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民语言地区网络调研工具的模型构架
2013-12-29王建虎
王 静,王建虎
“网络调研”(e-Research)是指将传统的调研放到互联网上来执行,包括前期的数据采集,中期的调研开展,直至最后的资料统计,都是通过互联网技术来实现的。相对于线下人力样本搜集、纸质问卷访问等传统调研形式,网络调研颠覆性地开创了一种更为高效的调研方式[1]。伴随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科研专家们想更快地获取信息的愿望促进了网络调研技术的快速发展。可以展望,网络调研将成为未来科研工作者最主要的工作样态。比起传统调研中劳动力密集型的数据收集方式或上门收集方式,基于互联网的“自我控制”数据收集方式在成本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科研工作者在民语言地区开展科学研究理应享受互联网给予的便利。因此,迫切需要一个展开网络调研的支持环境和适合于不同语言需要的网络调研工具来获得更加全面的信息数据,以此来提高调研的效率。
1 民语言地区开展传统调研存在的问题
随着全方位多角度科学调研的开展,科研工作者调研的对象范围在不断扩展。在广大民语言地区开展调研成为民族地区科研工作的聚焦点和创新点。传统的调研方式在民语言地区的开展往往会面临很多困难,已经与如今这个追求经济高效的信息时代不相协调,正如马歇尔·麦克卢汉所说:“在很大程度上,试图使用昨天的工具来做今天的工作导致了这个时代的焦虑。”
1.1 传统调研成本高,效率低
传统调研形式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成本很高,但效率低下。以新疆为例,新疆的科研工作者借力于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教育,积极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科学研究,客观上促进了新疆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但是,长期以来,在新疆的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科学调研时的效率总是不尽人意,绝大部分的科研数据的采集和收集都是通过纸质问卷、电话、面对面等传统方式来进行。为了获得一个较为详细和客观的数据,调查者往往需要跨地区调研,长时间奔波于各个研究点。珀尔修斯发展公司作为一个基于网络调研工具的开发者,对三种数据收集过程进行了比较。他们估计对100位在不同地理位置的人进行5分钟简单调查的成本如下,电话:电话费50美元+支付给访谈者费用250美元+数据输入费250美元=550美元;邮件:打印/邮寄费100美元+打开信封/数据输入费400美元=500美元;网络:创建/传输表格费50美元+转换数据费5美元=55美元。
这个例子表明,网络调研的成本大约为书信调查的1/10[1]。当然,我们应当考虑消耗在开发精密互动网络调研编程上的时间成本。不过,一旦完备的调研系统得以建立,便会成为新疆乃至全国科研工作者的福音。
1.2 传统调研受语言影响大
理想的调研往往需要参与者清楚地知道调研者想得到什么数据,从而客观、即时地作出反馈。然而,在没有充分的准备情况下,我们的大部分调查往往是建立在“参与者的语言为普通话”这个前提之上的,在实际开展调查时难免碰壁,所以语言障碍成为很多研究者进行科研活动的瓶颈问题。我国幅员辽阔,56个民族使用的语言约在80种以上,现在全国有27个民族共使用或试行39种文字[2],而且被研究的物理信息点散布于全国各地。当一个调查研究涉及一个或多个民语言被调查者时,语言的理解和调研内容能否被很好地解读便成了关键。面对无法跨越的语言障碍,调查者只能寄希望于翻译者。为了保证调研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调查者都希望参与者能够直接接触调查问题,而不是经过多次主观理解。很多调查结果都有可能是错误的启发后给出的对调查问题的看法或认识。在调查开展时,尤其是在多项大型调查同时开展时,不同的翻译或解释得到的结果必然会出现或多或少的偏差,有时甚至背离了调查聚焦的方向。
1.3 传统调研形式单一,范围小
传统的调研如访谈、纸质问卷、信件、电话等形式单一,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调研表现力相对较弱。而且在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人的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水平有限,很难甚至不理解问卷的内容。同时传统调研对于实时性、过程性内容的评价也比较困难,此时调研工作便很难展开。此外,传统的调研范围往往很小,跨区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研究通常需要借力于很多额外投入,这也使很多条件不允许的科研工作者望而却步。无形中又缩小了调研的覆盖面积,从而得不到理想的数据。
