自主写出他们的分合式,学生按照既有次序,没有遗漏地写出了有关6、7的分合式。因为有了前面一节课的基础,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习,从而使他们的思考更具推理的意味。

2.分层自学,提高自学能力

《新课标》指出:“要正确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由于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理解能力差异较大,造成自学能力有很大的差距。对于优秀学生,他们自制能力强,理解能力强,掌握知识的速度快,能很快完成自学;而对于有些学生,他们自制能力弱,理解能力差,不知道怎样抓重点、难点,学不得法,思想不灵活,在自学中困难较大。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适当降低要求,低起点,设台阶,逐步引导。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要相信自己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学的能力,要大胆地放手,给学生信心,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我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把作业设计成“自助餐”的形式,改变了以往的命令式、强制式,让学生有一个较为宽松的作业氛围,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作业,培养数学自学能力。

A.必做题

⒈星星餐:写出每道题的积及相应的口诀。

4×7=( ) 7×6=( )

口诀:( ) 口诀:( )

5×7=( ) 7×3=( )

口诀:( ) 口诀:( )

⒉月亮餐:填上合适的数。

( )×7=42 7×( )=35

( )×4=28 7×( )=49

B.选做题

太阳餐:想一想,能填几?

7×5+7=7×( ) 7×7-7=7×( )

以上练习,不同层次的学生按不同的要求完成。基础差的学生和基础中等的学生要求完成A类的两道题目,学有余力的学生则选择A类的两道题目和B类的一道题目。作业分层布置,既能调动优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自学能力,也能兼顾到中等生及学困生,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总之,数学课应成为广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课堂。学生有了自学能力,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一旦拥有自学能力这把万能“钥匙”,任何知识宝库的大门都将在学生面前洞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