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体验,让数学学习更深刻

2013-12-29欧忠烈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3年7期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在学习中亲历体验。体验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数学学习中的体验,是指学生个体在数学活动中,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态度。它不但有助于学生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正如陆游在他的教子诗中所写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体验活动中,因为有各种感官协同作用参与活动的过程,所以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也能留下深刻的记忆和出现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那么,怎样丰富学生的体验呢?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没有情感的投入,就没有积极的学习体验。首先我们要营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师生在和谐的氛围中互教互学,一起经历知识获取的过程,经历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共同体验学习,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每个学生都把教师当做朋友,把同学当做伙伴,把思维体验当做自身需要,彻底消除胆怯和依赖心理,积极主动地参与,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学习体验。

二、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

体验依赖于所从事的数学活动,使得学生在活动中为抽象的数学找到具体形象的原型,增进数学理解,引导学生亲历将实际事物或现象抽象成数学模型,从而建构数学思维模式,并在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中使学生完善自我。

1.尝一尝

小学生比较乐于在具体的情境中了解数学、学习数学,有趣的数学问题更能引起他们探索的兴趣,更易引发他们积极地思维。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可以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这一课时,让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含有百分数的物品,第二天上课交流,如酒精含量52%,维C含量12%,脂肪含量40%……先让学生说一说收集到的百分数的含义,并提问:“生活中人们为什么如此喜欢用百分数呢?现在要配30%的蜂蜜水,可以怎么配?”学生回答:“30克蜂蜜加70克水。”教师现场配好后分给学生尝一下,问够不够甜?不够甜怎么办?太甜了又怎么办?加水的话浓度降低,味就淡了;加蜂蜜的话,浓度提高,味就更甜了。再拿出配好的20%和50%的蜂蜜水给学生尝一尝, 让学生说一说这两个百分数的意义。把百分数的认识与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物品中的百分数,将乏味的数学内容生活化。

2.做一做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会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所以,在数学教学中不能把数学当做现成的理论来教,而要以“体验”为载体,帮助学生架起动手与动脑的平台,使之在获取知识、拓展认知结构的同时,更多地获取可持续发展的力量。

例如,在教学“认识钟面”时,有一位教师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要求每人设计一个钟面。于是,全班学生在家中利用纸壳、图画纸等材料,仿照自家的钟面制作起来,有不懂的地方请家长辅助制作。学生在亲手制作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知识。正是因为学生有了这些亲身体验,上课时不但热情很高,态度积极,而且相互交流,启迪思维。学生轻松地掌握了比较难把握的知识,还积极地向教师提出了许多发散性问题。这种操作性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3.验一验

在“加法交换律”的教学中,教师通过一个故事引出等式“5+4=4+5”,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观察这一等式,你有什么发现?”当时有一个学生回答:“我发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正是课堂要的结论,但教师没有顺势总结,而是在黑板上写了“交换4和5的位置,和不变”,提出一个问题:“比较我俩的结论,你想说些什么?”使学生通过交流,认识到对相关结论进行验证的必要性。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举例和验证,不但使学生很好地理解了加法交换律,而且让学生体会到从个别特例中形成猜想,并举例验证,是获取结论的方法。

4.试一试

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如在教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可设计一个让学生到实际生活中去实践的环节。要求每个学生带10元左右的钱上街买菜。(买菜的时候要注意钱的使用;回家做个菜给父母吃。)学生体验到买菜的时候整元的钱要化成零钱,明白了“付出的钱”、“用去的钱”、“找回的钱”这样一些原本在课堂上讲不清的概念。学生在买菜中学会了小数的加减法,不仅会一样一样菜地算钱、付钱,还学会了先把两样菜的钱加起来再付。他们直观地了解到用元、角、分相加,是元和元相加,角和角相加,分和分相加,而营业员在找钱时是元和元相减,角和角相减,分和分相减。在这个基础上再改写成小数相加减,学生很自然地体会到了小数点要对齐的道理。这样的活动既让学生学得开心,学得扎实,又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5.抱一抱

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的获取并不是唯一目的,而是要使学生在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促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发展。所以,教师要把课本中的例题、讲解、结论等书面知识,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

如在教学“千克和克”一课时,我先从比较一袋食品和一本书的轻重引出掂一掂、称一称的方法,引入用量化方法表示物体重量的客观需要。接着在实际操作中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引出单位“克”后,让学生通过数1克黄豆的颗数,掂一掂1克黄豆,感受1克等活动,再让学生掂几克、几十克的物品,建立关于“克”的经验。然后把几克的物品凑成1千克装在一个袋子里让学生提一提,建立“1千克”的经验。最后让学生抱一抱旁边的同学,感受几十千克的重量,不断深化对千克和克的认识。

三、使静态的知识过程化

体验是教师以组织学生“出乎其外”的实践性学习为基本载体,以追求学生学习“入乎其内”的深刻体验为教学目标。所以必须注重过程,启发思考,总结经验,学会反思,即用自己的身体去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不断获得“自然得之于己”的愉悦,从而达到“欲罢不能”的乐学境界。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有的教师先让学生根据预习提纲自学课文,再互相交流各个知识点,形成板书。然后学生独立完成巩固练习,再由教师或小组代表汇报交流结果。最后教师作课堂小结,学生进行一定量的训练。虽然这样也能掌握圆的各个知识点,但小学数学仅仅关注“是什么”和“怎么做”就够了吗?难道我们不应该引导学生去探究“为什么”和“为何这样做”吗?教师应带领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促使学生形成研究问题的良好意识。所以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我通过让学生三次画圆,逐步深入。

(1)先要求学生随便画个圆,学生有的用手画,有的用圆形物体描,有的用圆规画……让学生初步感知圆就在我们身边。

(2)每个学生用圆规画一个任意大小的圆,并说一说用圆规为什么能画圆?为什么同样用圆规画,有的同学却画得不圆?让学生体会圆(一中同长也)。

(3)画一个与固定圆同样大小的圆,促使学生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很自然得出直径和半径的性质。过程虽然很费周折,但让学生深切地体验到圆的本质属性,知道怎样思辨,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

四、注重学习的有效评价

教师要学会“弯下腰来倾听学生的意见”,走到学生中间,走进学生的心中,以恰如其分的表扬、充满关怀的批评、满怀希望的鼓励,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且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多与同伴进行交流。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在集体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拥有自信。

如解答练习题:用5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卡片拼成一个长方形,求出它的周长是多少?学生A上讲台板书:4×5-4=16(厘米)。马上有学生B提出异议,在黑板上写了(5+1)×2=12(厘米)。我问:“大家同意哪一种算法?”“B同学的!”我又问:“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呢?”等学生解释了第二个算式的合理性后,我没有否定学生A的算式,而是问:“有谁知道A是怎么想的?”学生C:“把每一个正方形的周长乘以5,再将求出的5个正方形的周长和减去重合部分的5个1厘米。”再追问:“这种方法可行吗?”学生议论纷纷,其实他的解法是完全可行的,只是该生在计算时考虑得不够周全,重合部分应该是8个1厘米。真可惜,离标准答案只有一步之遥。最后我让学生A先画图,再按照自己的思路重新订正,他很快写出如下算式:4×5-8×1=12(厘米)。全班同学给予他热烈的掌声,他的表情由惭愧转为自信。

在上例中教师没有简单武断地给学生打上“×”,不但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而且让他的“错误”拓宽了其他学生的思路,丰富了学生的体验。

总之,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数学学习体验,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经历比较完整的数学认识过程,构建比较全面的数学体系,对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认真加以研究和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