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出来的精彩
2013-12-29杨姝
动手实践,探析症结,解答问题,是新时期学科教学下学生探究实践能力培养的内在要求。数学学科作为一门严密性、逻辑性和抽象性较强的基础性知识学科,在培养学生良好动手操作、实践探索能力上提供了丰富而又广阔的活动舞台。而画图策略是学生根据所揭示的数学问题内涵,采用画图的方法,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直观化,从而解决问题的策略。可见,“画图策略”是解决问题的常用方法,是“数形结合”思想的具体体现。本人现结合教学实践和体会,对运用画图策略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进行简要的论述。
一、创设画图解题的情境,增强学生画图解答问题的意识
情感是学生开展有效学习活动的重要思想保证。画图解答问题活动,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思维习惯和探究经验,但由于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容易受外界影响而出现不良的情感因素,这时数学教师就要抓住学生学习情感的内在特性,有意识地创造一些机会,抓住小学数学学科知识内涵的生活性,设置具有典型生活特征的现实问题,并运用鼓励性的教学语言,引导和激励学生采用画图的策略来试一试,使他们感受到画图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意义和价值。
如在解答“一般符合实际问题”时,学生由于对该方面应用题的内涵掌握不透,探究解答存在困难。此时,教师抓住该方面应用题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设置题目“寒鸟服装厂要做8500件羽绒服,已经做了11天,平均每天做300件,其余的计划13天做完,平均每天要比计划多做多少件?”鼓励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借助画图策略进行问题解答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动学习的内在情感得到了激发,主动运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得到显著增强。
二、注重画图过程的指导,提高学生画图解答问题的效能
学生画图解答问题的活动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推进的过程,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思维分析能力和动手探究能力,并掌握正确的画图思想和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发挥自身主导作用,重视对学生作图过程和方法的指导。
例如指导学生进行客观、准确的题意分析活动,找出题中的各个数量,借鉴情景图的结构和形式,把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形象的图形。如在讲解“小王有10张1元的人民币,5张2元的人民币,2张5元的人民币,要拿出10元买一本书,可以有多少种拿法?”的问题时,教师可先向学生提出,在解答该问题时,是否要画出1、2、5元的人民币。此时学生纷纷提出了不同的建议和想法,紧接着教师指出,可以用数字作为标记,再进行解答。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动手画图列表,列举出了可能存在的情况,逐步提高画图能力。
另一方面,重视学生分析图意的指导,找出问题中存在的数量关系,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步骤。如在讲解“一个长方形的周长为36米,如果它的宽和长各增加2米,面积增加多少平方米?”问题时,教师先让学生分析问题的条件及要求,引导学生发现由长方形的周长是36米这一条件,容易求得长和宽之和为18米,但题目中未给出长和宽之间的关系,此时可剪下B,接在C的后面,如下图所示,不难发现,A、B、C组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原来长方形的长、宽之和18米加上2米,即20米,因此,面积增加20×2=40平方米。
在此过程中,教师借助画图策略,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学生在经历画图思维过程中形成解题策略作了有效铺垫。
三、重视画图策略的评析,提升学生画图解答问题的素养
教师可运用评价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借助集体智慧和力量,进行画图策略过程的评析活动,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各种数学知识与技能,并能运用数学思维方法的“武器”,更好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如在教学“平面图形面积”知识时,教师设置问题:“右图是育才小学运动场的平面图,已知中间长方形足球场的面积是5000平方米,你知道育才小学运动场的总面积是多少吗?”让学生对所给出的图形进行分析探究活动。有的学生在解答时,先算出中间正方形的宽度(5000÷100=50),然后根据圆的面积公式(50÷2)2×3.14×2计算出半圆的面积,然后将所求结果相加则为总面积。这时,教师要求学生对刚才的分析活动进行评析,最后指出,该种解法中,由于对圆的面积公式未能理解透彻,将半圆面积作为整个圆面积计算,从而导致计算结果错误。这样,借助教学评价,学生可以很快理清解题思路,找出解题的不足之处,有效形成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思路,促进了解题素养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