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科学课实效性的探索
2013-12-29张海龙
新课标指出,每一位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都必须具有相应的科学素质。当今时代,人们从小就可以明显感受到科学技术带来的影响,因此科学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希望能够保持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他们学习科学的潜力,同时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实效性,为学生们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以“小问题”入手,引领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对各种自然现象或新奇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年为什么会有四季;太阳为什么会东升西落;苹果为什么会落地;雨和雪又是如何形成的”等等,这些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各种现象或各种问题深深地吸引着他们。每当学生们抛出这些千奇百怪的问题时,我总是暗暗窃喜,可以说这为我们的科学课教学开了一个好头。对于他们的疑惑我并不急于简单地作出解释。这个时候我总是辅助学生把这些疑惑分结成一个个科学小问题,然后指给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让他们自己去经历解决问题的这个过程。这样做既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我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想使自己成为一个探索者和解决者。
二、以“小调查、小阅读”为途径,为解决问题作铺垫
问题是学生认识科学、学习科学的开始。有了问题怎么办,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分解问题,利用一切可以借助的资料进行查阅、研究、解读。为此我向学校申请定期向学生推荐阅读有关科普方面的书籍,如《十万个为什么》《我们生活的地球》《快乐星球》等一大批科普书籍,这便成为学生们释疑解惑、汲取营养的有效途径。对于他们提出的部分问题:我们每天每户的用水量、用电量、产生的垃圾量、生活中有哪些节约用水的妙招等问题,我会帮助学生设计一部分表格,让他们课余时间亲自去摸底、去调查。过段时间后,我会组织全班交流,最后在教师的帮助下认识问题,升华知识。通过实践使学生们认识到调查是一种增加说服力的有效手段。
三、以“小实验”为手段,敲开科学殿堂的突破口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它既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又可以帮助学生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我非常重视每一次实验,我希望借助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知识,所以只要能做的实验我就一定要做。为了让学生弄清楚砂和黏土的性质,我让学生课下收集砂和黏土,把它们和成泥,通过塑造型将两种物质进行对比,从而掌握砂和黏土的性质。另外,我还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设计科学实验,各种小制作、水的性质、声音的传播、磁铁的性质、串并联电路、物体的溶解、物体的沉浮、制作各种植物叶子和昆虫的标本、光反射、折射、动定滑轮及滑轮组等等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学会了观察,愉快地掌握了知识,培养了动手能力,提高了科学技能素质,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实验材料不全或不能开展实验时,我索性就会来个师生总动员,一齐动手搜集材料,整合现有的资源,自制一部分教具或者是学具,创造性地完成每一个实验。如果实在不具备条件,我就会有效地借用网络资源,完成我们的实验教学。让学生动手实验可以说是学习科学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
四、以“小制作、小发明”为提升点,拓展学生的思维
我班有一个学生,学习成绩一般。一位任课教师课下向我诉苦说,这位同学学习极不认真,上课不专心听讲,小动作特多。这位老师在一次巡视中发现该同学不但没完成当堂作业还在玩弄一台“小电扇”,一气之下没收了“小电扇”并对他进行批评教育。科任老师将学生的“作品”交给了我,希望有合适的机会对他再进行批评教育。我细一看小电扇制作得非常成功,很精致,我从中发现了教育良机。班会课上,我首先请他将自己的“作品”向全班同学做一详细介绍,他的精彩讲解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我适时地对他进行了表扬,并婉转地对他进行了批评。最后我向全班同学发出倡议,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课下可多尝试。根据学生们的兴趣爱好我把他们分成了若干不同的小组,每周抽出一节科学课解决和交流发现的问题。没想到这次以后,学生们的变化真是令我难以置信。学生自制的保温杯、太阳能热水器模型、连体双孔桥、量筒、量杯等等作品都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想,这些作品代表学校参加上级比赛屡屡获奖。有时候静下心来我就在想,其实我们教师并不需要为学生们多做些什么,只要帮他们轻轻地叩开科学这道大门就足够了。
总之,我认为我们的科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他们借助各种现有资源,通过探究性学习,获得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而不断提高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