2 民语言地区开展网络调研的优势
网络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不再让距离成为交流的障碍。新疆16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47个不同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尤为突出,且居民居住点分散在天山南北。传统的调研为了获取更为真实和有效的数据,往往需要上门收集,期间花费许多时间和财力、物力。而网络调研却有着独特的优势,这些优势包括节约成本和时间、提高精确度、改善外观、形式丰富、得到参与者即时反馈、增加调查机会、方便灵活、回收率高以及快速创建和发布调查结果等。
2.1 网络调研成本低,效率高
与传统的人工调研方式不同,基于网络的调研最为显著的优势在于成本低效益高。大多数传统的调研主要是先通过文字或数据处理软件(如WPS,Word/Excel等)创建程序,然后打印成纸质版,通过书面邮件、报纸或杂志,甚至指派或亲自去分发进行调查。网络手段则省去打印这一过程,大大缩短时间,使得任何规模的调查都能以近似忽略不计的成本来完成。一个优秀的调研工具应可以直接分析回收的信息,这就避免了单一邮件、电话及人工统计等造成的浪费及可能的错误,网络调研给了我们克服传统调研形式缺点的无限可能。
2.2 网络调研使跨语言、跨文化的研究更加便利
基于民语言的调研将工作的重点立足于新疆本土文化,这也是新疆科研工作的重要特征之一。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如果能对各种语言的丰富变体(语言、方言及谈话风格等)都能做出适应性的转化,那么这种调研的价值将不言而喻。跨语言研究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研究人员意欲获得的信息能够被参与者所理解,至少应该让调研的内容基于双方文化背景的范围内,计算机多媒体将大大丰富和改进调研的形式和内容。例如,多媒体的特性不仅能帮助我们看到问卷,还能听到甚至触及到我们的研究对象。静态的、晦涩的、无法触及的文字变得形象化,可视化甚至立体化。语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变为可选项,不再是多语言地区调研的瓶颈问题。
2.3 网络调研的形式更加多样化
网络不仅把分散在各地的计算机相互联结,而且丰富了信息的表现形式。通过网络把研究的单位、学校、图书馆、个人等联系起来。在良好的信息化环境里,做到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都能以最好的方式(图文声像并茂)设计和呈现需要调研的信息。形式的多样化,使得调研的工具具有更易的受控性、更多的灵活性、更大的接触面、更强的参与性及更强的表现力。只要用户自己不删除调查结果,无论过多长时间,数据仍然会保留,以便后期查阅。
3 民语言地区网络调研工具的模型构架
针对网络调研活动的诸多优势及在民族地区开展调研的特点,探索在少数民族地区应该构建怎样的网络调研环境,开发适合不同语言需要的网络调研工具已迫在眉睫。这对新疆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科学调研的方法创新,丰富调研的途径和策略,扩大调研的覆盖面,提高调研的效率及解放调研劳动力有着很强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构建开展网络调研的网络协作平台,是网络调研得以开展的必要前提。通过网络协作平台的开发,使得网络调研有了可以实施的具体场所。另外,开发满足双语环境需求的网络调研工具,需要克服语言障碍,所以积极探寻多语种背景下网络调研工具的表现形式是网络调研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
网络调研工具的开发需要根据科研工作的需要,借鉴传统调研的需求,尽可能模仿或再现现实研究团队使用的工具,然后将之数字化。经笔者与多名科研工作者访谈,他们对网络调研提出的主要需求:①网络调研工具。可以创建多媒体调查问卷、生成调查数据,汇总数据,导出调研数据供进一步研究用。②交流工具。能够提供实时聊天、音频和视频会议,电子邮件,声音或视频邮件等。③数据和文件共享。文件能够在共同的工作空间被更新、交换和保存等。④项目管理。日历和时间表工具,允许用户在项目任务和项目目标上,协调行为,规定最后期限并报告和监控进程。⑤团体管理。追踪网络调研组的调查成员,获取他们当前的活动。通过电子邮件通知参与者文件的修改情况以及其最后一次登录的时间并发送邀请函等一系列便捷服务。
目前,调研工具可以分为架设在协作平台或者可供下载两种模式,即B/S模式及C/S模式。网络调研协作环境是科研工作者在互联网上进行协作调研的重要平台,鉴于②~⑤项需求技术相对较为成熟及较少受双语环境等因素影响,可以利用VS2005的.NET技术搭建可供网络调研协作的环境,使用B/S模式来开发模式的技术架构,以此保证科研任务顺利、安全、快捷地完成,使规范的科研工作得以延续。而网络调研工具则是实现双语转换,协作和实施调研的关键,要求考虑双语调研的特殊性来予与设计。结合工作实际,针对需求①项的开发提出基于民语言地区的网络调研工具模型架构,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民语言地区的网络调研工具架构模型
