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变导学,演绎计算教学别样精彩
2013-12-29聂世蓉
最近,学校开展了一次以展示青年教师风采为主题的课堂教学活动,那些闪动着教者思维火花的展示课,给了我很多启迪。一位三年级教师在《整百数乘一位数口算》一课的教学中,对例题的“三变”处理,不仅展示了自己的智慧,更让我们这些听课者眼前一亮。
一、凸显例题——互动碰撞——初悟算法
【片段一】师:上个月,我们维扬实验小学的同学参加了邗江区田径运动会,并且获得了团体第一名的好成绩,同学们个个都争当运动员,你们看,小芳正在操场上跑步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
师:已知跑道一圈400米。根据刚才搜集到的信息,你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
生1:小芳跑了多少米?
师:求小芳跑了多少米,应该怎样列式?
生2:400×2,400+400。(教师板书)
师:你能告诉大家,你是怎样想的吗?
生2:一圈是400米,两圈就是两个400米。
师:怎样计算400×2?请大家独立思考后再与同桌交流。
生3:400+400=800(米)。
生4:400是4个百,4个百乘2得8个百,即800。
生5:4×2=8,400×2=800。
师:可以用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计算出这个结果?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进行计算?为什么?
执教者在教学中采用的是本校运动员刚刚参加区田径运动会这个情境(其实这也就是教材中主题情境),没有多媒体过度的渲染,更没有过多的表扬,仅借助“粉笔+黑板+主题图”的传统教学手段,即可引发学生思考。在教学中,教师也没有急于给出学生答案,也没有充当“裁判”直接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而是把评价的机会和权利完全还给学生:“对于他的方法,有没有需要补充或提问的?”“对于他的方法,你觉得怎么样?”给了学生真正意义上的互动交流。在观点碰撞中学生灵感的火花不断闪现,课堂上智慧飞扬。
二、一变例题——由扶到放——强化算法
【片段二】师:操场上还有一名运动员呢!“小明要跑多少米”你能解决吗?(请学生尝试完成后集体交流)
师:谁来说说,应该怎样列式?
师:你是怎样想的?(3个400是多少?)
师:如何计算的?(4×3=12,400×3=1200)
师:观察上面两题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揭示课题:整百数乘一位数)
师(引导学生反思):回想一下,我们刚才是怎样计算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小结方法:将整百数看成一位数,先用乘法口诀直接计算出结果,再在后面加上两个0)
在学生初步掌握算法的基础上,教师及时出示一道覆盖例题的习题巩固强化,让学生尝试完成,并通过与例题合二为一,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以及学习重点。因为这个知识的建构并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的,对于他们而言,印象则更加深刻。
三、二变例题——顺学而导——迁移算法
【片段三】师:看!又来了一名运动员,他可是一名长跑健将!猜一猜他跑了多少圈?(当学生猜“6圈、7圈、8圈、9圈”时,让学生直接口算出得数)
师(当学生猜“10圈”时):10圈一共跑了多少米?怎么列式?(板书:400×10)
师:这道算式和前面那么多的式子相比,又有什么不同?你们会算吗?
生1:400×10=4000。
师: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积的末尾有3个零?
生1:10个100是1000,再用1000×4,4个1000是4000。
生2:先把10看成1,400×1=400,再在后面加1个0,所以400×10=4000。
师(指着十位和个位上的“0”):这两个0呢?
生3(指黑板):就是这上面有几个零就写几个零。前面有3个零,后面就应该有3个零,4×1=4,在4的后面加3个零就是4000。
师(小结):计算这样的算式,我们还是可以运用今天学到的方法。
张扬个性,尊重学生,这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也是教师所追求的。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低层次的多元成功体验,而应及时引领,巧妙提升,使学生实现更大的发展。正如上述教学片段,教师在这节课快要结束的时候,又点出主题图,进行最后一次改题,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让他们明白了整百数乘整十数也可以用末尾加零的方法,学生领会了这些方法的实质,并进行有效地迁移,这一变题可谓是“锦上添花”,使学生个体的思维从狭隘走向广阔,从肤浅走向深刻。
“变则通,通则久”是以变导学的精髓所在。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并能让学生做到以“不变应万变”,这样才能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从而让他们从无穷的变化中领略数学的魅力,体会学习的乐趣,演绎课堂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