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学文化与地域文化的融通与互动

2013-12-27朱振林

继续教育研究 2013年10期
关键词:大学课程文化

摘要: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勤劳的中国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灿烂的地城文化,这些是中华文明永葆活力和发展动力的重要基础。大学作为传承创新文化的重要机构,应当在保护、开发、弘扬、创新文化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文化;地域文化;发展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0-014-02

一、大学吸收地域文化,丰富、引领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形塑当地人的生产和生活,历史地形成当他们特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人文积淀、精神面貌和内在气质。地域文化在教育理念、教育管理方式、教学内容与方式方法、教育评价等方面影响大学的发展,对大学的校园布局、建筑风格、园林绿化、标志性景观以及风格品位等产生较大的影响;对于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也有很大的影响。大学必须重视、关注地域文化的存在与影响,并有机融入其中。“居于任何亚文化之中的学校发现,要想传递文化就得用其亚文化对它加以解释,舍此,这项工作便难以进行”。因此,大学要接纳、吸纳地域文化,在传递文化过程中,从内容到形式适应当时当地的文化生态环境。

大学精神所倡导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科学民主精神,代表了人类的理想与终极关怀,对地域文化具有引领、辐射作用。我国古代的书院对于湘南地区走出蛮荒、成为文化繁盛之地,作用是巨大的;在美国,也有先有哈佛后有美利坚之说。这些说明,大学文化对于地域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大学在发展过程中积淀的人文精神,创造的先进文化精神,也成为地域文化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如,抗大精神之于延安精神;西南联大校训“刚毅坚卓”、校歌《满江红》精神及其遗址已经成为地域文化中重要的文化记忆和历史遗存;东北解放初期,中国抗日军政大学三分校俄文队等一批高校云集佳木斯,形成了东北小延安精神,成为黑龙江优秀文化精神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大学研究地域文化,挖掘、保护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作为一个地方传统、生活历史和精神观念的结晶,是该地区最为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是当地人民在漫长的岁月中为生息繁衍和社会进步而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汇”。在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地域文化的独特品格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教育功能,它可以给生活在该地区的人们以文化滋养。先进、优秀的地域文化不仅对当地的政治、经济及文化产生积极而重要的影响,而且对个体的成长发展也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大学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知识精英荟萃的地方,对人类历史发展、对全球化浪潮和本土文化的基本情况,都应该有清醒而理性的认识,对国家、民族的文化安全和存续本土文化个性,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传承优秀地域文化,使其延绵不绝、流传不息是生长在本地区的大学以及大学人的重要历史使命。大学要发挥自身优势,研究、整理、保护甚至挽救地域文化,传播和弘扬优秀的地域文化。

大学深处地域文化环境之中,它不但融通、交汇地域文化,而且以专业的认识框架、批判的精神审视区域文化,检讨、审视、升华区域文化。地域文化中积极健康与消极落后并存,先进与落后、优秀与腐朽混杂,所以,应该对地方精神进行理性批判、反思,挖掘其优秀的精神文化资源,剔除其糟粕部分。大学可以从语言学、文化学、民族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法学、经济学、考古学等视角,全面、立体地审视、研究地域文化,创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色学科,形成学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苏州大学的吴文化研究,黑龙江大学满文化研究中心的满一通古斯语、满文化研究,以及边疆史地研究所的渤海国、金源文化研究,都对地域文化的挖掘、整理、开发、弘扬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学对于地域文化的研究起到保护乃至挽救的作用。城市化、市场化以及现代传播媒介正在导致地域共同体的解体和富有地域特色文化的消失。边疆地区的地域性少数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绚丽多彩,其形成发展与自然地理特点和民族历史发展密切相关。长久以来,这些地区较为闭塞,其文化形式、内容和特征相对保存较好。然而,市场化、现代传媒等正在冲击、消解这些富有民族性、地域性特色的文化。保护、开发、利用和发展这些文化,是大学的职责所在。大学可以借助现代传播媒介传播、弘扬优秀地域文化,把经过挖掘、整理并经过商业化的文化生产机制制作、改造后的“地域文化”,通过电子媒介进行远距离传送,扩大不同地域人群共有的经验领域,打破特定地域本土文化的限制,使人们的听觉和视觉延展到不同地域的文化圈之外。

