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十大因素与其优化(二)

2013-12-29温轶群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3年3期

六、学习氛围状况

学习氛围是一个巨大的社会系统,它不仅包括校风、班风、讨论风,也包括家风、族风、社风、国风、时代风。总的来说,可以统称为与上述风气相关的广义学风或是由上述风气所形成的多层面的学风。这些多层面的学风共同构成了学风系统或学习氛围(属于一种社会系统)。学习氛围对孩子的学习和学习能力产生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因此,改造或优化学习氛围就成为培养和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的重大工程。

为什么有些地方容易并较大量地出人才?为什么有些地方文化水准较高?这与其地方的良好学习氛围(学风)有很大的关系。一些村庄的人们在茶余饭后或晚上聚集乘凉时,多谈论诗书、学者之事,而另一些村庄的人们在茶余饭后或傍晚乘凉时,多谈及赌博、渔猎等行为技巧之事,其对小孩的耳濡目染效果必定迥然不同,对小孩的学习能力的影响也自会迥然不同。

此外,经常相处在一起的几个同学之间的爱好和学习讨论的气氛,对孩子的学习和学习能力最具直接性的影响。引领者,尤其是教师和家长,要特别关注这个问题,进而及时做好积极的引导和指导工作,使孩子能在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健康成长。

七、引领技巧状况

孩子学会学习(学习科技知识,学习包括做人在内的生活知识),是需要很多人引领的,也需要这些引领者研究和运用各种引领的方法和技巧,这样才能使孩子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引领技巧状况就成为影响小学生学习能力的一大因素。

引领技巧状况,既包括引领者的科技知识素质和人文精神素质,也包括引领者的引领方法和技巧。人们常说:“自己懂不等于教得别人懂。”说的就是这个理儿。引领者的素质是引领孩子学习的前提。尽管任何一个引领者都不可能是万能的,但至少要对孩子某一阶段的某一部分学习内容是比较内行、比较熟悉的,且往往有“过来人”的体验;尤其是引领者的人文精神素质,对孩子往往有着深远的影响。诚然,绝大多数的引领者如果没有某方面的知识技能,不会“不懂装懂”去充当引领者。因此,如何用孩子最容易接受的方式方法引领孩子学习,如何“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每个引领者都需要认真思考的大问题。

引领技巧状况是影响孩子学习和学习能力这个大系统(母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既是指某个引领者的素质及引领的方式方法,也指在孩子学习过程中的整个引领体系状况,包括每个引领者的素质及其引领的方式方法,更包括他们相互之间的互动状况。这种“互动状况”是值得重视和需要研究的。因为其中包含了组织因素,包含了此消彼长或共振、合力的效应,包含了对孩子的“信号重复输入效应”(增强孩子学习效果的牢固度)或“信号矛盾效应”(造成孩子无可适从的困惑)。所以,如何通过家校沟通、社校合作,从提升引领者素质和引领方式方法两个方面相结合,优化整个引领系统,是培养和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的一大系统工程。

八、思维方式状况

思维,是理性的认识活动,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也必然存在着形式和方法问题,有其运作和解决问题的门路、措施,这就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否科学,对思维效果有着重要影响,甚至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会决定思维结果是正确还是谬误。例如,从原判断“猪是四只脚的”,换位主谓项推出新判断“四只脚的是猪”,这就是一个谬误的换位推理。其谬误的原因就在于推理方式(方法和形式)出了差错,原判断(前提)的主项“猪”是一个特称概念(特指一种动物),谓项“四只脚的”是一个全称概念(全指所有四只脚的动物),以全称概念作为主项,以特称概念作为谓项的判断是不能成立的。如果主谓项都是对应的特称概念,原判断是真命题,以换位推理推出新判断就不至于谬误,即由“猪是四只脚的动物之一”换位推出“四只脚的动物之一是猪(有猪)”就不至于谬误了。