结合调研实际,设计中需充分关注民语言地区的特点,调研者的需求与调研工作流程的协调。开发过程中主要考虑以下4个阶段的内容。
(1)可行性分析。民语言地区网络调研工具的操作是基于B/S浏览器的页面操作,简单明了,用户无需学习,一般都能够很容易地知道如何操作。而管理员也无需具备专业知识,只需要对一些数据进行输入以及做好平时的日常维护就够了。运用过程中可以节省大量人力物力,从而节省大笔资金。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基础设施逐渐完善,我国许多偏远地区也都安上了电脑,连接了网络,使得网络调研工具在技术上切实可行。
(2)需求分析。在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使用网络调研工具进行调研将是未来科研工作的主要形式。这一阶段详细分析网络调研工具所要解决的问题,了解开发该工具的功能要求,包括运行环境,需要输入什么类型的数据,要得到什么结果,最后应输出什么。在此过程中,需要关注工具的双语表达,满足民语言地区网络调研的要求。这需要程序设计者和问题领域专家,即科研人员进行系统、详细的交流。为了实现问卷的立体化,即问卷的多维表达和信息刺激,需要提供多媒体信息的采集功能,如录音、视频材料导入或者特殊条件下的摄影、摄像等功能。
(3)工具开发。开发工作是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对程序进行功能实现,形成需求分析时提出的程序软件。我们选择C#为主程序设计语言,利用VS2005开发环境,使用Excel作为数据库,结合多媒体技术(包括音频技术、视频技术、图形图像技术等)设计立体化的数字问卷编制及处理程序。主要功能是根据需要生成文字与视音频相结合的多媒体数字问卷客户端,充分解决民语言多元化的录入问题,克服了语言障碍。这里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文字、语音、图片以及视频等与数据库的数据类型相适配,以及按需生成可以独立安装运行的多媒体数字问卷客户端。双语功能的实现部分,描述为如图2所示。
(4)信息汇总分析。被调查者将客户端下载到自己的PC机上,通过录入文字、上传照片或者录制声音来完成问卷,通过FTP或者E-mail等工具将产生结果报表或结果资源包报送服务器端。服务器端将结果导入进行汇总,最后生成可供直接分析的数据表或者可供专业统计软件分析使用的数据报表。调研者收集的信息可以是数据矩阵,也可以是智能数据统计分析报表,还可以是结果资源包(文件格式可以是文本、图片、声音及视频等)进一步导入SPSS进行深度分析。至此问卷的编制和汇总实现了自动化,大大节省了开支,提高了效率。
图2 双语转换部分
4 结语
开发网络调研平台及工具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有赖于软件工程师、科研工作者甚至是科学研究专家的通力协作。本模型只是提供了一个假设的模型,必然存在许多未曾考虑到的地方,留待以后进一步研究。与此同时,基于网络的科研协作将成为未来科研工作的重要特征,无论一个研究者的研究能力有多强,只要其研究涉及调研,就必须学会和他人合作,在少数民族地区(如新疆)这种特点尤为突出。为此,各类研究者需要构成科研共同体,一起完成科研活动,基于协作平台的网络调研便成为一个很有潜力的选择。
[1]特里·安·森,希尔·卡努卡.网络调研:方法、策略与问题[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2]郭大烈,董建中.中华民族知识[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
[3]刘祎洋,瞿彭志,等.聚类分析在网络调研中的应用研究[J].经济师,2008(11):66-68.
[4]谢春林.新型调研方法——网络调研浅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1(2):39-42.
[5]刘苗,王维兵.网络调研的新模式——问卷在线设计系统与积分系统的整合[J].经济论坛,2008(18):34-39.
[6]赵新云.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7]Anderson,T.,Rourke,L.,Carrison,R.,Archer,W.Assessing teaching presence in computer conference transcripts[J].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2001,15(1):7-23.
[8]Fraenkel,J.R&Wallen,N.E.How todesign and evaluate reserch in education[M].New York:McGraw-Hill,2000.
[9]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