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教版教材使用的实践与思考

2013-12-29杨启林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3年7期

教材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理论的专家编写的,其系统性、思想性、科学性上毋庸置疑,作为教师应该深入研究并领悟内涵。当然专家也很难兼顾到每个学生,因此每位任课教师就要会用教材,活用教材,充分发挥教材资源性作用,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笔者认为对教材的开发、挖掘使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整合教材,强化知识之间联系

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要向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数学学习内容。”因此,教师应该用好教材,从学生的特点及生活经验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的使用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探究。

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例题出现的是

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而“练一练”中出现的却是

在2个同样的大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里装满球,正好是100个。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每个大盒和小盒各多少个?

两题之间情境不同,学生理解起来跨度大、难度大,很难发现两者之间的联系,形成良好的层次性学习。教学中就可把练一练与例1整合起来,在教学例1后给出题目“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倒满,每个大杯比小杯多160毫升,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多少毫升?”学生能借助例1的知识来进行探究、理解,再通过与例1的比较,很容易发现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学生掌握的程度明显提高。

二、升级补丁,完善学习研究素材

《课程论》一书中指出:“课程编订得再好,教材编写得再好,没有合格而且称职的教师来教,也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好的教师首先要善于钻研教材,补充教材,为我所用,为学生所用,在对教材的补充中实现填白和延伸,丰富学习内容、丰富学习方法。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引导学生研究圆直径与周长的关系,并没有常规性地直接让学生去测量发现,而是呈现了,让学生由图猜想圆直径与周长的关系,学生的思考有了依托,就避免了看似热闹,实质盲目无效的探究。此时再适时介绍中国古代相关的历史,更是丰富了数学文化,课堂教学显得灵动而精彩。

三、适时替换,架建生活实际桥梁

教材中呈现的素材情境已经尽可能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但是其素材生活化的程度并不能达到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些情境对学生来说仍然难以理解。这时教师要能够把握本质属性,适时用切合本地区本班学生的生活实际替换教材中的数学问题,在新的问题情境中实现既定的数学教学目标。

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确定位置》例题

[一艘轮和正北方航行,你能说出灯塔1和灯塔2在轮船的什么方向吗?]

学生的生活中很少有相关的经验,所在理解方向位置角度上都存在着难度,较为抽象。如果教学中我们以学生熟悉的地点为中心(商场、学校、公园等),以中心位置替代灯塔1和2,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很容易理解新的知识,进而抽象出确定位置的方法,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构建。

四、巧妙转化丰富学习活动形式

教材编写中编者往往会给教材“留空”,还有些练习因为学生缺少经验、体验而不易理解。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将数学问题从文字形式转化为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演示、操作、游戏中感知感悟,发现规律,掌握方法。

如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找规律》中练习

(1)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

(2)如果锯成6段,需要锯几次?

学生对锯的次数与段数的关系并不清晰,教学中可以安排学生带黄瓜依照练习操作,从而发现规律,概括方法,再利用规律解决问题,学生在操作,从而活动中由于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过程,大大提升了学习效果。

郑毓信教授在《数学教育:动态与省思》一书中指出:“作为课程改革的一个方面,现行的任何一种教材都不能被看做完全理想的,它必然地有一个发展和改进的过程,广大一线教师不仅可以而且也应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由此,教学中教者应该深入学习研究教材,在教材的基础上整合、增补、转化、替换,充分发挥教材的资源性优势,使教材为我所用,为教学所用,为学生所用。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