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素养缺失视域下网络数字信息成瘾映射关系研究
2013-12-29宋向春
李 菲 ,宋向春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结果显示,中国网民规模在2012年初已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2011年,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为18.7个小时,较2010年同期增加0.4小时;学生仍然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群体,占比为30.2%;中国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到3.24亿,网民使用比例为63.2%[1]。随着网络对生活的影响日渐明显,网络数字信息成瘾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甚至出现了部分网民因迷恋上网而猝死的悲剧,网络被部分研究者夸张地定义为“电子海洛因”。网络数字信息成瘾的促成原因很多,从信息素质教育角度挖掘,不难看出网络数字信息成瘾者普遍存在信息素养缺失现象。因此,提升网民信息素养,应是预防及矫正网络数字信息成瘾的重要方法。
1 信息素养概念界定
2001年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第四季度报告提出,21世纪的能力素质包括基本学习技能(指读、写、算)、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信息素养包括信息的意识、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的应用等能力,是能力素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2]。美国学院和学校协会南部分会的学院委员会在1996年12月认定的信息素养标准定义为:“具有确定、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成为独立的终身学习的人”[3]。纽约州立大学图书馆馆长理事会在1997年9月30日的一份有关信息素养教育报告中提出的定义是:“能清楚地意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确定、评价、有效利用信息以及利用各种形式交流信息的能力”[4-5]。尽管各国各学会学者对信息素养的定义略有不同,但对于信息素养的内涵却早已达成了基本共识。从层级角度看,信息素养包括如下内涵:(1)信息意识素养,即信息使用者能够正确意识出何时需要何种信息。(2)信息获取素养,即信息使用者能够从海量信息中快速并准确地获得所需要具体信息。(3)信息评价素养,即信息使用者能够从获取信息中对信息质量作出正确且合理的等级评定。(4)信息利用素养,即信息使用者能够有效利用所获取信息满足最初需求。(5)信息反馈素养,即信息使用者在对信息利用之后,能够实现正确的信息内反馈及外反馈过程。
2 网络数字信息成瘾界定
2.1 网络数字信息成瘾判断标准
网络数字信息成瘾简称为网络成瘾(IAD),迄今为止仍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但对IAD的判断标准已实现一致化。1996年,Kimberly Young借鉴与IAD最为相似的病理性赌博成瘾的10个标准,确定了IAD的8项诊断指标,分别是:对因特网着迷;为了得到满足而需要更多时间的因特网使用;想控制、减少或停止对因特网的使用,但一再失败;减少或停止因特网使用时,觉得坐立不安、闷闷不乐或者很容易动怒;实际上网的时间总是比最初预算的时间长;因为因特网而甘愿冒失去某个重要关系、某项工作的危险;为了隐瞒对因特网的迷恋程度,而对家人、治疗师或其他人撒谎;将因特网当成了逃避问题或减轻烦恼情绪的方法[6]。若达到其中5项指标,则可以判定为网络成瘾。
2.2 网络数字信息成瘾的类型
网络数字信息成瘾者的类型大致可分为5种,程度不同、类型不同的成瘾者的症状有所区别,当然也存在着多类型的混合成瘾者。(1)数字色情信息成瘾。成瘾者长期关注网络传播中的淫秽数字信息,登陆淫秽网站,浏览黄色图片、视频、文字及进行色情聊天、发帖等。(2)数字交往信息成瘾。网络成瘾者利用各种聊天软件进行人际交流,迷恋在线交际关系。根据情感追求的不同,又分为一般交际成瘾和网络恋爱成瘾两种。(3)数字游戏信息成瘾。成瘾者长时间地沉溺于虚拟游戏而无法自拔,对虚拟的数字财富追求欲望强烈。调查数据显示,虚拟游戏成瘾是成瘾原因中比例最大板块。(4)数字信息超载成瘾。这种现象与强迫性收集为主的强迫症类似,成瘾者因担心错过了什么“重要”信息,而经常强迫性地从网上收集对他们来说是无关紧要的、无用的或者不迫切需要的信息。(5)数字程序成瘾。成瘾者没有目的、无计划地沉溺于电脑编程或游戏程序中,甚至部分患者以非常侵入并控制他人系统等行为为乐事,沉溺于黑客技术中而形成网络违法犯罪[7]。
3 信息素养缺失与网络数字信息成瘾关系映射分析
3.1 映射模型构建
图1 信息素养缺失与网络数字信息成瘾映射关系图
3.2 映射关系模型解析
5种网络成瘾状态虽都是存在于网络环境中的数字信息成瘾状态,但根据映射模型可以分析出,每一种网络成瘾所缺失的信息素养要素是完全不同的。因此,有必要对每种网络成瘾的信息素养缺失要素进行合理匹配。
