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校本实际的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以“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谈“板块三串式”教学设计

2013-12-28周文荣

化学教与学 2013年8期
关键词:原电池板块探究

周文荣

(江苏省常州市新桥中学 江苏 常州 213032)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学校是地处城郊结合部的一所三星级高中,学生来自于常州市五个不同的区, 生源结构比较复杂,学生基础相对比较薄弱。 新课程实施初始,化学课堂的教学设计一般采用的是过程性板块结构,如:“创设情境→探究活动→归纳整理→巩固提高”。 这种过程性板块结构虽然能完整地反映一堂课的环节,但对于我校的学生难以清晰地反映出学生学习任务,一节课下来学生难以形成本节课系统的知识体系。 新课程实施以来, 很多一线化学教师在研究并实践着 “问题导学” 的教学设计。 这种“问题”结构形式的教学设计, 是以核心问题为导向的一种较有效的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方式。 但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仍感觉到这种“问题”教学设计有其局限性,即它仅仅体现化学教学设计中的一个环节, 而对教学设计中学生的学习任务如何整体思考,对设计的每个问题, 教师如何设计合适的学习活动,对学生活动后如何进行目标达成反馈等等,没有过多地去关注,未能体现出一堂高效化学课堂完整的设计结构。 因此,基于我校学生的实际,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在化学课堂教学中采用了“板块三串式”教学设计。

二、“板块三串式”课堂教学设计的结构

“板块三串式” 课堂教学设计结构分两个层面:“板块设计”与“三串设计”。

“板块设计”是解决教学设计中如何对学生学习任务进行整体思考的逻辑结构设计。 我们提出的板块设计是突出学生学习任务的板块结构, 其模式如右图所示。 这种以学习任务为逻辑的板块结构设计是对教材内容进行整体思考和编排后形成的清晰的学习任务板块。

“三串设计” 是针对每一个板块的学习任务如何展开教与学活动的具体设计,分为:①教师的有效问题串设计; ②针对每个问题学生的有效活动串设计;③针对每个活动后目标达成反馈串设计,其结构如下图所示。

?

三、以“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谈“板块三串式”教学设计

1. 板块的设计

本节课课堂教学主要是两个板块: 第一板块,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第二板块,探究构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 通过这两个板块的设计,让学生清晰地知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就是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

2. 问题串的设计

“有效问题串设计” 是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在本节课第一板块“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中,通过五个问题展开化学教学活动。 第一个问题:“在盛有稀硫酸的培养皿中加入锌粒有什么现象? 请你写出离子方程式,用双线桥表示电子的得失。 ”主要是让学生回忆旧知,强化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第二个问题:“锌和稀硫酸的反应除了有物质的变化,还伴随着哪些其他变化? ”主要是拓展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对能量变化和电子转移测定的思考,激发学生探究电子转移测定的欲望。 后面三个问题是在学生完成实验探究的基础上, 围绕原电池的概念、电子转移方向、电极名称及电极反应展开。 这五个问题是学生探究原电池原理的五个学习递进过程,是目标层次的逐步递升,它是学生探究原电池原理这一学习目标的具体分解与可操作化实施。 因此,这里的问题串设计不仅能体现出学生学习活动的思维层次,同时,也能体现学习目标的具体化。

3. 活动串的设计

“有效活动串设计”是针对问题呈现后,学生采用何种学习方式的设计。 目前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常常忽视学习活动方式的设计,导致课堂中学生学习活动的盲目及低效,导致整个课堂的低效。 那么学生活动的设计如何能展示化学知识发生、 发展的过程,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真正达成这种活动建构的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 具体设计时,针对每个问题,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与基础,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 是倾听,是独立思考,是同伴交流,是动手操作,还是小组合作等等。 同时设计时要明确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能给予怎样的支持。

