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对接路径分析

2013-12-27吴业东

继续教育研究 2013年10期
关键词:职业教育

摘要:在分析浙江省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和对人才培养要求的基础上,提出浙江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对接路径为“适应农业产业人才需求结构特点,完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适应农业产业体系提升,优化专业设置与布局;适应农业产业复合型人才需求,重构课程体系;适应农业产业技术集成,加强课程建设”。

关键词:职业教育;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对接路径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0-125-03

近年来,浙江省坚持把高效生态农业和特色精品农业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有力地推动了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同时,还应清醒地认识到。浙江省农业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素质性矛盾还没有根本解决,其中,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力外流与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亟待提高的矛盾,使加快培育农业实用人才和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任务更加艰巨。因此,在明确浙江省农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基础上,通过分析人才需求的类型和规格,以此来指导浙江省农业职业教育改革,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将有效推动浙江省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

一、浙江省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

根据《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浙江省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

1.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明显提升。积极引导土地、技术、资本等要素优化配置,在推进传统种养殖业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农产品流通业、休闲观光农业和生物信息业,使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齐头并进,着力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一二三产业融合联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2.完善、改革和创新农业生产各要素,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1)把“两区”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化农业的主平台。粮食生产功能区按照建设良田、应用良种、推广良法、配套良机、推行良制的要求,依靠科技支撑、资金投入和强化管理,使之成为稳产、高产、优质、高种植模式的示范区、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区、解决季节性抛荒的带动区、“统一”服务的先行区。现代农业园区按照推行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生产的要求,依靠优化产业布局、强化农业基础建设和创新经营管理机制,使之成为先进科技转化的核心区、生态循环农业的样板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

(2)提升壮大农业经营主体。广泛吸引工商资本、社会资本参与农业综合开发,引导农业企业通过品牌嫁接、资本运作、产业延伸等方式进行联合重组,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继续鼓励各类生产经营和服务主体走向联合。组建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在不断完善经营体制的同时,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立完善集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加工包装于一体的农业标准体系,实施“五有一追溯”农产品生产管理制度,鼓励和引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参与“三品一标”认证。

(3)着力提高科技支撑力。加强农科教结合,组织开展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形成“专家团队+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科技成果示范推广转化机制。把加强农作物和畜禽良种、优质高产栽培及养殖、农业节本增效控害、动植物重大疫病综合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化、农业机械化、农产品贮运保鲜和精深加工、农业节能减排、农业信息化、农业抗灾减灾等十大领域的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作为为重点。重点突破和熟化种子种苗、水稻机插、油菜机收、名优茶机采、病虫绿色防控、连作障碍治理、畜禽健康养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核心技术及成果。建设一批种子繁育基地和育苗中心,打造全国具有影响力的茶树、柑橘、蔬菜瓜果、蚕种桑树、优良畜禽繁育和供给中心。

3.创新农业生产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大力创新和利用“资源_废弃物—再生资源”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能、节工等节约型、清洁化生产技术,广泛应用间作、套作、轮作、稻鱼共生等农作技术和粮经结合型、立体种养互促型、农牧生态循环型、水旱轮作改善型、农业废弃物再利用型、农业功能拓展型等高效生态新型生产模式。深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农药减量控害工程,加大有机肥、生物农药生产和推广力度,降低化学农药和化肥使用量,提高肥药利用率,减少氮、磷等排放,推进农业薄膜等废弃物的回收和资源化利用,减轻和控制农业自身污染。

4.不断完善服务机制,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业,实施对重点培育的产地批发市场的认定工作,在农产品主产区培育和改造一批产地批发市场,改善物流设施和交易平台,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物流业。加大物联网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等三层网络成熟技术及设备在农产品生产、投人品监管各环节的示范推广。全面建立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鼓励组建农机、粮食、植保、沼气等专业服务组织,鼓励开展代耕代管代收、农资经营、农机作业、病虫防治、动物诊疗、产品营销、沼气服务等专业化服务,不断完善服务机制。

二、浙江省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浙江省农业转型升级关键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只有培养大量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和科技人才,才能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而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正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的有效途径。

1.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是传统农业的专业化发展,是农业生产和服务走向专业化分工。这要求农业从业人员不但具有较雄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专业生产能力,更要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归纳和技术创新能力。农业转型升级也是传统农业的市场化发展,是由自给自足式的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这就需要农业从业人员有较强的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具有较强的获取市场信息和分析这些信息的能力。

2.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是生产经营模式的集约化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生产与经营走向规模化、组织化和一体化。这要求农业经营主体管理者不仅是农业生产方面的内行,也要熟悉整个产业链条各环节技术要点和连接规律,更要成为经营与管理方面的专家,要熟知、理解国内外有关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并具有把握农业行业发展动态和预测发展趋势的能力。

3.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是生产模式的生态循环化发展,农业生产走向节约化、清洁化和标准化,生产模式走向多元复合型。这要求农业生产者和管理者深知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重要意义,具有较强的农业环境保护意识,掌握自主创新节约型和清洁化生产技术的能力,掌握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技术规程和生产工艺,熟悉“三品一标”各项认证标准,熟悉各种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三、浙江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对接路径

浙江省农业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职业教育应主动适应产业发展需要,从完善职业教育体系、调整专业设置与布局、重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改革,使浙江省农业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浙江省农业现代化建设。

