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分层阅读的探讨
2013-12-29卢妮妮
阅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的观念,通过分层阅读,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丰厚语文积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在教学中设计分层阅读,让分层阅读落到实处。
一、预读,扫清文字障碍
在课堂教学中,我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课前让学生预读。首先,我让学生在课前轻声地朗读新课文,大致了解课文所写的内容,遇到生字新词,或以前学过现已回生的字词,要充分地利用工具书,了解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用法。学生预读课文时通过自己查阅工具书,扫除了语言的障碍,牢固地掌握了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和用法。在扫清文字障碍的同时,我还要求学生勤动笔。在课文的一些重点地方写写画画、圈圈点点,给不懂读音的字标上拼音,不理解的字词写上注释,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上自己喜欢的符号,有疑难的地方打上问号,上课时加以注意,这样学生就可以把自己觉得模糊不清的地方彻底弄明白了。
二、初读,感知大意
在语文教学中,初读可以让学生发现文章的线索,理清文章的脉络。如教学《草地夜行》一文时,我首先抓住课题中的“行”,组织学生初读课文,发现文章的线索,理清文章的脉络。接着,我进行点拨:课题中的“行”是重点,但前面还有“草地”和“夜”,要读懂课文,我们还应该研究什么问题?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又经历了一次阅读实践,领悟到草地夜行的险与难,对“行”有了更深的理解。
三、细读,品析词句
细读,可以让学生慢慢地品味课文的词句,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体悟文本,进入文本的情境。如三年级上册的《金子》这篇课文的主旨是彼得说的最后一句话:“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上。”我让学生细细地读,品析“真金”和“金子”的含义,围绕“彼得所说的金子指什么,他怎样找到真金”的问题展开教学。我作了如下设计:
1.慢读课文最后一小节,体味彼得的话。
2.质疑:彼得是怎样找到真金的?彼得是怎样在这块土地上找金子的?自读三至五自然段,边读边写下感悟。
3.以四人为一小组相互交流:彼得是怎样在这块土地上找金子的?是什么品质让他成功了?
学生在细读中通过品析词句,突破了重难点。
四、精读,理清思路,揣摩写法
精读,可以理清段落思路,理清文章结构,抓住精彩句段,品味写作技巧。
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我抓住文中的精彩词句,让学生细细品味。学到“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这个句子时,我问:“你们能用读来展现这幅画吗?”回答的学生表情丰富,语调动人,其余学生闭眼静听、想象。我赞许地说:“在他的阅读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绿而茂密的树林。”学生从“封”“密密层层”等字词中品出了树林的茂密、葱茏;从“浸”中品出雾的浓,景的美。学生通过对这些重点词句的体味和推敲,品味出了小兴安岭的美。通过品读精彩句段,学生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从中品味出:写一处地方的美时可以写树的葱茏、茂密,雾的笼罩。围绕自己心动的景物去写,学生从中掌握了写作技巧,揣摩出写作方法,领略到了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五、熟读、感悟和积累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我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读活动,学生对课文的感悟,随着不同形式的读而不断深入。如在教学《小稻秧脱险记》时,为了帮助学生感悟难懂的词语,我设计了质疑问难的环节,当学生提出难理解的词时,我并不急着解释这些词的含义,而是鼓励学生:“多读几遍,很快你们就会明白这些词的意思。”接着,我请八个学生上台边读边表演“团团围住”“一拥而上”“气势汹汹”“蛮不讲理”等表情和动作。通过表演,连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都明白了这些词的意思,记住并积累了这些词。语言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写起作文来就水到渠成了。我在读中教学生积累知识的同时,还努力引导学生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体味语言文字的情感。如教学《水乡歌》一文时,我让学生熟读课文中的句子:“千条渠,万条河,池塘一个连一个,绿水荡清波。”我问:“从这些语句中你们能悟出什么?”学生回答:“悟出水乡船多、水多。”“我还悟出了水乡是个很环保的地方。”“我还知道水乡的水是碧绿碧绿的,微风吹过,河面上荡起层层的水波,美极了!”我高兴地说:“小朋友们真能干,你们熟读文本,就能悟出水乡的美,你们真了不起!”
实践证明: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让分层阅读落到实处,不但能把学生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还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丰厚学生的语文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