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
2013-12-29陈海棠
教学实践表明,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的数学理解力也差,以至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上出现了重重障碍,所以,数学思维的发展是离不开数学语言的同步发展的。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语言呢?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说的兴趣
让学生“敢”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事,而在于勉励、唤醒与鼓舞。”小学生的好胜心特强,他们极其渴望得到教师的表扬,因此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应始终微笑,耐心倾听,并适时予以勉励,如“说得好”“不要急,慢慢说”等。教师对每名学生发言都应予以充分肯定。勉励学生爱好“说”,有信心“说”,尽可能地使课堂气氛民主、和谐,让学生思想上轻松,愿意提出问题,敢于发表意见。
让学生“想”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把自己“融入”数学课堂活动中,并且自觉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首先得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表达的愿望。实践证明,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越感兴趣,参与的意识就越强烈,思维也就越活跃。比如在教学除法时,关于余数的表述为“余数必须比除数小”,而学生往往会说“余数不能比除数大”。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照两种说法的不同,深入领会数学语言表达的周密性并感受到数学语言表达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想说好的兴趣。
二、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中形成数学语言
数学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学生的表率。因为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所以教师的语言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
如计算(36+42)÷3时,就不能读作:括号36加42,除以3。这道算式正确的叙述为“36与42的和除以3 或3除36与42的和”。当教师把算式读完之后,学生就明白应先计算36与42的和,用和除以3,求得的是商。这样将一道简单的计算题就转化成了一道文字题,那么学生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必然能正确列出算式。
三、采取各种形式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
1.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是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在每个小组中选出小组长、记录员等,当学生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时,便可请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讨论后进行组与组之间的交流。这样做,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听别人说的机会;既有面对几个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有面对全班同学说的机会。学生为了表达本组的意见,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全身心都处于主动学习的兴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同桌交流
同桌交流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发表见解、培养语言能力的好方法。如“3米8厘米=( )厘米”,可让学生叙述:3米就是300厘米,300厘米加上8厘米等于308厘米。简单的两句话,通过同桌间的互相交流,学生就能掌握思路,并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班级中的学习困难生,也可在同桌的带动下,逐步学会叙述,从而正确地解答题目。
3.让学生小结
小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小结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让学生清晰地回忆出本课的要点。小学生虽然表达能力有限,但只需正确引导,便能正确地概括。如在学习了小数的大小比较之后,课堂小结时,我问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在回忆整理之后,纷纷举手发言,而且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和一些后进生也很积极。有些学生话虽简洁,却抓住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这样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经常进行有目的的课堂小结,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达到智能并进,全面育人的目的。
四、在数学交流中深化数学语言
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数学交流的机会,它可以帮助学生在直觉的观念与抽象的数学语言之间建立起联系,帮助学生把实物的、图形的、口头的与数学概念联系起来,深化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数学教学的交流过程包括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
1.师生交流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讲解、提示、倾听等多种方式,与学生建立互动式的交流,并在交流过程帮助学生锻炼数学语言,培养数学思维。此交流的成功关键取决于教师的提问和引导。如《摆一摆 想一想》一课中,教师创设了3个问题:为什么圆片摆在不同的数位上得到不同的数?记录数和摆数时要注意什么?怎样知道摆出的数不遗漏?教师精心创设的有价值的问题,加上动手操作的过程,学生的交流得以顺利进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2.生生交流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主要有小组讨论、组际交流和同桌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在交流中深化数学语言能力可分两个步骤:第一学期重在培养同桌交流;第二学期重视小组之间的交流。
总之,数学语言的培养是教学工作中一项长期的任务。它能使学生获得数学交流的机会,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树立学生学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