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点”生成的意外

2013-12-29张琴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3年7期

课堂之所以引人入胜,充满魅力,是因为它永远都有不可预知的意外在等着我们,所以有人说:课堂是意外生成的集散地。而这些意外有的是学生生成的,有的是教师自己不经意间生成的。面对这些意外我们教师是顺水行舟,还是适可而止,有时还真不是一笔就可概论的。

不久前,我在上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整数》时就发生了这样的一个意外。新授课结束后 ,本课的练习中有这一题:

[ 0.18

× 5] [ 4 6

× 1. 3] [ 35

× 0.24] [ 3.7

× 5]

因为是借班上课,加上书上空间不够,我将这道题打印在练习纸上。在独立练习了1分钟后,学生有些惴惴不安起来,有些学生左顾右盼,但这并未引起我的注意。四位学生上黑板扮演,练习的第一、二个算式学生很快完成了,第四个算式学生对于计算过程中小数点该不该点有点迟疑,但还是很快就做完了,只有第三个算式学生迟迟完成不了。时间关系,我只好先集体核对。在核对的时候,我发现学生是这样写的:

[ 4. 6

× 1. 3] [13.8][4.6]

就在我疑惑之际,我突然发现第一个因数46打印时随手多打了一个“点”,这一个“点”直接将此题拔高到“小数乘小数”的高度。我头脑中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将错就错还是承认错误并更正题目?如果将错就错,让优秀学生介绍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来说似乎有点拔得过高。而这节课末尾通过练习才引出小数乘小数,让学生课后猜想并思考它的计算方法,所以这里出现实在是不合时宜。但如果更正题目,显然也不是最好的处理方法。”思虑再三,为了大多数学生着想,我采用了后者:请学生打开书核对题目,将此题纠错后再进行计算。在课结束时提醒学生注意良好的练习态度。

课后,对此处“一点意外”的处理,我深感遗憾。所以,研讨时,这题的“教”与“不教”成为争论的焦点。

【声音一】存在就应尝试

一部分教师认为,此处不经意的一点生成的错误资源很好,正好让这里的练习设计呈现层次感,品味得以提升。该练习的四个算式,前两个是小数乘一位整数的简单计算,旨在巩固学生对于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理解,只要重点注意积的小数点的位置就可以了;最后一题是两位小数乘两位整数,正好让学生经历两位数计算的过程,从中重点强调小数乘整数转化成整数乘整数来计算,计算过程中不需要加小数点,只需要在积的相应位置添加小数点;而第三个不仅需要注意刚才小数乘整数两种类型的计算方法,还重点凸显了“因数里有几位小数,积里也有几位小数”的计算规律,要求更高,更有挑战性。其中还有一位教师谈到了尊重学生“人性之善”的观念。他认为,既然课堂上出现这一错误,就应该正视它,承认它。学生中肯定有会计算的,为什么不让这些学生已到嘴边的话说出来呢?应该遵循这些学生的自然发展,以优秀带后进,增加优秀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这里可以请一些优秀学生介绍计算方法,至于有些学生可能会混淆,在以后的教学中他们也会慢慢明了的。

【声音二】适度不应跨度

一部分教师认为,本节课是小数乘法的第一课时,对于学生来说积的小数位数的确认是一个难点。教材前面花了大量的时间通过学生的猜想,加法的计算,确认了小数乘整数的积需要点上小数点,并通过计算器的验证说明积的小数位数跟前面的小数因数的小数位数有关。教材对于为什么因数位数与小数位数有关的解释比较含糊,对于刚接触小数乘法的学生来说,本节课的内容已经有一定的难度了,教材此处练习这四道竖式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消化本课的重难点,因此并不适合在此处拔高要求。小数乘小数之所以放在后面一个单元进行教学,是因为它的计算相对于今天的内容确实比较难,将前后相隔数周跨度较大的教学内容今天拿来学习,使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快速增加,这会让绝大多数学生不仅没理解今天的计算方法,还可能将刚建立的知识结构混淆了,增加学生本节课学习的负担。所以,这些教师认为及时的纠错是必要的。但同时,他们又认为,教师可以将纠错后的题目写在此题旁边,此题也不能草率擦掉,而是放到后面总结时,先让学生猜一猜:小数乘小数是不是也可以用我们今天的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呢?甚至可以请优秀学生试着讲解计算过程。如果时间不允许,则将这题保留到教学小数乘小数时继续利用。这样既正视了“意外错误”的存在,继续合理利用,又在本节课上作适度的引导,做到适度不跨度。

新课程实施至今,我们数学教师对“生成”有了较强的意识和较为丰富的实践,并在公开课上演绎出不胜枚举的精彩“生成”。一个以生为本的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勇于直面课堂上动态可变、丰富多彩的生成。但不是所有的生成都应该不顾大多数学生的心理接受特点、不顾教学内容所要关注的重难点,一味地去演绎精彩。一节课有它自己的教学要求,课堂教学应围绕着一致的教学目的,如果无限度的发展让学生跳得很高仍然摘不到苹果,反而扭伤了脚,那这个苹果宁可忍痛割爱舍之不用。但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对此类生成仍要留有思考问题的余地、生成的时间和自主建构的空间,不可一擦而光。因此,在一味追求“精彩生成”教学氛围的今天,教师更应该心中有根定海针,认真阅读理解教材的要求,把握好教学的“度”,让意外在追求一致的教学目的的方向中绽放应有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