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数学本位 找准课堂坐标
2013-12-29陈亚丽
新课程改革以来,数学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学告别了枯燥的“填鸭式”和“满堂灌”,数学课堂在课改的春风下显露出浓浓的春意,我们为之惊喜,学生为之欢欣鼓舞。课堂是热闹了,学生的兴趣也有了,为什么课堂教学效率却没有提高,甚至出现倒退的现象,这引起了我们的深思。透过扣着美丽光环的数学课堂,我们发现现在的数学课堂普遍存在着下列问题:
1.形式太多,容量太少
现在很多教师为了追求热闹,在课堂中大搞花样,根本就没有考虑自己的这些组织形式到底想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想让学生通过这些形式习得什么。过多的形式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一堂课下来,学生学到的数学知识甚少。
2.动得太多,静得太少
动是孩子的天性,在动中孩子们兴趣高涨,思维更加活跃,所以很多教师让学生从课堂开始闹到结束,似乎整堂课学生都是高度集中于课堂的学习与探究之中,但果真如此吗?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除了动更需要静思,静思才能使学习真正走向深入。
3.融合太多,专业太少
新课程理念提倡大课程,也就是要求学科间互相融合,特别是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融合,使得教学情境生动形象。但是我们发现很多课堂成了课件的展示,还有些数学课堂成了语文课、美术课、社会实践课……
正因为种种数学课堂的偏离,才使数学教学出现了“长势好,收效低”的尴尬局面。我们在教学中必须从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遵循课堂的规律,对症下药,才能使数学课堂熠熠生辉,硕果累累。
一、“保质”也要“保量”
要想提高课堂效率,除了要保证课堂的质量,也要保证课堂的容量。保证课堂的容量,也是进一步保质的前提。在当前的数学课堂中,我们更多关注的是课堂任务完成的质量,而忽视了课堂要具有合适的容量,这就直接影响了课堂效率。在教学中,每一个教学步骤、每一种组织形式都是为了达到某个教学目的,不能为了形式而形式,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要对课堂教学有直接帮助。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课时的导入:“同学们,平时都是老师考你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考考老师,只要是首位数字相同、个位数之和是十的两个数相乘,老师一定能很快说出它的积是多少。”学生听后争先恐后地提问:98×92,76×74,55×55,83×87,69×61,84×86……教师迅速回答:9016,5624,3025,7221,4209,7224……教师的回答使学生惊叹不已。这时,教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在追求知识的渴望中迅速进入新知识的探求过程。简单的过程足以让学生以饱满的状态进入学习,无需其他的花样了。
二、要“活动”更要“静思”
语文课堂既要书声琅琅、讨论交流,更要静静感悟。而数学教学,堪称培养学生思维的体操,是不是更需要静思默想呢?答案是肯定的,数学课堂在活动的同时更需要静思。热闹的课堂有时只是外在的思维活跃的幌子,这样的教学,最终培养出来的多数是思维肤浅化、幼稚化、平庸化的学生,很少有创造性可言,相反,静静的课堂中更流淌着活跃的思维。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求知是一种心理需求,在数学课堂中有时必须让学生静下心来,让学生去静读、静思、静悟。如在复习平面图形时,我出示以下一道题:“两条线段互相垂直(纵向的一根不伸出),你能添上几条线,使它变成你熟悉的图形并求出面积吗?”我没有让学生激烈地讨论或操作,而是让学生单独静静地思考,不要害怕课堂中的静悄悄。这时课堂虽静,学生的思维却在动,我也没作任何提醒,学生用手比划着,或是嘴里默默地念叨着,或是在纸上画着。5分钟后我们进行了交流:添上一条线段成为等腰三角形,添上两条曲线成为凹下去的不规则图形,添上曲线成为一个半圆或整圆,还有添上三条、四条线段成为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正方形、长方形……静能生智,静能生慧,课堂上留给学生足够的静思默想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思考的时间,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融合”分清“主次”
新课程强调“学科间的融合”,主张“大课堂”,讲究的是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之中,能够自然流畅、道法无痕,与课程、教学合而为一。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课件始终是为教学服务的,能简就要尽量简,以最直观最科学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有时花俏的课件不仅不能更好地帮助学习,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上,我们要以服务学生、服务课堂为宗旨,在融合中注意分清主次,数学课堂就应该是数学课堂,不应该是课件展示课;同时学科间的融合也要有度,数学课堂不是“大杂烩”。现在我们提倡情境化教学,但在教学中要还数学课堂的本来面目,并不是所有的抽象知识都可以转化为形象知识,也不是所有的抽象知识都能科学地形象起来。语文、音乐、美术等都可以为数学课堂服务,但仅仅是服务。在教学中我们追求融合,更要分清主次,科学合理地融合。数学课堂就应该以掌握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技能为主。
数学课堂是灵动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只有从数学的本质出发,遵循课堂规律,关注学生的特点,才能让学生学有所得,学能多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