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实验的生活化创新突破教学重点
2013-12-28赖水福
赖水福
(江西省安远县濂江中学 江西 安远 342100)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培养学科科学素养,掌握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 如何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对化学学科的科学的情感和态度呢? 我认为:是以现实中遇到的问题为视角,培养学生学会从化学视角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提出化学问题,对生活中化学问题提出假设和猜想,并利用所学知识和能力进行实验方案设计,然后进行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并根据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不断反复实践,最后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实现这一点? 简单来说,就是使复杂知识简单化;抽象知识形象化;微观知识宏观化;零散知识系统化;高深知识生活化;实验室实验家庭化。 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使各种实验走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能亲自动手实验,通过实践感知实验知识和能力。 通过实践和体验来学习化学知识。 并通过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在生活中进行我们课本的实验。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如何实现这一点呢? 下面举一例说明。
在我们初中化学,学会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是初中阶段重点和难点。 特别是利用固体和液体在常温下制取气体应用非常重要,实验室可以利用相同原理制取氧气、二氧化碳和氢气。 我们常用分液漏斗和锥形瓶组成发生装置来作为发生装置较为理相想,但由于实验条件限制,如老师课务紧,及分液漏斗本身成本高,活塞气密性不好,活塞部位易断,双孔橡皮塞不易加工,气密性不好掌握。 弯导管不好加工易断。 学生真正较正亲手探究的机会不多。 训练也不充分,更少机会对实验装置创新组合。 如何使学生的学科素养得到充分的培养, 又和实际情况统一起来,取得较好的笔试成绩? 我对实验装置进行了创新,借用了医用设备的安全,简便、精确、低成本的优点,使实验装置生活化。
实验仪器:铁支架、输液器、输液瓶、注射器、口服液瓶子、气球等。
实验药品: 药用3%-5%过氧化氢溶液、 水泥粉等。
探究制取氧气的装置。
利用输液瓶作反应容器, 铁支架作夹持仪器,输液器作导管,生活中的带有橡皮塞的瓶子可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 其中一个输液挂在高处加入液体药品,另一个输液瓶放入固体药品。
此装置在生活容易实现,只需要平时注意收集就行。 操作简便,能控制反应速率,适用固体和液体在常温下的反应。 药品和仪器在药店可以购买或回收利用清洁的用品。
图1 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
其中分液漏斗我们用输液瓶和输液器组合很好是实现其功能, 通过输液器很好地控制了反应速率、节约了药品,气密性更好,实验结果更准确。 排气导管我们用输液管的尖嘴插口和塑料管实现其功能, 而我们的双孔橡塞用输液瓶的软胶塞代替,即插即拔,不用加工,使用方便,避免了实验室加工硬胶塞气密不好不易加工的缺点。 且用塑料管也同样避免了加工玻璃管的难度及易脆不安全的毛病,收集装置可用口服液瓶子,不管是旋转瓶盖还是橡胶软塞气密性都更好。 并可以从生活中获取,废物利用。铁架台可用晾衣架或铁钉代替, 瓶子可套用一个网兜或用塑料袋即可实现其夹持功能。
通过对本实验的创新, 学生在家里就能进行实验, 仪器和药品都可在生活中获取或在普通药店购买。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对实验装置创新,使学生认识到,创新并不是遥不可及高深学问,而是只要我们善于开动脑筋,创新就在我们深边。 什么是创新,对于我们学生来讲,把各种生活各种用品功能根据我们的需要进行不同的组合和改良也是一种了不起的创新。 可能刚开始并不理想和完美。 但可以不断尝试和完善。 每一个创新和发明刚开始都是一样的,象初生的婴儿。 我们必须允许它犯错识和摔跤,只有通过不断的尝试,才能解决我们生活中实际问题,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通过对我们现有仪器的创新和寻找生活中的功能替代品实现课本实验家庭化、生活化,使我们的化学实验能操作简便,能真正普及科学素养,使实验不再遥不可及。 一方面,能很好地突破课本的重难点,使复杂知识简单化,打造高效课堂,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学科情感,不再是纸上谈兵。 同时,通过对生活中的物品功能组合实现化学仪器功能,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使素质教育能跟现在的教育现状很好地有机融合,真正能培养适合时代的人才。
[1] 徐叔炎. 化学实验创新教育浅谈[J]. 化学教学,2002,(11)
[2] 李安峰. 化学实验创新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J]. 山东教育,200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