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组讨论,巧设专题
2013-12-29陶桂强
[摘 要] 初中数学的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教学策略便是巧设专题,在设置专题的同时,把学生进行分组,能更加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的形式,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及巩固.
[关键词] 初中数学;分组;专题;教学策略
“专题学习”是指教师通过对教材知识的梳理整合,把将要进行教学的内容等转化为专题,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实践的能力. 从初中数学教学的角度来讲,数学来源于生活,因此,应设置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专题.
在这样一种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下,教师可灵活运用分组法,将专题式教学与之相结合,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然而,在漫长的传统教学的束缚下,教师单纯地“讲”与学生一味地“学”的教学模式已经根深蒂固,想要改变这种现象,是横亘在教师面前的一大障碍. 但此种开放式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却又十分必要.
■ 教师要激发学生对“专题学习”
的兴趣
有句话说得好,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做任何事,有兴趣才能真正做得好, 学习也是这样,对学习产生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学习应该是主动的、热烈的、向上的.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说的就是兴趣,有了兴趣,学习将成为一种享受,反之,便会成为一种负担.
然而,现在的数学教学却往往给了学生这样或那样的压力,导致学生厌学,传统的教学模式早已不能满足时代的日益发展,只有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因此,教师要丰富专业知识,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巧设专题,分组讨论,设置恰当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认识到,专题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与分组讨论相互配合,相辅相成.
例如,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教学情境,以几何图形为专题,教师提问:
“同学们的家里用的地砖都是由哪些几何图形拼成的?每一块地砖的图案又是怎样的几何图形?小组内进行讨论,回答老师的问题. ”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小组讨论完毕后,他们纷纷举手发言,得到了更多的收获. 学生在谈完小组讨论的结果后,教师再进行多媒体展示,把许多日常生活中好看的地砖图案展示给学生,学生看到好看的图案便会被吸引,从而激起学习热情.
■ 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在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一把抓,完完全全成为课堂的主导,学生没有施展自己的空间. 然而,在专题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十分重要,但教师需要拿捏好分寸,既不能大包大揽,也不能放任自流,对学生的进展不闻不问. 这就需要教师在提升自身专业素质、通透教材的前提下,能够灵活运用教材中的知识点,对教学内容信手拈来,既能作为一盏明灯指引学生前进的方向,又能适时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专题学习不仅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例如,进行专题“图形镶嵌”教学时,教师可以这样问:
“同学们请拿出准备好的正多边形纸片,进行组内讨论,用同学们手中的这张一样的正多边形,镶嵌成一个平面图形,请同学们试着做,看能否镶嵌成功,如果能够成功,一共需要几个这样的正多边形?”
在这样一个专题中,分组讨论是必不可少的辅助教学手段. 学生们飞速转动脑筋,积极实践. 教师在学生做实验的这段时间内,可以随机地看看学生们的实践情况,并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在这一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作为主体,教师本身只起到引导的作用,但这同样非常重要. 正所谓放手让学生去做,才更能体现出数学课堂的乐趣.
■ 分组讨论、巧设专题,都要以学生
为主体
在当今社会,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而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实现,成为初中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 同时,数学语言、思想及方法早已广泛渗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样,我们就需要学生们能够具备数学素养,以迎接未来的挑战.
1. 用提问的方式让课堂更精彩
提问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最直接的办法,也是较难实现的办法. 提问是一门学问,问题的提出是否抓住了知识点,是否符合专题的设置,这些都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往往教师提出问题,总是只有固定不变的几个同学回答,其他学生则选择沉默. 那么,在有限的课堂上,如何才能进行有效地引导呢?专题教学正可以弥补这一缺陷. 教师在制定专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等状态. 种地要因地制宜,教书育人也要因人而异. 对于普通的学生,应提出一些较为大众的问题,便于学生的理解;对于学习较好、比较超前的同学,可以提出一些需要积极转动脑筋的问题.
例如,在进行专题“图形镶嵌”前,可以让学习能力普通的同学观察家中地砖的图形构造,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来说,这是比较简单的任务,教师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为这样的学生多布置一些任务,如查找一些画家的画作,把自己喜欢的地砖拍摄下来,课上,教师可以放在多媒体上进行展示.
在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过程中,其实教师需要不断地丰富自己,在提高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要能够拥有把握知识点的能力,并且将这种能力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们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维能力.
2. 创设小组辩论,提高学生主体地位
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开始,由对未知世界的迷茫逐渐转变为探索. 这是初中生心理和生理发育的重要时期,许多负面的东西很有可能影响学生将来的发展. 作为教师,更有责任将学生带领到正确的、对他们有益的道路上来. 那么,如何能在有限的课堂上对学生的数学思想有一个良好的引导呢?个人认为“辩论”是一个很合适的方式.
例如,在进行“图形镶嵌”之前,教师可以组织简短的小组辩论比赛,让每组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说明理由,其他组如果有不同意见就进行反驳,如,有的组认为正多边形无论有多少个都不可能镶嵌成平面;有的组认为一定数量的正多边形能够镶嵌成一个平面;还有的组认为,有的图形能够镶嵌成一个平面,而有的图形不能够镶嵌成一个平面. 学生们各执一词,但都必须提出例证,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 然而,辩论的结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敢说敢做的学习态度.
这样的辩论是有意义的,能让学生从单纯地听转变为课堂的主要轴心,进而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
■ 坚持“数学源于生活”
初中数学教学还可以通过充分的肢体语言来传达教师对知识、课堂以及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有一种与教师可以达成共鸣的感知. 专题的设置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学事例的选择要围绕学生的客观生活,如果远离了学生的客观生活,教师便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 因此,适当时机,教师还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从而提高初中数学课的教学质量.
例如,“图形镶嵌”的专题,教师在小组讨论完毕后,利用多媒体展示现实生活中美丽的地砖图案,并让学生仔细观察其特点,看看每个图形都是由什么样的图形拼成的,同样的图形用了几次才拼成一个平面. 教师还可以发动学生回家仔细观察自己家里的地砖,还可以拍下来,拿到教室进行展示.
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既学习到了基础知识,还将数学与生活联系到了一起,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 总结
综上所述,在初中开展专题式教学,目的并不在于让学生得出一个多么完美的研究结果,而是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配任务等一系列教学形式,在自主探索过程中逐渐挖掘自身的潜能,找到自身的优缺点,在认知、人格、思维能力等方面有所进益. 学生在进行专题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小组之间的竞争促进了学生们的求知欲,进而使学生的分析能力不断提高. 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研究问题,形成初步的数学思维. 在专题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应逐渐建立起群体合作关系,组员间应相互协作、互补不足、共同进步. 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进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数学人才. 正如斯宾塞所说,“教育的最大目标不在于知识,而在于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