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童心在数学花苑里绽放
2013-12-29茆飞
纵观人的数学教育,其实不难明白,儿童是人们进行数学学习的原始起点。儿童对于数学学习的需求和相应的学习体验的满足程度,已经成为判断儿童数学教学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在满足儿童的学习需求以及学习体验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只关注对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尊重儿童情感上被理解、被关怀的需要,也是极为重要的事情。
一、注重儿童视角,倡导“儿童数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进行数学学习时,儿童是以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站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以自我为起点进行数学意义的构建的。鉴于这种观点,要提升儿童数学的教学效果,就需要以儿童的视角去设计数学教材,形成“儿童数学”。
所谓“儿童数学”,是与儿童相亲近的数学,是符合儿童思维方式的数学。然而,小学生思维模式简单,依赖具体的形象而生,现今教材那种单一的图文并茂的形式不一定能真正提高数学教学效果。要使“儿童数学”得以贯彻实施,就必须科学地编排教材,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只有如此,才能让数学充满活力,亲切贴心。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不仅要结合实际需要灵活使用教材,还要注重融入生活,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补充、扩建,充分符合儿童的思维,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亲切熟悉。
如某位教师在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这一课时,设计了一个“付整找零”的生活场景:妈妈带小红去买包子,买了3个肉包,需3块钱。可是这时妈妈的钱包里只有2张1元的、1张5元的和1张100元的。该怎么算钱呢?这个问题很简单,稍微有点生活经验的学生都不难回答出来。这位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妈妈付5元钱找回2元钱的情景,进一步加深了学生的印象。通过这种方式,儿童得以从生活实际出发进行数学概念的理解。教学过程轻松简单了,最终的教育成效也就得到了提高。
二、尊重儿童特点,采用“儿童方式”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我们可以知道,数学教学强调的是一种参与数学活动的教学,需要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开展足够的交往和互动,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师生共同和谐地发展。
在开展儿童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想提升教学效果,就必须在教学的互动过程中让儿童体验到数学的乐趣,拥有一个“做数学”的过程。只有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充分尊重他们的习惯特点,开发出一套“儿童方式”的学习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儿童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
基于儿童的心理特点可以知道,游戏是最能满足他们心理需求的一种活动。儿童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最能挖掘自身的潜能,发展自身的创造力和行动力。因此,所谓以“儿童方式”进行数学教学,就是让儿童在游戏中完成学习,在学习中游戏,做到寓教于乐。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预设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游戏活动的引入,让儿童在游戏中完成对数学知识的感知、理解、再创造。
如某位教师在教学“平均数”时,引入了“拍球比赛”的游戏。这位教师利用儿童喜爱游戏、喜欢比赛的心理,充分调动儿童的积极性,将“平均数”的概念融入到游戏当中。学生分成各个小组进行比赛,比哪个小组拍的球多。一场比赛下来,有的组总是赢,有的组总是输。通过这样的结果,学生很容易发现,当人数不相等时,比较拍球总数是不公平的。这时教师就顺势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三、重视儿童发展,加强“人性关怀”
在儿童数学教学中,教师真正应该重视的是儿童自身的成长。而坚守儿童的立场,强调的是对儿童的人性关怀。如果把儿童比作花苞,那么儿童数学教育就应该尽力呵护、全心关爱,让儿童在数学的花苑中尽情绽放。
1.儿童的错误,我们要包容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不可能避免错误的发生。教师不能过于严厉要求,对于学生犯的错误,不能因为错误低级就表现出不耐烦和厌烦。教师要包容学生的错误,在错误中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改善方法,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从而让学生不再害怕犯错,反而形成从错误中催生进步的良性循环。
如某位教师在教学“真分数和假分数”时,对于的示意图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说成。面对这样的错误,这位教师以一种包容的心态,善待学生认识上的偏差,让学生通过对话交流进行自我纠正。而在对话过程中,学生也明白了同一个量对于不同的单位“1”应该用不同的分数来表示。
2.儿童的见解,我们要赏识
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尊重儿童学习的原生态,允许儿童说自己的话,学会赏识儿童对数学知识的独特见解,让儿童的童心创造得到呵护。儿童学习数学有着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体验,甚至连学习的进度也不相同,这就需要教师学会等待。
例如,在教学“小数乘小数”时,由于部分学生受负迁移的影响,计算3.6×2.8时误算成100.8。面对这个错误,教师要学会等待,要让学生通过估算发现自己的错误,在纠正错误的同时,还养成用估算进行验算的好习惯。
数学的教学宗旨是为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儿童在数学课堂上的体验是否难忘,经历是否深刻,学习的过程是否快乐,这才是数学课堂教学所真正应该关心的事情。只有这样,童心才能在数学花苑里尽情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