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民俗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功能研析
2013-12-29仇霞
民俗即民间风俗(相对官方礼制),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中广大民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世代相习,久习成俗。优秀的民俗文化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应重视地方民俗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功能研析,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感悟地方民俗文化的魅力,以实现“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的课程目标。
一、德育功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语感的培养,还要承担起“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重任。
语文课程无论其性质、目标还是内容,都与民俗文化关系密切,若能合理开发利用,对语文教学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校所在的盐城市是革命老区,是新四军重建军部所在地,具有红色文化特色;地处苏北大平原,是农业大市,具有农耕文化特色;濒临黄海,因产盐而得名,具有海盐文化特色;拥有西太平洋最大的滩涂湿地,水网密布,具有湿地文化特色。这些有着浓郁生活气息的地方文化深入到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品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用红色文化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用农耕文化进行乡土人文教育,用海盐文化进行艰苦奋斗教育,用湿地文化进行生态环保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地方民俗文化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洞悉民众的生活,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并从共同的文化习俗中萌生出爱国、爱乡的情怀,对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德育意义。
二、实践功能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生活中,民俗文化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这为我们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供了鲜活的课程资源。
江苏可分为以下民俗文化区域:吴文化区域、金陵文化区域、盐阜文化区域、维扬文化区域、徐淮文化区域。盐城民俗文化是盐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所在的盐城市是淮剧发源地和杂技故乡,民俗文化积淀厚重,主要包含几大部分: 企盼丰收致富的生产习俗、丰富多彩的民间生活习俗、隆重繁复的人生礼仪习俗、各具特色的岁月时令习俗、争奇斗艳的游艺民俗等。这些具有本土特色的民俗文化,细心探究起来,几乎每件都蕴藏着宝贵的语文资源。所以,我们提倡到民间“采风”,探究日常生活背后的“学问”。
在“到民间采风去”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首先制订好计划,明确“地方民俗文化调查”的目的与意义。其次,让学生按照自身的实际自行组合,自主确定主题。再次,通过观察、询问、走访、座谈、上网、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得乡土风俗。最后归纳整理,通过黑板报、手抄报、图片展、辩论会、主题班会等形式展示调查成果。通过这样的调查,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盐城历史风貌、民情民俗、民族艺术、民间工艺等民俗文化,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搜集、分析、提炼信息的能力,无形中,学生的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规范功能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地方民俗文化,可以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协调好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突出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
民俗是一种规范,而且是儿童最早接受的规范。它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形中支配着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人一出生,诞生礼为他拉开了人生第一道帷幕;他从周围人群中习得自己的语言;在游戏中模仿着成年人的生活习性;从称谓与交际礼节中逐渐了解人际关系;按照特定的风俗习惯成家立业……人生活在民俗中,从吃穿住行到精神信仰,从社会交际到生产活动,人们都在自觉和不自觉地遵从着民俗的指令。从这些民俗中,可以让学生掌握父辈们在传统的农工医商、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并从中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
民俗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一个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生活理解的加深而不断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
四、传承功能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地方民俗文化能在语文教学中以浓缩的形式重演家乡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走过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先辈们既有的文化财富,并在此基础上继承传统,开拓创新。
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回家过年、全家团圆、祝福彼此、追求和谐,这是我们在春节里的最大感受,而在春联爆竹、福字临门、肉圆飘香、拜年贺喜的浓浓氛围中,我们血脉里涌动的是传统习俗的浸染和情感的交流,是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归宿。文化的继承不是原封不动的承袭传统,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所发展,像婚丧嫁娶、人生礼仪、时令节庆等,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和科技的进步要移风易俗,与时俱进。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传承自己的民俗文化,让民俗文化走进语文世界,走进语文课堂。
选择民俗文化进行传承教育时不要单一地使用本地方的民俗文化资源,还要大胆吸收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