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情境”中探寻数学问题

2013-12-29蒋燕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3年7期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其面积。

2.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学生初步认识转化的思想。

3.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并正确运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并找出两者关系,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此情境中“想”数学

师:(复习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和平行四边形特征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不带方格图的一组图形:课本12页例1)请各位同学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用什么样的方法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才最准确呢?靠眼测?靠猜?还是靠数格子(利用多媒体出示例1的带有方格图的第二组图形)?或者是尝试用切割法?

生1:左图看起来比较大。

生2:两个图形都有36个格子,它们一样大。

生3:把左图上面多出的正方形补到下面,变成一个和右图一样的图形,它们一样大。

【评析】在数学新课导入的时候,教师要把握学生的认知结构,创设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尽快进入探索数学问题的状态,这对于课堂的导入十分重要。在本课时教学中,教师以“比较图形面积大小”这一问题引发学生观察图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之后通过问题启迪学生用不同方法探求答案,无形中使用了暗示教学法,启发学生自觉学习,自主探索,让学生享受学习过程。

二、创设实操情境,让学生在此情境中“玩”数学

师:(展示平行四边形)请大家求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生:老师,数格子数不了,也没有突出的部分可以切割。怎么办?

师:(将事先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纸片发给学生,每人三张形状相同,大小不一的)请大家动动手,联系平行四边形的特性,把图形剪开,再拼一拼,看是否有收获。

生1:我剪下了一个三角形,补到另一边变成了长方形。

生2:我剪下了一个梯形,补到另一边变成了长方形,可以用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生3:我把图形卷起来,变成了一个圆筒,可我不会算圆筒的面积。

【评析】在本课时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动手剪纸,拼图形,让学生又回到了玩七巧板的快乐童年。学生在剪纸过程中理解了平行四边形的高这一特点,就不难明白怎样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的道理。同时在操作过程中,学生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出新的解题方法。如第三个学生,教师可引导他将圆筒垂直剪开,展开图形后也是一个长方形,无形中还告知了学生圆柱的侧面积怎样计算,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三、创设竞赛情境,让学生在此情境中“比”数学

师:经过刚才的剪纸活动,大家都知道要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要先通过平移,把它转化成长方形,再利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计算。现在老师和大家进行一个比赛,先用直尺把图形边的长度量出来再计算面积。谁先把手上三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出来就算赢。(教师利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直接计算,比学生快很多)老师已经完成了,但是有些同学还在剪纸呢。大家要不要分享一下快速计算的秘诀呢?

【评析】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的求胜欲望都很强烈。在教授比较难的知识点之前,不妨与学生来一场竞赛,利用学生不服输和探知奥秘的心理,在这一基础上,教给学生本节课时的重、难点,学生就能较快地主动地接受信息。

四、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此情境中“找”数学

师:小明住的小区里有一个平行四边形(底是63米,高是25米)的停车场,平均每辆车占地15平方米。小明的爸爸要在里面停车,但是保安叔叔告诉他,已经有100辆车停在里面了。请同学们想一想,算一算,看看小明的爸爸还能不能往里面停车?

生:能。

师: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吗?

生:先计算停车场的面积,再计算能停几辆车。最后得出的结果是105辆。

【评析】小学生对抽象知识的认知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是比较差的。因此,数学教学必须要从抽象以及枯燥的形式中脱离出来,走出数学固有形式的牢笼,让小学数学也具有生活气息,让学生更易于接受抽象的数学知识。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教师用一个现代生活中几乎都要面临的停车问题作为新授课的练习题,这样贴近生活的,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事例,无形中使得学生与数学的距离拉近了许多,自然学生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解题中,自觉地走上了探索数学问题的道路。

总的说来,情境创设的核心就是要用尽方法激发学生情感。只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主动学,喜欢学,就是好的教学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