(1)数字色情信息成瘾与信息素养缺失要素匹配。导致数字色情信息成瘾的要素,主要体现在信息意识素养缺失、信息评价素养缺失和信息反馈素养缺失3个方面。其中,信息意识素养缺失导致数字色情信息成瘾者不能够正确意识到自身所需要的信息内容,从而导致不正确的信息获取意识(色情信息),覆盖了其正确的信息需求意识;信息评价素养的缺失导致数字色情信息成瘾者不能够科学地进行信息价值的准确定位,从而导致沉迷于不符合伦理标准的信息面前;信息反馈素养的缺失导致数字色情信息成瘾者在自身信息循环反馈过程中,将色情信息的重要性不断加大,从而导致其成瘾无法自拔,有甚者还会在其与网络信息外循环反馈过程中,主动扮演起数字色情信息上传者的身份,直接扩大了数字色情信息的数量。
(2)数字交际信息成瘾与信息素养缺失要素匹配。导致数字交际信息成瘾的要素,主要体现在信息获取素养缺失与信息反馈素养缺失两个方面。其中,信息获取素养的缺失导致数字交际信息成瘾者不能够有效地、最大化地挖掘信息传输通道,并由于其信息获取传输通道过于狭窄——仅依赖于所交际的网络虚拟对象,因而在心理上扩大了对该通道的依赖度,从而导致对虚拟交际无法自拔;信息反馈素养的缺失导致数字交际信息成瘾者在进行自身信息循环反馈过程中,接收到的信息量相对狭窄,加之心理的强烈依赖感受及情感需求,从而强化了所接受信息的重要性程度,产生交际情感依赖。
(3)数字游戏信息成瘾与信息素养缺失要素匹配。数字游戏信息成瘾主要的表现是游戏者沉迷于数字财富的获取,例如,数字金钱、数字装备等。这种成瘾一部分原因是来自游戏者对于游戏乐趣的追求。从信息素养缺失角度看,主要的原因体现为信息意识素养的缺失与信息评价素养的缺失两个方面。游戏者主体的信息获取意识缺失,导致其无法正确意识到所需要信息的类型,其信息获取需求呈现出一种空白状态,因此在面对数字游戏的时候,这种信息需求空白立即被填补,从而导致其对数字游戏的关注度提升,长时间关注的结果必然会导致成瘾;从信息评价素养缺失角度看,游戏者无法正确地进行数字财富价值的判断,将追求的虚无的信息等同于现实信息,在虚拟财富的驱动下沉迷于数字游戏。
(4)数字信息超载成瘾与信息素养缺失要素匹配。数字信息超载成瘾实际上是对信息获取的一种强迫性症状,即成瘾者对信息的拥有成瘾,强迫性地拥有更多的信息,甚至在不拥有信息时会产生一种恐惧感。这种成瘾主要缺失了3个方面的信息素养,分别是信息意识素养、信息评价素养、信息利用素养。其中,信息意识素养的缺失表现为,成瘾者虽能够意识到自身对信息的需求状态,却不能够正确把握所需信息具体内容,因此,其对数字信息都会产生需求感,从而信息超载成瘾;信息评价素养的缺失,导致成瘾者不能够正确地意识其所面对信息的价值程度,换言之,成瘾者将所有信息都视为重要信息,因此一旦停止收集,便产生恐慌,从而信息超载成瘾;信息利用素养的缺失表现为,成瘾者对信息需求状态的把握缺失及不准确,使得其所获取的信息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价值,当然也会产生不满足需求状态,这些状态就迫使成瘾者不间断地进行信息超载行为。
(5)数字程序成瘾与信息素养缺失要素匹配。数字程序成瘾者信息编程能力往往比较强,但对于数字程序的使用度往往存在偏差。该类型成瘾又可细分为程序制作成瘾和数字黑客成瘾两种类型。从信息素养缺失角度看,导致偏差的原因有两点,分别是信息意识素养缺失与信息利用素养缺失。信息意识缺失主要体现在数字程序制作成瘾者,该部分成瘾者虽迷恋于程序制作,而对于程序制作的使用价值意识不清晰;信息利用素养缺失体现在数字黑客成瘾者,该部分成瘾者迷恋于做出更多的破坏型程序,通过利用程序破坏产生快感,其实质原因是对于信息的程序利用目标把握不清晰。
4 结语
如何正确地使用网络数字信息,降低网络数字信息所带来的不利因素,是数字信息资源建设者、信息素质教育者、全社会各界所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网络数字信息成瘾现象中因素众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由成瘾者信息素质缺失而导致。因此,有必要对信息素质缺失与网络数字信息成瘾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在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基础上,才能够较好地掌握各类型网络数字信息成瘾的直接信息素养缺失原因,进而从信息素质教育角度进行教育优化,实现对网络数字信息成瘾现象的有效控制。本文从理论上构建了信息素养缺失与网络数字信息成瘾类型的关系映射模型,并对不同成瘾类型的信息素养缺失要素进行了全面分析,探讨了各成瘾类型的信息素养缺失要素,以期对信息素质教育优化有借鉴作用,实现对网络数字信息成瘾的有效控制。
[1]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2.
[2]百度百科.信息素养[EB/OL].(2013-02-04)[2013-01-04].http://baike.baidu.com/view/51446.htm.
[3]Criteriafor Accreditation.10th.ed.dec.1996[EB/OL].(1996-12-10)[2008-5-29].http://www.sacs.org/pub/coc/cri70.htm.
[4]Information Literacy initiative.30 sept.1997[EB/OL].(1997-9-30)[2007-8-23].http://olis.sysadm.sung.edu/ili/final.htm.
[5]陈文勇,杨晓光.国外信息素养的定义和信息素养标准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0(2):19-20,60.
[6]祁建梅,苟增强.青少年网络成瘾成因分析[J].文教资料,2006(1):183-184.
[7]宋向春.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教育优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