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教学流程设计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013-12-29陈惠芹
现代社会瞬息万变,适应性、竞争力、创造性成为现代人的必备素质,而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基础教育,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小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应该成为每个小学教育工作者在设计教学流程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解读文本、探究教材的逻辑深度是教师进行教学流程设计时考虑如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是一套逻辑性很强的小学数学教材,它把数学的学科特点与儿童的思维特点有机地融合起来,既让数学的逻辑顺序得到了体现,又能有序地展现儿童的思维顺序,这让我们在设计教学流程时有据可依、有序可循。只要我们潜心教学研究,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就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抓直观、重形象,培养概括能力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流程时,要以教材内容为依据,以学生所熟悉的实例为抓手,直观教学,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为突破口,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以生动、形象、直观事例或图形,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我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时,就是通过多媒体先出示“4个9是多少?”然后提出问题“4个9与4个10有什么关系?”再通过多媒体的演示,显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最后逐个出示5个9与5个10、6个9与6个10……的关系,通过观察多媒体展示的变换,学生很快就概括出“几个9就比几个10少几”的结论,有效地理解和记忆了9的乘法口诀。
二、动手动脑,自主推导,培养思维严谨性
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其核心理念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探究性教学,强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操作实验是一种手脑并用的活动。在教学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教师可有目的地让学生分别剪出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等腰梯形、一般梯形各两个,并对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进行拼合。经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比较分析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原梯形之间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原来梯形上下底的和,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原来梯形的高。在此基础上探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严谨性。
三、解读文本,调整和评价思维过程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设置了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等栏目,为学生提供思维发展、合作交流的空间,同时也为教师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更加适合学生个体的发展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对科学结论的阐述方法要让学生学习,对一些性质、法则的概括过程也要让学生学习,对应用题的分析过程等也要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我就是以教材为依据,让学生先分析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接着让学生回顾和分析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性质,通过比较、分析,得出“比的基本性质”,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这些合乎逻辑的表达方法,让学生调整和评价自己的思维。
四、练就“说”的功夫,“说”出数学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从思维的开始,经历中间过程,再到结果,都要以语言来定型。过去,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往往存在这样的误区:认为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与数学学科教学没有太大的关系。事实恰恰相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需要有效地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训练。通过“说”这条主线,促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这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十分有效的策略之一。
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依据、有条理、有次序是小学生语言表达的最基本要求。因此,作为数学老师,就得要求学生说得新颖,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活跃他们的思维,达到培养他们灵活的思维能力的目的。
五、问题激趣,促进逻辑思维
古人云:“启其蒙而引其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科教学的生命力在于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更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要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巧设悬念,激发兴趣,这有助于促进思维,是有效课堂教学的一剂良方。
教师在教学中适时地提出恰当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但提出的问题必须是有逻辑性的,这样,才能让学生循着思考的一般过程,练就分析的功夫,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不是每个学生与生俱来的,而需要我们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预设时,都应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重要任务,精心设计教学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