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一定要落实
2013-12-29林传忠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学是否有效,不单是教师教清楚,教到位,更重要的是学生是否学清楚,是否学到位。教学的有效性最终要体现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上。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有一种现象值得关注:教师课前备课认真,教学到位,但教学效果却不好。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教师重视了如何教,却没有落实好学生的学。教本来要为学服务,现在学反倒成为教的“附庸”。教学只有从只注重如何教转向如何引导学生学,把学落实到位,教学效果才能真正得到保证。
一、参与要落实
学生主体参与是学生有效学习的根本前提。学生参与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益。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常常出现学生无参与或低参与的现象。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一课时,提问:“整数乘法有哪些运算定律?”有一位学生立即举手,教师便请他来回答,这位学生全部答出:“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再提问:“怎样用字母表示这些运算定律?”这位学生接着回答,完全正确地把这三个运算定律用字母表示的内容说出来,教师板书出这三个运算定律的字母公式,然后就让全体学生一起读一遍后,即转入了下一个环节的教学。
可以很明显看出,回答问题的这位学生是优秀学生,教师通过与这位优秀生的对话交流,完成了复习这个环节,其他的学生只是看客与听众,而这个复习内容对本节课学习来说是重要的基础,本应该是让全体的学生都要参与其中,真正回忆起三个整数乘法运算定律,这样才能为新知的迁移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位教师的教学,学生整体参与度低,教学效果就自然差。
所以教学中,教师应把全体的学生当成学习主体,面向全体,为全体学生的参与提供平台,而不是个别的学生。为此本环节的教学可作如下设计:①教师提出:“在整数乘法中有哪些运算定律?同学们先独立想一想,并用字母表示出来。”给出2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②学生按小组交流;③请一位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来汇报;④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来帮扶。经过这几个层次,学生就全员全程参与整数乘法运算定律的再现回忆过程,为新知识的生成找到牢固的生长点。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所以学生全体参与是极其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重点的内容及问题,教师要舍得花时间,创造平台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无论思考的结果如何,学生的思维参与才是最重要的。
二、方法要落实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也要关注学生数学思想方法及解决问题策略的感悟与运用。而方法的感悟及运用只有学生亲身经历过之后,才会真正理解与掌握。
在现实的教学中,却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对方法也很重视,通过不断讲解努力让学生明白,但是学生听明白后却无法自己独立使用方法,结果收效甚微。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解决问题”一课时,给出以下题目:
据统计,2003年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为2500m2,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m2][2500m2]
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使用线段图表示来分析数量关系,但这位教师在教学时,只是自己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图,详细地说明了线段图各部分表示的含义,并强调在今后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要学会用线段图来进行分析等等,然后问学生“会画线段图了吗?”学生回答:“会画。”教师就直接解答这道题,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就没有再提到线段图。可以看出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线段图的这种方法是重视的,但虽是重视,却没有落实,学生只是听而已,结果自然是学生不会画线段图,方法还是保留在教师手中,对学生来说,画线段图的方法还是“水中月,镜中花”。
画线段图是一种很重要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能呈现出数量,便于发现数量内在联系,为解决问题提供思考方向,而且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提升。所以让学生学会画线段图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为让学生能学会画线段图,就要落实,而不是口头上说说而已。所以此环节可作如下设计: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说画线段图的方法;②教师把画好的线段图擦去,让学生根据例题的数量和刚才的记忆画线段图;③让学生自己比照课本的线段图,找不足的地方,完善线段图;④教师出示教材中“做一做”的第1题,要求学生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并引导学生交流、反馈。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掌握画线段图的方法,这样才达到会画线段图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
可见,要把方法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并不是教师说清楚、学生听明白就能做到的,而是要把这个“方法”转化成具体的过程,让全体的学生都参与其中,在具体的活动中,建构起自己对方法的理解,并达到灵活地运用。
三、体验要落实
新课程改革以来,数学学习很重视学生的体验,通过学生亲身的体验,让学生感悟思想,并将所学知识与已有知识结构建立起联系,获得深刻的活动经验。体验不是蜻蜓点水,水过无痕,而是要让学生深度参与,入木三分。但在教学中却常常出现有过程无体验的现象。
如教学“秒的认识”一课时,在学生学习了秒的概念之后,为拓展学生对“秒”的体验,教师收集了很多素材,旨在让学生体验“秒”很短,但价值很大,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品质。教师在30钟秒内通过多媒体出示了以下几个素材:
可飞行500米 ]
3万亿运算][人造卫星每秒可
飞行7900米 ]
这几个素材,教师只是读一遍,学生还没来得及看明白,就过去了,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过程有了,但徒有其表。因为学生对1秒钟相对应的数据没有体验,感觉到只是平面的、枯燥的数字而已,自然对1秒的价值体验空泛、不深刻。其实这几个数据,是很有价值,只是没有用好。为了让学生有深刻的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些数据进行解读,通过打比方、举例子、想象等形式,真真切切地让学生体验到每个数据的大小,这样才能让学生对1秒价值的理解。
有一句名言:什么事只要落实了,就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是的,教学也一样,我们既要明确落实的内容,更要去探索有效的落实方法,从而创设有效的时间和空间,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之中,把“学”落实到位,从而实现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