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示弱——一种别样的教学智慧

2013-12-29杨晓荣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3年7期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达尔文研究生物学数十年得出的基本结论,但究竟何为“适者生存”?是指凡是强有力的都应生存,还是必须懂得相让的道理,才是适者,才能生存?

加勒比海的海滩上有两种不同性格的蓝甲蟹:一种是较凶猛的,从不知躲避危险,与谁都敢开战;一种是较温和的,不善抵抗,遇到敌人,便翻过身子,四脚朝天,任你怎样捣它、踩它,它都不理不动,一味装死。千百年后,人们发现,强悍凶猛的蓝甲蟹成了濒危动物,而性情温和的蓝甲蟹反而繁衍昌盛,遍布世界上许多海滩。动物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强悍的蓝甲蟹濒临灭绝的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好斗,在相互残杀中首先灭绝了一半;其次是因为强悍而不知躲避,被天敌吃掉了一半。而那些软弱的,会装死的蓝甲蟹,则因为善于保护自己,反而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案例发人深省,特别是案例中的“示弱”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它不是无能者的无奈,而是智慧的强者;它不是妥协,而是一种理智的忍让;它不是倒下,而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

联想到我们的数学教学,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一反常态地以“弱者”的姿态行事,效果又会怎样呢?不妨来看几个案例。

【案例一】《确定位置》教学片段(特级教师牛献礼执教)

学生用“第X组第X个”的语言来描述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教师逐一板书,连续写了几个之后——

师:(故意叹了口气)唉!老师写字的速度跟不上大家说的速度了,你们能不能帮帮老师,想一个更简单的确定位置的方法,使老师写字的速度快一些。想好以后在练习纸上写一写。

(老师有困难岂能不帮!学生独立、积极地思考着,不一会儿,一些有创意的想法跃然纸上。教师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写法展示在黑板上并请学生讲述自己的想法。)

生1:我的方法是“七3”,“七”表示第7组,“3”表示第3个。

师:有创意!那你为什么把前一个写成汉字,后一个写成数字呢?

生1:我想把这两个数区分开,让看到的人不会弄混。

生2:我的方法是“7(3)”,“7”表示第7组,“3”表示第3个。

师:都写成了数字,有什么需要说明的吗?

生2:后面的“3”我加了一个括号,我的想法跟生1的差不多,也是想把这两个数区分开。

生3:我的方法是“7、3”,我用“、”把两个数隔开,这样别人就不会把两个数弄混了。

……

师:同学们想出的办法确实简单多了,那这几种方法又有什么共同点呢?

生:他们都是用两个数来确定位置的。

师:同学们真的特别了不起!想到了用两个数来确定位置的方法,而且方法还这么多。其实大家的方法已经很接近数学家的方法了,他们也是用两个数来确定位置,只不过是用“,”把两个数隔开,这种表示叫“数对”。

【案例二】《面积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特级教师夏青峰执教)

(在学生感知了物体表面、封闭图形的大小后)

师:有个孩子画了两个图形,他用一张纸遮住了它们,每个图形只露了一条边。他让我猜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你们能帮帮老师吗?

生1:我认为上面图形的面积大。因为它露出的那条边长。

生2:我也认为上面图形的面积大。

生3:我觉得不能确定。

师:怎么会不能确定呢?你看,这条边这么长,而这条边只有这么短,明显上面图形的面积要大啊。

生3:可是它另一条边可以更长一些啊。

师:我有点听不懂。

生3:他的横边可以画得更长些。

师:你的意思是下面图形的面积还可能更大些?怎么可能呢?老师想象不出来,要么你们画出来给老师看看吧。(学生画)

师:哦,你们画的老师看明白了,这样一来真的是下面图形的面积比较大啊。那仅凭图形一条边的长度能判断出它们面积的大小吗?为什么?

……

【案例三】数一数,下面的图形中有几个三角形?