三、大学传播、弘扬优秀地域文化

课程既是传递知识的工具,又是传承和创新文化的重要依托。地域文化因其强大的精神力量成为丰富、鲜活而得天独厚的课程资源,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重要、独特和全方位的教育价值。地方高校应在富于地域特色的课程的开发和设置上下功夫,不仅培养适应地方需求的人才,赋予学生以“地方特性”,而且传播、弘扬优秀的地域文化。

每所大学所处的地域文化背景不同。“对学生个体而言,‘社会是个抽象的存在,而‘地域才是具体的、明确的、可触摸的概念”,这使得校本课程有可能成为具有独特性魅力、最具吸引力的课程。在课程活动中,教师、学生与环境等三个要素只有良性互动,才能促进学生心智发展、知识建构、能力提升、个性发展,才能促进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因此,开发和利用地域文化并将其充实、融入校本课程、纳入课程教学改革体系,有利于弥补学生知识结构的褊狭,养成全面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发展;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校外的各种文化现象与社会问题,培养学生自觉汲取地域文化营养的意识与能力,形成健康多元的文化观;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同时,“就地取材”,对地域文化资源进行教育化的开发,有利于拉近课程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传播地域优秀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形式可以采取选修课、读书工程等形式。黑龙江省的一些大学已把《黑龙江优秀精神资源》纳入读书课程书目。

四、校园文化吸收地域文化,融入地域文化

大学是多元文化汇聚之地,是养成具有高度文明和审美素养的现代型复合人才的地方。大学是思想最自由的地方,校园建筑与文化景观应该体现自由、灵动和创新等文化审美特征。大学的校园除了能够满足日常的教学、学习、科研活动,还要注重校园环境的绿化、净化、美化和文化景观建设,为师生员工提供愉悦身心的学习生活环境和体验自然生态、潜移默化地接受文明熏染的场所,注重其对城市环境的美化作用和地域文化的衍射效应,成为本地民众休闲康乐和修身养性的场所。换句话说,“大学除了应该同时兼具教育中心、文献中心、研发生产中心等多重职责之外,更应该成为社会的文化审美中心”。

文化景观是人类储存文化和传播文化的重要符号文本,任何文化景观都应该是一种独特地域文化的物质化展示和对一种个性文化的显像式解说。就一所大学而言,校园的每一处文化景观都应该蕴含丰富的文化信息。校园建筑作为文化景观的主要组成部分,不仅应该具有使用功能,还应该是文化和艺术的载体,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大学校园应该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形态审美显像的“文化场”。

地域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背景”。大学生长在特定的地域文化之中,一方面不可避免地被打上特定地域文化的鲜明印记,另一方面也要彰显地域文化的特色,任何照搬外国、外地的形制格式,都会显得极不和谐。因此,在大学校园建设过程中,应当挖掘、利用优秀的地域文化资源,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彰显地域文化特色。浙江大学秉持江南园林的地域文化传统,提出“以水筑镇,以水筑园”的理念;黑龙江大学新校区建设立足于国际化、多元化的地域文化传统,坚持融会中西的理念,其雕塑等文化景观就选用了富有地方特色、体现地域文化精神的人物和景物。

总之,中国的大学,特别是地方大学,只有在挖掘、吸收、传递丰厚、优秀的地域文化的基础上,才能更加富有特色,才能建设具有中国气派的大学。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清华百年校庆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http://www.china.com.cn/photochina/2011-04/25/content_22430578_4.htm.

[2]夏志芳,闫龙,地理新课程:从地域文化中汲取营养[J],全球教育展望,2006,(4).

[3]朱祖林,等,基于地域文化和组织文化视角的远程学习者学习风格比较研究[J],开放学习,2009,(8).

[4]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61-62.

[5]彭晖,刘德清,开发利用地域文化推进高校课程建设[J],高教探索,2007,(5).

[6]王柏青,论地域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3,(3).

[7]陈立旭,当代文化的一种走向:地域性的消融[J],社会科学,2004,(3).

[8]何银,地域文化视野中的校本课程开发[J],全球教育展望,2007,(11).

[9]苏蓉,大学校区建设理念与地城文化[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3).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面上项目“大学精神研究”(编号:11552193)]

[朱振林: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副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站博士后,主要从事教育哲学、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大学课程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谁远谁近?
至善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自行车的发明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