1.适应农业产业人才需求结构特点,完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农业产业现代化建设与发展需要各类型和层次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相互配合,各司其责。这要求人才培养在层次上要有差别、有特色、相互补充,更要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使各层次人才培养相互融通和衔接,构成金字塔式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我国涉农职业教育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即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但这三个层次尚未形成完整体系,中高职有效衔接是目前职业教育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高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有效衔接在我国尚未提上日程。

浙江省涉农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正处于起步阶段,在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3+2”联合办学模式的促动下,中高职有效衔接进展较快,基本能够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的衔接,但尚未达到相互融通;高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的衔接仅停留在“专升本”模式,并无实质性的融通与衔接。

2.适应农业产业体系提升,优化专业设置与布局。职业教育要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要与区域产业发展相融合。这要求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专业布局、专业规模等方面符合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浙江省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初具规模,新兴产业方兴未艾,农业产业链逐渐拉长和增粗,这对浙江省涉农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与布局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满足浙江省农业产业链条健康发展的需求,在专业设置方面,在加强传统种养殖技术类专业建设的同时,应增设与农产品精深加工工艺、农产品流通与服务业、休闲观光农业和生物信息业相匹配的新专业。虽然浙江省涉及农产品加工、流通与服务、农业观光休闲和生物信息技术类专业已经出现,但存在问题较多。

(1)传统粮油作物生产技术类专业设置问题较为严重,该类专业只有两所本科院校开设,均分布于杭州市,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均未开设该类专业,在结构和布局上严重失衡;畜禽和水产品养殖技术类专业稍好些,有3所本科院校和3所高职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分布于杭州市、宁波市、温州市、金华和嘉兴,但其布局仍存在一定局限性,专业覆盖率不高。园艺(园林)类专业从数量和布局相对较为合理,共有4所本科院校、12所高职院校和40所左右(不完全统计)中职校开设该类专业。

(2)与农产品相关的食品科学类专业开设率较高,有15所院校开设相应专业,其中,本科院校10所、高职院校5所。从布局上看能够满足浙江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需求,但在专业培养目标和内涵建设上与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存在较大偏差,所有院校中只有5所院校开设食品工程(加工技术)类专业,其余均为食品质量与安全、储运与营销类方向,食品工程设计(农产品加工工艺)开发人才培养力度明显不足,另外,还有4所高职院校开设“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经营)”专业,但均存在对“绿色食品生产”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界定上的不清晰,导致专业定位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模糊现象。

(3)农业经营与管理、农产品流通领域管理、农业生产服务类、农业休闲服务与管理类和生物信息类专业均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目前仅有2所本科院校和1所高职院校开设农业经营与管理类专业;3所高职院校开设与农产品流通领域管理相关专业;3所高职院校开设与农业休闲服务与管理相关专业;生物信息类专业只有1所本科院校开设。调查结果显示,以上各领域人才需求呈快速上升趋势,加快以上领域各专业建设将是浙江省涉农职业教育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3.适应农业产业复合型人才需求,重构课程体系。根据浙江省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着眼于农业现代化发展,应着力培养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创业意识、现代农业理念和基本生产技能,同时能够从事农业组织和产品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根据这一要求,在构建课程体系时需重点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涉农高等职业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在构建农业种养殖技术类和食品工程(农产品加工技术)类专业课程体系时,应把农业产业经营与管理、农业产业发展模式与趋势等基本知识和相关技能培养纳入必修课程平台加以强化;在构建农业经营与管理、农产品流通领域管理、农业生产服务类、农业休闲服务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时,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三品一标”质量标准)、监督与检i叫体系建设等相关知识和能力培养纳入必修课程平台加以融合。

(2)涉农中高等职业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均应重点加强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做到:①将创业教育课程由原来的公共选修课纳入到职业拓展限选课或职业技术必修课平台中;②加大社会实践的学分比例,在社会实践成果评定标准中,增大自主创业规划比重,突出自主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③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以“产、学、研”教学模式为平台,给学生创造充分了解产业、认识企业、熟悉企业经营与管理、思考企业发展规律、谋划企业发展规划的机会,强化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和信心。

4.适应农业产业技术集成,加强课程建设。浙江省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技术集约化。职业教育的课程是技术集成、表现和传递的基本单元,是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相互融通的基本渠道,其内容体系构建的科学性、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先进性以及与产业技术集成的吻合度,是决定职业教育能否适应产业技术集约化、能否引领产业发展的关键。

(1)浙江省涉农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应以高效、优质、安全、生态和循环农业发展理念为依据来组织教学内容。在保留必须的基本理论基础上,实时调整课程教学目标,把能够促进高效、优质、安全、生态和循环农业发展作为选取教学内容的主要标准,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在注重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吻合的前提下,农业生产技术类课程均应增加循环农业相关内容,学生们共同探讨粮经结合型、立体种养互促型、农牧生态循环型、水旱轮作改善型、农业废弃物再利用型、农业功能拓展型等高效生态新型生产模式,将课程内容有效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实践和创新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2)改革教学方法,把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作为课程的教学目标。改变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是课程唯一功能的陈旧“课程观”,以将课程视为培养学生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等载体和平台的现代“课程观”为指导,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积极开发“理实一体化”课程,引导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切实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科规划2013年度(高校)研究课题“浙江省农业产业与职业教育互动与协同发展研究”(编号:SCG324);中国职教学会2012-2013年度科研规划项目“浙江省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中的农业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究”(编号:5704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吴业东: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生物技术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园艺作物生产]

猜你喜欢

职业教育
法律视野下我国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对策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对汽车服务顾问人才的培养方式
浅谈职业学校商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研究
分层导学提高解剖生理学复习的有效性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