7cc3b1ec3d009fa46ddda4baf74ec117be479d222a7e89ed6e77e910ddd979fd

生:这个图中一共有六个三角形。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上面小的有两个,这两个小的拼起来又是一个。另外还有两个比较大的三角形,是由一个小三角形和它下面的梯形组成的,这两个比较大的三角形拼起来就是那个最大的三角形。这样一共就有六个三角形。

应该说,学生的回答是相当的精彩,面对如此滴水不漏、一拍即合的回答,一般教师的处理大致是“你回答得太棒了!说得真清楚,我们一起鼓掌表扬他”。然而,该教师的处理却不是这样——

师:你们听懂了吗?老师还没听清楚。

老师还没听懂?没听清楚?面对如此不开窍的“笨”老师,那些数出六个三角形的学生高高地举起手,想当老师的老师;还没数出来的学生都在那里挖空心思地想,希望比老师先找到答案。“我找到了!我找到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欢呼声此起彼伏,经教师“示弱”而激将的学生独立思考后,真正理解的是越来越多。

【反思】

教学不是教师的个人才艺展示,而应该是学生主动发展的舞台。教学应该要学的是毕福剑,而不是易中天。案例中的教师“弱”了,然学生却“强”了。那么,教师的“示弱”到底给我们的学生、课堂带来了什么?

一、 “示弱”——构建了平等氛围

教育的本质是平等,建立教师和学生在同一水平线上相互交换目光的平等关系是教育的基本。佐腾学先生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曾极力推崇:要让教室的学习成为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的学习。“示弱”的课堂恰恰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在这样的课堂中,由于教师适时主动地向学生“示弱”,使学生不再把教师当“神”而是当成普通的“人”来看待。这样便消除了学生的畏惧之情,防范之心,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情感距离,学生在愉悦、可接纳的氛围中心灵的窗户悄然打开。在这样的课堂中,由于教师有问题需要探讨,有困难需要帮助,师生在课堂上便构建起了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以学习成员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师生一起分享探究的过程、战胜困难的过程、获取成功的过程。这种教师“示弱”的课堂,教师不大像“教师”,但由于教师真正拥有一颗“孩子的心灵”——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用“孩子的眼光”去观察,用“孩子的情感”去体验,师生间便灵犀相通,精神交融,教学,也因此有了魅力。

二、 “示弱”——提供了探究空间

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课堂,教师未雨绸缪、周密部署,对概念的讲解简明扼要,对过程的把握滴水不漏,对学生百思不解的问题一语道破,对学生所犯的过错明察秋毫……教师的表现可谓无所不能、聪明绝顶,然而这样的教学是否又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呢?答案是否定的!波利亚说得好: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重要,然而学生想什么更是千百倍的重要。“示弱”的课堂,强调的是教师角色的“隐退”,专业知识的“缺位”,思维认识的“糊涂”。一句话,教师“弱”了,然而教师的“弱”却给学生留下了大量“想”的空间,为学生搭建了更为广阔的施展才华的舞台。案例中,教师表示时间来不及,出现“困难”,不怕!学生可以“教”教师,于是种种有创意的表示方法相继出现;学生说得明白,教师却没“听懂”,不急!于是,连没数出来的学生都在那里挖空心思,希望比教师先找到答案……教师适时适地的“示弱”犹如江水中陡然出现的岩石,使平静之水扬起朵朵浪花,学生在思考中感悟,在探索中发现,在交流中建构,思维向纵深发展。一堂好的数学课应当自始至终都充满浓浓的“学”味,而不可总被教师的“教”所驱动。“示弱”的课堂,起伏有致、轻重有变、张弛有度,让“教”于“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发挥。

三、 “示弱”——凸显了教学智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教育过程中,儿童越是觉察不到教师的教育意图,教育效果就越好。我认为这条规律是教育艺术的核心。”于尚志教授的分析则更为具体,他说:“好教师帮助学生不露痕迹,学生还以为是自己想出来的。”“示弱”的课堂,教师适时而“退”,择机而“弱”,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展示、表达,并在展示、表达的过程中暴露问题,分析原因,从而实现知识建构的浑然天成,思维能力的逐步提升。这样的“退”,“退”为手段,“进”为目的;这样的“弱”,“弱”为其表,“强”为旨归。因为教师的“弱”,留给了学生更多自我发现的时间和空间;因为教师的“弱”,给予了学生主动改正错误的机会;因为教师的“弱”,赋予了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因为教师的“弱”,映射了学生无限的创造与生机。教学如养蜂,养蜂人自己是酿不出蜂蜜的,蜂蜜要靠蜜蜂自己来酿。教师要像养蜂人一样把学生带到鲜花盛开的地方就行了。“示弱”的课堂,我们不仅见证了这一地方,而且见证了学生思维之花的盛开。

“弱”的教育并不意味着弱的效果。“示弱”的教师是大智若愚,适当“示弱”的背后隐含着教学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