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获得心灵的自由
2013-12-29陈莉
当前,幼儿绘画的自我表现力严重缺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敢画——缺乏自信
孩子天性会画画,只要提供一支笔和一张纸,他们都会在纸上自由地挥洒,留下无意识的涂鸦痕迹。他们把画画当成游戏,醉心于绘画过程,绘画是他们内心的流露和抒发,与语言相比,绘画显得更容易,更能令他们满足。但随着成人的介入,把孩子们天真的涂抹、自由的表达看成是乱七八糟、“画得不像”的东西给予否定。从此,孩子把自己的心灵封闭起来,只画成人喜欢的画。我们成人的干预使他们背负了技法的负担,他们对没把握的东西不敢贸然下笔,也不敢把作品给别人看,怕被笑话。
二、依赖型——只会依样画葫芦,不会自由表达,大胆创想
“只会临摹,不会自由表达”这是传统临摹教学的弊端。示范、临摹忽视了儿童个性的表现,使他们失去了最宝贵的童真和稚拙;过早以固定的模式和形象比例去替代儿童的观察、思考和想象,使儿童失去了对周围事物的敏感性。孩子们不知道绘画形象来源于生活,对生活中的美无动于衷,他们不懂得通过自己的观察去发现事物的特征,更不会用自己的绘画方式进行表现,抛弃了自身潜在的创造意识和表现力。
三、模式型——缺少个性
成人约定俗成的图形符号和简笔画成了教育孩子,让孩子临摹的范本。最后,虽然儿童能用这些“模式化”的图形进行绘画创作,但却失去了孩子自己的“绘画语言”和个性风格。对儿童来讲,失去了天真烂漫的想象,失去了稚嫩的绘画痕迹,也就失去了儿童画的意义。
重构儿童绘画的自我表现力的对策也有几个方面。
一、营造宽松、自由的绘画环境
我们应给孩子提供自主的绘画时间和空间;满足儿童的各种需要以及自由选择内容的权利;尽量不以成人的权威或规范去束缚孩子的绘画心声;尊重孩561afc1a11b70429fbb7975f7a810b04e703e1460ccdb6680196c9213ace41f8子的个别差异,以包容的心态理解和接纳孩子的表达方式。
二、激活自我表现意识,让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人
1.变示范临摹为引导启发
我们应将“主人”的地位归还孩子,将孩子视为主体,尊重孩子的感受,变示范临摹为引导启发,尽量提供各种线索,激活儿童的思维,唤醒他们的自我意识。例如,引导儿童画鱼,我们不要急于给儿童示范,也不要提供范画让他们临摹,而要引导儿童通过养育、观察鱼、解剖鱼等方式,让他们了解鱼的形状、结构和生活习性等,使儿童对鱼的认识不断升华,形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进而形成儿童绘画的主观性和创造性。
2.变重结果为重过程体验
当儿童以玩耍的心态进行绘画活动时,他们全神贯注于绘画过程,不受规范、习惯的制约,能真实自然、毫无修饰地表达自己。对于儿童的绘画结果,我们尽可能模糊作品的优劣概念,注重引导儿童讲述绘画内容,通过讲述,让大家了解其绘画意图,认同他们的绘画方式,强化儿童的自我表现意识。
3.“借形想象”的有效运用
“借形想象”其实是人类最普通、最原始的想象能力。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常常会不自觉地对周围的事物进行“借形想象”。例如,看到斑驳的墙壁,容易让人产生联想“像一个抽烟的人”“像一匹马”等。再如,教师指着天上的云朵问孩子:“那像什么?”幼儿会有不同的回答,像“小狗、狮子、老虎”等。对着一盆充满肥皂泡沫的水,会随着泡沫的分离变化,产生种种动物、物品的想象。相信大家都会有这样的体验。
“借形想象”的魅力是“乱”中自有玄机。例如,随手拿出几幅孩子的作品,这些绘画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纷乱,很多杂乱的线条、面块充满了整张画纸,同时填满了五颜六色的颜料,用线条勾勒出形状,如同很普通的涂鸦,没有章法可循。但是细细看来,在纷乱的线条里,经过孩子的观察和勾勒,却能找到不少“隐藏”在画里的小动物。“这里是只小鸭子,这里是只小兔子,还有这里是小狗……”一位大班的小姑娘颇为得意地介绍自己画里的“玄机”,在小姑娘的“点拨”下,我们也看到了线条里活泼的小动物,整幅作品一下子就“活”了起来。这就是“借形想象”中的一种方法,为的是更大限度地发挥孩子的想象力。一开始,我们可以让孩子无意识地随便涂,把纸上都涂满线条,然后再让孩子在这些看似乱七八糟的线条里寻找:有哪些线条经过组合和上色可以加以利用,成为小动物。这样就打破了传统上拘谨的作画方式,增加了孩子绘画的随意性,让孩子更开放思维,从多方位、多角度来进行观察创作,这很有利于他们智力的开发和创造力的培养。
