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学而导,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
2013-12-29胡美琴
识字是阅读的基础。在新课标“多认少写,提早阅读”的基本精神的指引下,各小学对语文识字教学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和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其存在的一些问题值得大家思考和探索: (1)学生的识字量提高了,但识字的回生率也高;(2)对识字方法的探讨和实践很多,对识字能力的培养少;(3)学生的识字量仍满足不了学生的语言发展、智力发展和阅读的需要。
这些问题产生的主原因是一些学校和教师过分强调识字量的增加,而忽视了学生的认知和发展规律,没能理性地顺学而导,导致学生识字量增加了但并未相应地提高语文能力。结合多年的思考和实践,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
一、顺儿童好奇天性而导,激发识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能自主地学习,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识字课内容单一,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识字课中,我常抓住儿童好动、好奇的特点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开展猜字谜、编儿歌、讲故事、做游戏等活动。如我教“石”和“右”时,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兄弟俩去王村,走到山间的一个三岔路口时迷了路,他们看到一位老人正在田间干活,弟弟先问:‘喂,去王村怎么走?’老人不理他,哥哥接着问:‘老爷爷,请问去王村怎么走?’老人仍不答话,只是放下锄头,走到一块大石头后面露出头,朝哥哥笑了笑。哥哥谢过老人,领着弟弟往右边的小道走,果然走到了王村。”我问道:“老人为什么不理弟弟,而给哥哥暗示呢?哥哥为什么决定往右边走呢?”学生兴趣盎然,踊跃发言,不但牢牢掌握了“石”和“右”,还懂得了文明礼貌。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从而乐学不倦,获得理想的识字效果。
二、顺学生的认知规律而导,把握识字层次
识字教学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进行分层教学。
低年级儿童识字有一个从模糊到精确的过程,初识字时,他们往往以整体感知为主,“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很多字会认不会写,也不会用。因此,我们在进行低年级识字教学时千万不能任意拔高要求,应降低识字的坡度、难度。首先,必须将识字与具体事物结合起来。如我教“宫”字时,先在黑板上画像“宫”字的图,问学生:“这是什么?”当学生答“一座宫殿”时,我立即在旁边写一个同样大小的“宫”字,学生恍然大悟,记忆深刻,且不易与“官”字混淆。其次,应做到认、写分开,先认后写,不断复现。低年级的课文篇幅不长,我常出示标有拼音的全文,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读课文。我还引导学生用熟字猜识生字,然后擦去熟字认读生字,最后通过随文识字等方式不断复现,学生的认字效果极佳。学生认完字后,我再指导学生理解字意,正确书写。
中高年级的学生有了初步的独立识字的能力,能运用学到的各种方法分析字形,掌握字义。在这一阶段的识字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加大阅读量。我现在担任四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在课堂教学中,我重点抓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对生字主要引导学生自学,但我尽量为学生提供和他们的识字量相适应的读物。班上设立了图书柜,柜里的图书都是学生从家里挑选出来的自己最喜欢读的书。学生互相借阅,如饥似渴地阅读,迅速获得信息和知识,充分体会到了识字的成就感,从而更主动地识字,使识字和阅读相得益彰。我还常常组织猜字谜、查字典、短文阅读竞赛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识字热情,使他们自主地识字,并在积极的阅读中加深理解。
三、顺汉字发展规律而导,鼓励创新识字
汉字有表意及图形化的特点,具有极大的想象空间,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良好载体。教师应鼓励学生寻找识字方法,挖掘学生的识字潜能。如我教“叔”字时,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识记方法,学生大多用部件法来记。我进一步启发:“叔叔跟爸爸同辈,但年龄又比爸爸小,该怎么记呢?”学生马上回答:“叔叔是我的上辈,又比爸爸小,所以‘上’‘又’‘小’就组成了‘叔’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仅牢牢掌握了字形,巧妙地理解了字义,思维也有了突破性的发展。诸如此类的教例很多,如学生这样记“抛”字:用手扔东西,要扔得远,就要费九牛二虎之力,所以“扌”“九”“力”就组成了“抛”字;记“心”字:一口小锅炒了三颗豆子,两颗跳到了锅外,锅里只剩一颗……在自主活动中,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最大的发挥,他们把识字当成乐事,而这种愉悦的心理有助于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顺学生生活实际而导,拓宽识字渠道
增加学生的识字量的主渠道在课堂,适当的课外延伸是必要的补充,教师应把学生的识字视野引向更为广阔的天地。如一年暑假刚开学时,绝大多数学生在校大谈特谈电视剧《还珠格格》,并且收集了很多人物卡片,很多学生都是“小燕子迷”,分散了学习的精力。对此,我没有硬性阻止,而是参与他们的讨论,并宣布举办一次“《还珠格格》人物卡片展览”活动,要求学生写出自己所喜欢的人物。学生踊跃参加,积极思考,在卡片上写下精彩的人物评价语句,与同学交流。这次活动不但使学生感受到了人物的优秀品性,学会了一分为二地看待一个人,还提高了思想和道德水平,并在一种轻松的气氛中识记了许多汉字。
“蒙养之时,识字为先”,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引下,识字教学必将迎来新的春天,为语文教学园地增添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