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2013-12-29薛银凤
能力是人们有意识地进行某种活动的本领,而人类的认识活动是从观察开始的。通过观察获取丰富的感性材料,并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和整理,上升为个人理性的认识,这就是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观察能力是人们认识事物和获取知识必须具备的本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能力培养任务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写好作文的保证。
一、为何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儿童有我们成人意想不到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让孩子走进大自然,主动地观察事物,他们将能写出富有童趣的文章。
一次,女儿拿着作文本问我:“妈妈,老师布置我们写一种小动物,我该写什么呢?”“你熟悉什么动物就写什么动物呗。”我答道。“可我对动物都不太熟悉,怎么办呢?”女儿十分为难。看着女儿为难的样子,我提醒道:“你常和小朋友们在小区里玩,就没看见什么小动物吗?”“对了,我曾经看到一群蚂蚁,它们多可爱呀,我就写蚂蚁!”女儿高兴地叫起来。
等女儿写完《蚂蚁》一文后,我发现文章中写了地上的蚂蚁很多,很可爱,但对蚂蚁究竟如何多、如何可爱没写出来。我知道这是缺少观察造成的。于是,我对女儿说:“走,咱们去找蚂蚁。”我们来到小区的草坪,不一会儿就发现一群蚂蚁在搬运食物。于是,我们兴致勃勃地观察起来,从它们的头部到腹部,再到尾部,从颜色到动态,都一一仔细观察。见我们这样忙乎,孩子的爸爸调侃我:“孩子这次写蚂蚁,你们去找蚂蚁,下次她要写小猴,你是不是要带她去动物园?”我听了微微一笑,并不急于回答。女儿把《蚂蚁》重写了一遍,我把前后两篇文章拿给孩子的爸爸看,他不得不承认,由于认真观察了蚂蚁,修改后的文章抓住蚂蚁的特点,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描写手法,将这些小生灵写得活灵活现,读后使人如见其物。我对孩子的爸爸说:“只要对孩子作文有利,去趟动物园又何妨?”
我认为引导小学生作文,教师要注重指导他们观察,特别是对描写事物的文章,更要引导他们多观察实物,从实物中有所发现。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有些学生作文要么将活的事物写死,要么写出的事物都是一个模子打出来的,没有自身的特点,还有的学生甚至一提笔就头疼。他们为了应付交作文的差事,只好不着边际地写下三言两语就草草收笔。这样的文章由于对实物缺少观察,笔下的事物往往是凭着不经意看过几眼的模糊记忆写出来的,有时甚至是空想。这提醒我们教师,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多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并使他们养成观察的好习惯。学生观察多了,又有了丰富的生活体验,作文才会生动活泼起来。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是一种能力,能力的养成需要在实践中培养和训练。依我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以小学语文教材为载体,逐步渗透观察的思维方式。从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编写来看,它汇集了很多作家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渗透了他们的思想、观察方式和独特的情感。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准确地把握他们的方法,有意识地强化观察教学,使学生了解观察事物的顺序,逐步体会和感受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的自觉性。叶圣陶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按“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游览顺序描写了双龙洞,体现了观察的条理性、有序性。在《烟台的海》中,作者按时间顺序描绘了不同季节海的特色,表现了观察的变换性和持续性。在《三亚落日》中,作者在写落日时用“下沉”“蹦跳”“颤动”“弹跳”等动词写了日落的过程,表现了观察的准确性。这些观察范例,如能结合教学实际认真开发,教会学生观察,就能使他们认识到观察的价值和作用,日后能积极主动地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并逐步养成观察的习惯。
2.让观察与思考同步展开,提高观察的效能。观察后的思考就是对事物的总体印象。从这层意义来说,观察与思考是密切相关的,只有在认真细致的观察基础上思考才能有所收获,才能准确地处理观察得到的信息,观察才能更全面、深入。缺乏思考的观察只看到事物的表象,没有对事物进行理性透视,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缺乏对观察的事物的内在联系的分析和思考,不能形成个人主观情感。所以观察事物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在认真观察的同时积极思考。大量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对观察对象进行思考,把观察的结果与思考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透过表象看清事物的本质。试想,《西湖》对西湖风光的展示,《九寨沟》对九寨沟景致的刻绘,哪一样不是作者求思之深的结果?观察与思考恰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只有同步运作,才能远走高飞。
3.要以渗透观察方法为导向,提高观察的实效性。方法是工具和手段,是解决问题的途径,更是通向知识彼岸的桥和船。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方法正确,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教师不应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应该注重方法的引导,如教会学生运用正确的观察方法,培养他们独立的观察能力。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向学生介绍一些基本的观察方法,如比较观察法、远近观察法、动静观察法、总分观察法、顺序观察法、移步观察法、定点观察法、联系观察法、换元观察法、特征观察法、异时观察法等。当然这些观察方法需要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适当地选择,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这些方法的认识,灵活运用。如观察树木,可以先让学生自主选择观察的方法,有些学生运用总分观察法,先总观树的轮廓状貌,有些学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枝、干、叶、皮的细部特征,这样的观察思路清晰,能获得实效。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观察几种不同的树种,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树木的形态、枝干、叶片、皮色、花果和生长环境的差异,从现象到本质理解不同树种的不同特征,这样的观察能培养学生准确、细腻的观察品格,见人之所未见,察人之所未察,形成独到的见解。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根据春、夏、秋、冬观察树木的生态与表征,提醒他们留心春风、秋雨、月光、骄阳或雪后等不同自然环境下的树木的变化和特征。这样的观察有益于开阔学生的观察视野,启迪他们的观察思路,使观察系统、全面、深入。
4.要以训练为手段,贯穿实践性。获取事物信息来源的手段和方法很多,但观察是最主要的方法。通过观察产生自己独特的认识,然后把自己观察得到的结论与想法通过文字表达出来,这也就是对观察的事物进行“包装”。要提高“包装”的质量对“包装”技能的训练必不可少,也就是说观察事物后,要有针对性地对写作技能进行训练,提高写作能力。这要在实践活动中练习,通过写作感悟其中的道理。只有认真观察,勤奋练习,才能使“领会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培养观察能力时,要循序渐进,由表及里,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局部到整体。教师在指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后,让学生写简单的观察日记和观察小片断,能培养学生用简洁的笔墨整合观察材料的能力。实践久了,鲜活、生动、充实的小短文自然就不难写了。
写作对象的选择可以从一件物品、一个熟悉的人、一座建筑物或者山水日月等自然景观开始,要求学生从细节入手,抓住观察对象的特征,认真细致地观察,准确把握。在学生写好单个事物的基础上,教师要逐渐过渡到写多景、多物、多人的综合训练,如让学生写超市、学校、建筑群等,也可以让学生写自己的所见所闻、体验感受等内容。当然,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扎实稳健地向前推进,不能好高骛远,急于追求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那样往往欲速则不达。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细致观察,这样日积月累,拾级而上,写作的材料日渐增多,思路日渐清晰,久之必至佳境。学生切实地体验到观察与练习的作用,写作的兴趣和热情才会得到提高,进入得心应手、挥洒自如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