4.启发式,引导孩子画故事
例如,在“小老鼠成功把油偷走了”的一组绘画中,描绘的是一只小老鼠偷油的过程。不过,孩子们的每一幅画里,除了老鼠和油罐两个形象外,都有不同的物品出现,有的画了梯子,有的画了很多碗,有的则画了一只猫。“小老鼠想要偷油,可是够不着,它很着急地跑到厨房的柜子里,找来了很多碗,叠在了一起,而旁边的老奶奶和小猫都睡着了,小老鼠偷偷地顺着叠高的碗往上爬,还差点掉了下来,最后还是爬了上去,高高兴兴地把油偷走了。”大班的小朋友对着自己的“大作”讲述了一个颇为“曲折”的故事。在孩子稚气的话语中,充满了想象力。每一个孩子关于老鼠偷油的故事都是不一样的,我们注重的是启发,并且是按照故事流程来让孩子想象。比如,问小老鼠是怎么进屋的,每个小朋友就会画出自己给小老鼠安排的进屋方式;问小老鼠怎么偷油的,每个小朋友也都有自己的方式。因此,绘画内容不是我们教给他们的,孩子们的每幅画都有不同的故事,他们每个人都是故事的导演。在介绍自己的画时,很多孩子都很有成就感,说起来头头是道,所说的故事情节也非常完整,这无形中也培养了孩子的个性和主观想法。
5.提供丰富的绘画操作材料
一位老教育家说,“借形想象”这样的想象教学模式确实给了孩子一把想象的钥匙,但他也提出:凡是能间接或直接留下痕迹的安全无毒的材料都能作为儿童的美术材料。他创造性地丰富了儿童绘画的工具和画种,将已有的水粉、水彩、油画、版画、彩墨、线描、剪纸、泥塑、电脑画等种类,大面积的在儿童美术教育中推广。比如,让孩子自己选画纸。砂纸和宣纸的质地是不一样的,孩子们可以直观地通过触觉选出自己喜爱的纸张来作画。另外,“相反画”也是其中一项主要的训练内容,在同一张纸上,先画上一半,再画上与原图相反的另一半,比如一半画夏天一半画冬天,但组合在一起还是同一张画,这也能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又如,“皮包拓印画”是有效的运用皮包的大面积,用颜料拓印出一个一个的面来,再让孩子在这些面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再如,“铁丝变变变”就有效运用了铁丝的可塑性,让孩子经过团、拉、捏的方法,塑造出各种形。此外,路边的石头、山里的毛竹、用过的纸盒、用空的笔壳……只要是无毒无害的半成品,都可以作为孩子创造想象的材料。
■
6.创新拓展绘画形式
(1)打破传统单一的油画棒平涂法,让油画棒在画纸上神采飞扬。
油画棒的技法多种多样,教师要教给儿童灵活运用的方法。
① 睡涂法:平睡油画棒,涂大面积的色彩。
② 圈涂法:画圈圈,可以用疏密涂出明暗不同的层次。
③ 渐变法:明暗渐变、色彩渐变、冷色渐变等(把握好最关键的黄、黑、白色)。
④ 点彩法:芝麻点、大豆点、勾点、长笔点、钉头点……(借鉴修拉的作品)
⑤ 油水分离法:白色魔幻法、色卡油水分离、玻璃上画油画(水印版画)。
⑥手抹法:边线手抹、圈涂抹(用软纸代替)。
⑦复色涂法:先涂深色,在底色上涂其他色或白色。
⑧薄涂手抹法:仿水彩效果或水墨效果。
⑨厚涂刮画法:仿油画效果,用尺子等硬物刮画(刮掉或是括上)。
⑩线描法:画线。
复印法:先涂彩底,再用另一张薄纸覆盖,印画。
综合应用:与碳笔、粉笔、铅笔、水彩等各种材料综合运用。
(2)塑形想象,玩中创造。
运用一些丝瓜藤、铁丝、拖把、扫把、瓶子等让孩子们进行塑形想象,孩子们会意犹未尽,浮想联翩。“铁丝变变变”就是运用铁丝的可塑性,带给了孩子无限的创造想象空间。
总之,在儿童美术教育里,美术教师要为孩子打造出一片独特、绚烂、富有创意、变幻无穷的园圃,显现出一个当代儿童的本性、潜意识空前复杂的“虎视”这个世界的“界面”。我们不仅要能感知到这一“界面”,更要奇迹般地调度起这个“界面”,从而使儿童美术教育成为儿童情感、认知、技术、创造的价值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