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本阅读:小学数学课改面临的新课题

2013-12-29刘玲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3年7期

面对国标版本新教材,如何用新课改的理念指导小学数学教学,在运用教材中怎样体现新课改的精神,正确理解、运用现行教材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师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本文通过三个生动的教学案例提出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重文本阅读,从教材阅读中提升理解能力,从习题阅读中拓展知识外延。

在小学数学领域中,“情境化教学”、“生活化教学”等教学模式不但令小学数学课堂丰富多彩,而且在提升课堂教学效益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这些形象生动的词汇一度成为小学数学课改中的“关键词”。那么有了新的教学模式,学生的解题能力是否也会有所提升呢?

【案例一】为了吸引顾客,超市准备用“2盒牛奶,3盒酸奶”组合,制成礼盒再销售,最多可以制成多少礼盒?

商品名称 数量

牛奶 18盒

酸奶 24盒

在解题过程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对“组合”的意思没有很好理解,最终会得出错误的答案“9(18÷2=9)”。事实上生活中这种组合搭配的案例数不胜数,如不同的人数比例组成调查小组,玩具装配过程中的各零配件的使用数量,等等。如果学生对“组合”之意不求甚解,则会曲解题意。

【案例二】计算:从1500里减去40个35,再除2.5,得多少?

错误列式:(1500-35×40)÷2.5。

正确列式:2.5÷(1500-35×40)=2.5÷100=0.025。

产生列式错误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如“乘以”与“乘”的区别,“除以”与“除”的区别;没有弄清题目中的和、差、积、商的隶属关系。因此,能否正确解答文字题与语文的阅读能力的水平关系很大。

【案例三】胜利机械厂1995年的产值是65万元,1997年的产值比1995年增长了3倍。1997年的产值是多少万元?

错解:65×3=195(万元)。

答:1997年的产值是195万元。

正解:65+65×3=65+195=260(万元)。

或者65×(3+1)=65×4=260(万元)。

答:1997年的产值是260万元。

分析学生错解的原因是由于学生对“倍数”关系理解不清而造成误把“增长了3倍”与“求一个数的3倍是多少”等同起来,不知道1997年的产值比1995年增长3倍以后是1995年产值的4倍,因此产生了错误。

通过对以上案例的认真分析与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学生虽然计算过程无误,但是解题思路却出现了偏差,看似一字之差(如“除”和“除以”)其结果却大相径庭。这当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学生的“马虎”,而是应追根溯源,挖掘其深层原因。小学生由于其生活阅历较浅,再加上对一些数学概念的理解模棱两可,最终会导致其审题不清,得出错误的答案。因此,数学教师在加强学生运算能力培养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从教材阅读中提升理解能力

教材是传播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诸多专家学者以及教师智慧的结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从数学教材阅读中获取正确的认知。

重视阅读数学课本,按课本原文逐字、逐句、逐节阅读。在阅读中,让学生认真思考教材中的叙述或旁注的概念、定理、思考方法、操作方法、问题与要求。如在阅读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性质中有本质特征的关键词句要仔细品味,深刻理解其语意,并不时地提出一些反问:换成其他词语行吗?省略某某字行吗?……要读出书中的要点、难点和疑点,读出字里行间所蕴藏的内容,读出从课文中提炼的数学思想、观点和方法。

二、从习题阅读中拓展知识外延

习题是数学课堂训练的基本形式,也是学生巩固和消化所学知识并转化成为技能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习题不仅能够让学生熟悉更多的题型,而且还能拓展知识外延,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在案例一中,二年级的学生也许对简单的乘除运算轻车熟路,但在生活中,数学知识却往往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这就需要学生不仅要关注数学本身,还要关注生活。

例如,在取近似值时很多学生都自然而然地想到“四舍五入”法。试分析下题:做一种奶油蛋糕,每个要7.5克奶油,50克奶油最多可以做成多少个这样的蛋糕?50÷0.75=66.666…≈67(个)。在审题过程中,在求蛋糕个数取近似值时,许多学生往往根据四舍五入法,而不考虑实际生活情况,求得67个蛋糕。而实际生活中在做完66个整蛋糕后,剩下的50克奶油并不够做一个完整的蛋糕。因此50克奶油能做50÷0.75=66(个)……50(克),剩下的50克奶油并不够做一个完整的蛋糕,应该舍去,应用去尾法解决该题。

总之,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通过观察生活、巩固练习、亲身实践帮助他们在文本阅读中获取正确认知,提高数学思维的灵活性与延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