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误区”有层次的行走

2013-12-29程晨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3年7期

“什么是周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的内容,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这个概念。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活动了解“一周”的概念以及什么样的图形有周长,最终丰富感知。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准确完整的概念体系。在这样一个有难度的起始概念课前,笔者经过调查了解,发现学生大多会有如下认知误区。

误区一:对“一周”的理解能力有限

课前让学生描一描图形一周的边线,出现两种错误情况:一是描绘不封闭图形的边;二是不仅描绘图形一周的边,还描绘图形里面的边。

误区二:认为周长就是边线

教材中多处让学生描图形的边线,或沿边线剪图形,学生上课之前看到书上出现“边线”一词较多,潜意识地认为周长就是边线。

第一次教学:

针对上述学生的两个误区,笔者设置如下教学层次:猜想周长概念的性质——对“一周”的准确理解——丰富周长的概念。

师(拿出一张照片):我想给这张照片镶一周(板书:一周)的边,怎么镶?

(请学生上台示范,学生用手指照片中的4条边,教师再沿着照片的边线重新按照“从一点出发回到原点”指一遍)

……

课堂教学中,用这样的操作示范发现很难引入周长这一概念,因为“一周”首先就成了学生认知的障碍,学生无法在课始就能严谨地说出“沿边线”和“从一点回到原点”这两大要素。课后重新思考,发现这样的引入对周长概念整体性质的猜想没有帮助。

第二次教学:

“周长”首先是一个长度单位,即图形一周的长度,它产生于测量的需要,因此笔者从周长名词的需要开始引入教学。

师(拿出一张照片):为了使照片美观,我想给这张照片镶一周花边,但不知道该镶多长,怎么办?

生1:量一量这4条边的长度。

师:照片中这4条边的长度有一个新名字,你知道叫什么吗?

生2:周长。(师板书:周长)

师:我们是沿着照片的一周镶边,那么,照片的周长其实是什么?

生3:照片一周的长度。

师(出示树叶模型):那么,一片树叶的周长应该是什么呢?

生4:树叶图形一周的长度。

……

从照片周长的猜想过渡到树叶图形周长的猜想,即从特殊到一般,为下面“一周”概念的引入奠定基础。如果只有照片这个素材,学生对于“一周”概念的理解可能只是“沿边线”,而不是“从一点回到原点”。然而,“从一点回到原点”这一因素很重要,因为回不到原点就没有周长,从而很形象地暗示了有周长的图形的前提是封闭的。换言之,不封闭的图形就没有周长。所以,在这里加上树叶图形的素材,根本原因是为了更方便学生理解“一周”的概念做准备。这样的课始引入,使学生对“周长”概念进行猜想,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边线”一词先入为主而造成的思维定式。

在实践中发现,有了好的开端以及针对学生误区制订的教学层次,本节课只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便能很好地把握教学的方向。

一、怎样突破“一周”

“一周”是周长概念的核心部分,它包含两个要素,即“沿边线”和“从一点回到原点”。因此,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展开教学。

师:树叶图形的一周指哪里呢?你能用手指指出来吗?(让全体学生拿着树叶图形指一指)

师:谁来指给大家看?(学生指得不完整)

师:这样指的是树叶图形的一周吗?

生:不是,不完整。

师:那该怎么指?

生:要从一点出发后指回去。

师(板书“从一点回到原点”):那么,只要从一点回到原点就好了吗?这样行吗?(从一点回到原点,但没有沿边线)

生:不行。

师:那么,除了从一点回到原点外,还得怎样?

生:沿边线。(让学生再次指出树叶图形的一周)

出示练习:你能用笔描一描下面图形(略)的一周吗?

(让学生独立完成,并思考第三幅图形里面的线要不要描)

师:学到这,你能用举例的方法说说什么是周长吗?让我们在自己的眼前找一找,并摸一摸。(先放手让学生自主地找和摸,再让学生示范,并注意纠正学生的语言表述,避免造成“边线就是周长的误区”)

……

在学生对周长进行初步猜想之后,让学生尝试操作,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理解“一周”的两个要素,并通过描一描、摸一摸等活动巩固“一周”的含义,使学生正确理解周长的概念。

二、反例的介入时机

心理学研究表明,有反例和正例的比较运用,概念和规律的学习更加深刻。然而,这里出现的问题便是反例何时介入才是最佳时机。如果正例还没有被学生建构清楚,这时候介入反例就可能会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在学生对正例充分认识后,再进行有效的反例运用,能更好地抓住概念的本质。

例如,在学生已经理解“一周”的正例后,教师出示判断题:“下面的图形有周长吗?”

[(2)][(3)][(1)][(4)]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次提问:“第二幅图和第三幅图的边线你会描吗?需要描图形里面的边吗?”……

这四个例子有正例也有反例,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不是所有图形都有周长,而且图形的周长与图形内部的边无关。

三、教学“周长”的起始课是否安排计算

很多教师会对这节“周长”起始概念课的计算产生疑问,那么,这节课是否需要安排计算呢?笔者认为,在我们对“周长”准确定性之后可适当量化,明确计算的目的是为了在了解周长之后轻度体验周长是个量即可。因此,在算法上是不需要在这一课时强调,但语言表述可以向此方面靠拢。如下:

师:我们学会了什么是周长,现在你能告诉老师什么是周长吗?

生1: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师(出示一张照片):那这张照片,你只要算出什么就可以知道镶多长的边了?

生2:算出照片的周长。

师:请你量一量、算一算,告诉大家照片的周长是多少。(学生算好后让其表述照片的周长是多少)

师:生活中周长有很大的作用,如我们想做顶合适的帽子,需要测量什么?

生3:头围。

师:课后可以去量量自己的头围。

……

这样的计算是为了运用周长的量的属性,而不是一味地强调算法,偏离了教学重点。此外,还要防止学生学习这一节课后产生周长是边线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