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情境激活思维

2013-12-29张超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3年3期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在数学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加到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营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就感,享受到乐趣。

一、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学简单的数学,学有趣的数学,学鲜活的数学。

如教学二年级的“8的乘法口诀”时,我将8的乘法口诀改编成儿歌: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

儿歌朗朗上口,能将数学知识趣味化,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数学内容。在口诀教学中,将儿歌引入教学活动,把枯燥的记忆变成有趣味的学习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爱学、乐学。

二、创设活动性的问题情境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为了使学生对新课产生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等因素开展形式多样、新颖有趣的数学活动,从而使他们一开始就能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组成”时,我设计了一个“找朋友”的游戏来巩固这个内容。游戏之前,我给每一位学生的胸前都戴上一张数字卡片,卡片上是0~10中的任意一个数。当“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来握握手,我们都是好朋友”的歌声响起来的时候,我说:“卡片上的数合起来是10的就是好朋友。”学生们开始随着歌声找自己的好朋友,歌声停止的时候,胸前的数合起来是10的两个好朋友手拉手站在了一起。我接着说:“卡片上的数合起来是8的才是好朋友。”欢快的音乐声又开始了,学生们找到了自己的朋友。在这样愉快的氛围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迅速地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于是10以内数的组成很快就被学生记住了。所有的学生都为自己能参加这样的游戏而感到高兴,也为自己能找到好朋友而感到骄傲,他们在游戏中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

利用“夺红旗”“对口令”“浇开数字花”“小动物找家”等游戏,把枯燥乏味的计算练习变成丰富多彩的游戏与竞赛活动,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获取知识,增长智慧。

三、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蕴藏着数学问题。

如教学“重复”一课时,我通过课件出示:理发师的困惑。

某理发师正在给客人理发,他听到一声门铃响,门外传来一个声音:“叔叔,我和爸爸要剃头。”过了一会儿,门铃又响了,一个声音传进来:“师傅,给我和我父亲剃个头。”理发师很纳闷。

我问学生:“理发师为什么纳闷啊?”我一下子就把学生带进故事的情境,学生猜想理发师的困惑到底是什么。在争论中,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只有3个人?”“哪个是爸爸?哪个是儿子?”通过设计悬念,我鼓励学生猜想,让学生思考,初步感受生活中的重复。继而,我设计了“抢椅子”的游戏,一一渗透对应的数学内容。

四、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

儿童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探索的欲望,他们常把自己当做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课堂充满思维的张力。教师要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目的,结合教学目标,创设有价值的、开放的问题,进而促进思维的碰撞,展开真实的对话、交流,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成为老师培育创新思维之花的沃土。

数学学习不是单纯的模仿与记忆,它应该透过现象灵活把握本质。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问题的设计是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改善课堂教学环境的重要方法,又是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的重要途径,所以创设问题情境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

在教学中善用教材,活用教材,创设真正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问题情境,是我们每个教师应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