本节课两个板块都是基于实验探究的教学活动,第一板块“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主要采用师生共同随堂探究教学活动。①引出问题,明确目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要求,从教材或生产生活实践中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和驱动性的问题,或设计一些富有探究性的实验,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本节课,通过问题“锌与硫酸反应除了物质上的变化,还有哪些变化? ”来引发探究的问题,即电子的转移,从而明确了探究的目标。②提出假设,合理推测。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后,引起学生的好奇、怀疑、困惑和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形成探究问题的情境,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构思实验,提出某种假设,作出操作上、现象上、结论上的某些预测。 本节课上,通过师生共同讨论, 由单一的锌电极逐渐过渡到两个电极,再过渡到两电极间连接导线, 最后引入灵敏电流计,通过合理的推测逐渐帮助学生构建原电池装置的雏形。③设计实验,观察现象。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设计可能的实验方案,组合实验仪器,边操作边记录现象和数据,直接掌握感性材料。 同时,当学生在知识出现困惑时,教师及时介入,帮助学生理解,例如,电流方向的判断。④探究规律,作出结论。学生根据实验事实进行讨论、争辩,揭示产生现象的原因,教师的适时点拨有利于去伪存真,把探究目标引向深入。 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概括出有关的原电池的概念、原理,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第二板块“探究构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采用以学生实践为主的自主探究活动。 本节课,可以采用“六个一”来展开:

[看一看]主要是通过网上视频,学生获取必要的一些资料,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在实验探究时收集信息的一个途径。

[猜一猜]学生在对资料资料进行筛选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原电池知识,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思考构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 教师主要是适当指导、提出建议。

[做一做]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自主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教师进行巡视、个别交流指导。

[议一议]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实验探究的结果,对实验事实进行讨论、争辩,揭示现象背后的原因,对同学间的不同现象进行评析。

[悟一悟]学生通过对自己实验探究结果的分析,结合同学间的讨论,归纳出构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

[试一试]主要设计是根据实例,让学生判断这些装置是否能构成原电池。 目的是巩固开拓,迁移发展。面对新的问题,要求学生能准确运用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评价,使刚学的新知识得以巩固提高,迁移发展。

4. 目标达成反馈串的设计

“目标达成反馈串设计”是针对学生学习活动后,用什么样方式来检测活动效果的设计,即用何种反馈方式来观察学生学习效果。 目前课堂中教师反馈方式大多采用较多的是一问一答反馈形式。 其实,目标达成反馈形式多样,可一问一答,可教师巡视,并在巡视中及时帮助学生, 可在巡视观察后根据学生学习结果,呈现学生各种学习情况进行资源分析,可采用同伴互助互评,还可由个别学生(或小组)与其他学生进行互动式生生交流等。 在本节课第一板块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中中,针对第一个问题,因为学生已有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及氧化还原反应的基础,因此这里的反馈方式是只要在巡视过程中及时帮助学习一般的学生即可针对第二个问题,由于学生思考无序,因此选择教师巡视后,呈现学生在探求时的不同思考路径,进行分析反馈,帮助学生;对于第三个问题,在学生学习活动后,采用由呈现思考结果并分析;对于第四个问题,它是一个归纳型问题,反馈形式是学生代表表述,教师及时归纳即可;针对第五个问题, 可采用呈现教师在巡视中的不同结果并对其分析。 只有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后的目标达成反馈方式才能真正及时关注学习效果。 当然,在具体课堂教学实施时须关注反馈过程中生成性资源的利用,关注追问艺术,同时及时归纳。

“板块三串式” 课堂教学设计结构能反映出一个完整的且有效的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设计,是一种能真正体现出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的效果的教学本质设计。

[1] 鲍里奇著,易东平译. 有效教学方法[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 朱慕菊主编.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盖立春, 郑长龙. 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反思与重构[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3):12

猜你喜欢

原电池板块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板块无常 法有常——板块模型中的临界问题
板块拼拼乐
例析原电池解题策略
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原电池高三复习
原电池教学设计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2017年7月原电池及原电池组产量同比增长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