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错”桥,成就课堂完美
2013-12-29孙广富
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建立自信心。然而多数教师注重的是数学知识的“完美无误”,而淡化了蕴含人文精神的“错误”。“错误”是课堂宝贵的生成性资源。正确,可能是模仿,但错误,却可能是创新。教师要主动搭“错”桥,智慧地将错误作为一种促进学生情感发展、智力发展的教育资源,并正确地、巧妙地加以利用,成就求是、求实、求真课堂的完美。
一、“沙里淘金”,呈现智慧求是的课堂
一般来说,错误中总会包含某种合理的成分,有的甚至隐藏着一种超常,一种独特,反射出智慧的光芒。正如布鲁纳所说“学生的错误是有价值的”。课堂上,教师要允许学生出错,要正视错误,甚至有时还要放大错误,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为学生创造出错的安全心理环境,要善于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的过程,并如“沙里淘金”般挖掘“错误”中的“闪光点”,将合理成分“激活”,实现“吹尽黄沙,始见金”的新知识建构。例如,某教师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时,安排了“看到下列图形你能想到几分之一”的教学环节,教师的设计是完美的。然而由于教师准备不足,在实际教学时出现了一些遗憾。当看到巧克力图时,大部分学生会按照教师的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回答,教师也很满意,正当教师得意之时,一位学生高高举起了手,站起来回答说:“老师,我能想到很多几分之一,如七分之一、十二分之一、三十分之一等。”孩子的回答被教师无情地否定了。课后,我找到这个学生,让他谈谈自己的想法,孩子说:“我想把它平均分成多少份,其中的每一份就是几分之一。”我把孩子的想法转述给他的老师,老师由衷地感叹:“是啊,我只要再多问一句‘你是怎么想的’就可以成就这堂课的完美!”
二、就错引究,展现创新求实的课堂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是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不仅要宽容错误,更要主动呈现错误,引导学生比较、判断、思考,从自己的认识角度析错、知错和改错,让学生在“自纠错误”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纠错愿望。某次听课,教师在处理应用题“某学校有女教师50人,比男教师的2倍多4人,男教师有多少人”时就错引究打造了完美课堂。教师出示题目后,学生列出了:①2×( )+4=50;②2×50-4;③(50+4)÷2;④(50-4)÷2;⑤50÷2-4;⑥50×2-4等不同的算式,教师一一呈现,究竟谁对谁错。通过教师引导,学生间合作讨论,学生很快同意了①④是正确的。此时教师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就错引究,教师“如果是其他算式,你能改变原题中的条件,满足这个算式吗”的挑战语将学习推进高潮。学生在错误中反思,在反思中探究,在探究中拓展提升,课堂展现出真实、精彩的魅力,学生也因此兴趣盎然,积极探究,既丰富了知识,又拓展了思路,求异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剖错求新,显现探索求真的课堂
特级教师华应龙说过:“我们的课堂教学不应该有意识地去避免学生犯错误,因为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是学生的权利,帮助学生不再犯同样的差错是我们教师的义务。”真实的课堂不存在完全标准的答案,课堂上正是因为有了错误才变得更加精彩。“错误”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它来源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本身,它不仅贴近学生还能回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去,合理利用它,它也能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这样一道练习题:在长20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中,剪下半径为1厘米的圆,最多可以剪出多少个?受传统包含应用题解题思路的影响,学生的解答出奇的统一为:20×12÷(1×1×3.14)≈76(个)。怎么办?此时教师没有发表任何意见,而是安排了一个剪圆的动手操作活动。显然,这张长方形纸是不可能剪成76个圆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合作“剖错求新”,经过剪一剪、想一想、论一论,最终解决了问题。教师合理利用错误资源进行教学,学生经过深刻的讨论辩驳,经历了从混沌到清晰的过程,经历了正确与错误的考验,产生错误的根源被彻底清点,自主地形成了正确的观点,促使学生对“错误观点”之所以“错”有了清醒认识,对“正确”之所以“正”的体会也就更深刻,在实践中体会到数学思考的乐趣,探索成功的喜悦,最大化地发挥了错误的价值。
对教师来说,学生的“错误”是机遇、是挑战,更是教育智慧的折射。教师应用发展的眼光从“错误”中不断地、主动地引导学生去认识错误,珍视并合理开发错误背后的创新价值,合理利用“错误”再生资源,适时搭“错”桥,让“错误”美丽起来,我们的学生将在尝试、探究、创新中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正确”,我们的数学课堂也将因学生的“错误”被挖掘而灵动、美丽、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