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背诵策略例谈

2013-12-29张修文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3年3期

“胸有万卷凭吞吐,腹有诗书气自华。”虽说背诵对积累知识,提高读写能力至关重要,可有些学生就是不愿去完成。在这部分学生中,有的是不屑背诵,有的是懒于背诵,有的则是难以背诵。那些不屑背诵的学生,往往是一些既聪明又自负的人。他们以为,读读背背只不过是一种低层次的学习,把时间花在这里没意思;那些懒于背诵的人,大都较聪明,记忆力也不弱,但他们的兴趣不在学习上,对作业,尤其是背诵的作业,能拖即拖,能赖则赖;而那些难以背诵的人,往往基础比较差,在记忆上确有一定的困难。

像第一种学生,自视很高,行事有自己的“主见”,要让他按教师的预设去做并不容易,与其和他说理,倒不如设个“圈套”刺激他一下。曾有这么一个学生,天赋很好,其他学科成绩都很优秀,只是语文相对较差,而语文的失分又大都在背诵积累这块。每次考试后,我总叮嘱他要重视背诵,注意积累。当场他也能虚心接受,但下次考试问题依旧。有一天,我认真地对他说:“你看上去很聪明,其实你的记忆力并不很强,你已经很努力了,以后你的语文成绩若能保持及格以上就算不错了。”同时,我又在班上对学生们说:“对于一些记性相对较差的同学,在抽背时可以适当提示,而对于那些既聪明,记忆力又极佳的同学则要求要高一点,不但要背出,而且要背得非常流利。你们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向老师说明(我故意把“实际情况”读成重音),老师则会按大家的要求,定好名单,一份贴在墙上,一份交给科代表,以便抽背时参考。”说完,我有意识地与他对视了一下,发现他的脸上呈现出明显的激动与自负。可以想象,他岂会自认脑子不好使!果然,此后他一反常态,有难度的几篇课文,他比任何人都背出得早。对此,我不失时机地公布背诵记录,还特别表扬了他,说他的记忆力可谓是“士别三日”,让人“刮目相看”,美得他脸上乐滋滋,心里喜洋洋的,背诵的积极性更高了。由于朗读背诵抓实了,他的语文成绩也就上去了。期末检测,他的语文成绩也达到了优级。

俗话说,请将不如激将。对这类学生,如能很好地利用他们自负而又争强好胜的特点,恰到好处地运用“激将法”,必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至于第二种学生,他们比较贪玩,自控能力又较差,对这些学生不妨“胡萝卜和大棒兼施”,道理要讲,惩罚也不可少。有一个学生是班级中背书的“老大难”,在多次说理无果的情况下,我征得其家长的同意,在傍晚放学后把他留了下来,并明确地告诉他,今天要背的内容他什么时候背出就什么时候回去。起先,他还是磨磨蹭蹭不肯背,以为过些时间总会放过他。想不到,眼看时针将指六点,肚子叽里咕噜地闹起了情绪,而我却像没事人一样只管自己看书,一点也没有放他走的意思,他不禁着急起来,只得老老实实地读背起来。也就花了二十分钟左右,他就把课文的两个语段背出来了。如是几次,这位学生再也不敢偷懒,有时甚至比别的学生背得还要快。为此,我及时在课堂上对他进行了表扬,这既是对他的肯定和鼓励,也是对他的一种无形的压力。通过这件事,不仅当事人得到了教育,对其他类似的学生也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教育和警示作用。

教育这类学生,我以为不应仅仅只是“和风细雨”,有时也不妨运用一些适当的惩罚手段。当然,惩罚不是体罚,不但要把握好度,更要得到家长的认可。而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则需要足够的耐心和韧性 ,切忌虎头蛇尾,半途而废,否则不但会前功尽弃,还会使问题更加严重。

而对第三种学生,我们既不能用激将法,更不能采取强制手段。这类学生理解能力弱,记忆力差,一般的学生或许只要十分钟就能背出来的内容,他们可能要二十分钟、三十分钟,甚至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而且记忆还不持久。这种人特没自信,特怕背诵。作为教师,如不能正视这种现实,不切实际地要求他们像其他学生一样完成背诵,必会弄巧成拙。对这类学生,我们更要有爱心和耐心。一方面要多关心他们,多鼓励他们,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在背诵方面遇到的困难,诸如传授一些背诵的方法,帮助他们梳理文章的结构,理解背诵的内容等,使之便于背诵;另一方面,要适当地降低背诵的难度和要求,诸如减少背诵的内容,对一些篇幅长、难度大的课文只要求其熟读,能根据提示的上句说出下句即可……这样做也能使他们“及时地完成作业”,获得“摘到桃子”的喜悦。若持之以恒,便能积小胜为大胜,既能提高他们的背诵能力和语文成绩,又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学生有了自信,不仅会产生新的学习动力,更能优化师生关系,从而提高师生间合作与交流的效率。

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他们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我们主张因材施教,主张分层教学。但实施这种教学策略时,我们必须注意照顾好基础较差的学生的自尊,否则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以上所举,只是不愿完成背诵作业的学生中比较典型的三例而已,其实班级中也不乏那些背得又快又好的学生。这些学生成绩优秀,记忆力强,又很自觉。为了节省他们的时间,也是出于对他们的肯定和鼓励,我容许他们不用到小组长那里去抽背,同时我也承诺,其他的学生如能做到他们那样,同样也可获得这种权利。当然,这些学生有时我也会亲自抽查一下,如发现有问题,他们就会失去这种“优待”。

学生犹如一把把锁,看似形状相同,其实锁孔各异,只有找到合适的钥匙,才有可能开启他们的心锁,达到教育教学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