善于动脑、善于思考、会想问题,对学习绩效太重要了,引领者应重视这一点,把努力培育孩子正确的思维方式并使之习惯化,放到重要位置。这是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路径。

九、手段功效状况

手段是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使用的具体方法,包括这个“方法”的载体,即有3svOFC4PL5fkVe2gEbh+RaSNiEjgpGICLy4OKEpk/L0=形的器械或设施。这里讨论的“手段功效”当然是关于小学生学习的手段功效。例如,利用互联网或校园网络学习,诚然也包括电子计算机(电脑)在内的网络设施;还有阅读(学习的一种方式)手段,自然要包括课本、课外读物(自存的、借阅的、家庭藏书、学校或班级的藏书)。各种学习手段运用的功效状况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目的,这对小学生学习和学习能力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例如,充斥各类书市的各种教辅,目前对其功效的评论就是众说纷纭。笔者认为,问题不在于抽象的教辅本身,更确切地说,不是该不该阅读(练习)教辅的问题,而问题在于教辅的质量和该如何指导学生选择和阅读(练习)教辅,还有在学习时间和分量安排上,应如何对待教辅。怎样去检测和评价教辅的效果?教辅与其他学习手段的关系怎么样,是互动还是互约?任何一个目的的实现,都会有多种手段,学习目的的实现也不例外。为了实现学习的预期目的(尽管学习目的或目标是分阶段的多层次的),这就需要较充分的学习手段(包括设施)。

综上所述,认识学习手段的功效状况,应着眼于三个方面:一是认识学习手段的品位,要对某个学习手段的选择作出价值判断,认识其利弊、得失、优劣。二是认识学习手段的充分性,要认识学习手段的完善程度以及怎样创造条件完善学习手段。三是如何评价学习手段的功效。这与第一点有所不同,第一点说的是认识学习手段的品位,是仅就某一手段的选择而言的。这里说的是就整个(或各个)手段功效的总体检测评价,是为完善或优化整个学习手段而讨论的。

十、激励机制状况

任何事物的运行(存在和发展)总有其活力和动力机制;作为机制,总有调控的两个方面,即激励和约束,否则事物就不能有序运行。对于学习这一事物,除了对客体(学习的对象或内容和学习场所的纪律,包括作息规约)需要约束之外(如不能有坏行为,不能扰乱公共学习场所,不能不注意作息等),其他方面都是需要激励的。学习的张力越大(学习主体的动力越大和学习客体即内容越多),学习的绩效就会越大。因此,在这里讨论的,主要是学习的激励机制,或者说是学习机制的激励方面。学习的激励机制最根本的是教育制度,其他激励机制(如学校、家庭、宗族、亲友的奖励)也是由此而派生的。教育体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体制,是指与保障“人格独立、思想自由”从而确保“人类文明传递宗旨的实现”相关联、相配套的制度体系,包括相关的政策、法规、法律的配套(大凡说到“制度”都包括有关法制在内)。其中,包括教育事业领域本身的管理制度,还有就业管理制度、科技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新闻出版制度等等。要保障人格独立,维护人的尊严,就要保障公民的思想独立、能力独立、经济独立(此乃育才、集才、用才的前提,是以人为本的起码要求),这就涉及与教育相关的一系列制度。狭义的教育体制仅指教育事业领域的制度体系。这个制度体系,大方面有与国家教育方针和科教兴国战略制定、教育发展规划编制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细方面有各类国民教育的行政管理制度,诸如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继续教育的管理制度以及各类教育资源调配和管理的相关制度等,其中也包括各类各级学校的管理制度。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教育体制,都会通过其特有的传导机制,对小学生的学习产生激励或制约的作用,影响着小学生学习绩效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应对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必须振兴教育,必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作为制度的激励因素,必将通过各种传导机制,对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日益发挥其积极作用。

以上影响小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十大因素,其相互之间作用的交叉和互动又是必然的,为了讨论上的方便,我们才分开进行子系统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