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职校企合作研究综述
2013-12-27王亚明
摘要:在大力推进我国职业院校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为了解我国中职校企合作的研究现状,深化中职校企合作研究,对近年来发表于中国期刊网上的有关我国中职校企合作方面的研究论文加以梳理。由此得出,我国中职校企合作研究在体制机制、实践创新等方面都存在缺失,从而进行反思与展望。
关键词:中职;校企合作;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0-037-03
为了了解我国中职校企合作的研究现状,深化中职校企合作研究,本文对近年来发表于中国期刊网上的有关校企合作方面的研究,通过采取篇名检索法,在中国期刊网(CNKI)全文数据库输入题为“校企合作”的检索项,检索到从1990年2月到2013年5月共有6527条记录;再输入“中职校企合作”在结果中检索。自2004年开始才有对中职校企合作的研究,并且仅仅有111条记录,而且都停留在经验总结阶段,并未形成较为完整的研究成果。这表明,我国中职校企合作研究起步晚,而且重视程度不够。
一、校企合作含义
校企合作是“校企合作教育”的简称,在国外也称为“合作教育”。其内涵丰富,我国许多学者都看法不一,各有不同。如有学者理解为“办学理念”;也有学者理解为“人才培养模式”或者实践性教育模式;还有学者理解为“一种产教结合的途径”;等等。其中最具影响力,也是比较全面、完整的定义即是“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这种解释强调了校企合作中的原则、目标、过程、方法等相关要素,是目前人们引用较多的概念。
二、我国中职校企合作研究历程
我国研究校企合作起步时间较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才有对校企合作问题的比较与实证研究,其中多为分析国外模式、借鉴国外经验、提出在我国的实施建议等。进入到21世纪以来,很多学者纷纷投入校企合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纵观校企合作的研究历程,从2006年开始,可分为四个阶段,具体分段如下:
1.政策梳理与比较阶段(2006-2007年)。学者们研究主要集中在从国家政策的角度上研究校企合作,例如:清华大学丁厚德从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角度,指出校企合作的重要战略地位;同济大学白庆华从国家政策和法律层面上,分析了当时产学研合作方面遇到的瓶颈。
2.理论分析阶段(2008-2009年)。学者们开始对校企合作的模式进行探索,并转向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探讨校企合作问题,例如:四川师范大学蒋丹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进行了全面深人的分析;济南大学李光红根据演化博弈基本理论,对校企合作的创新及其内部模式进行了研究;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陈理飞结合三重螺旋模型理论,对校企合作进行了研究。
3.具体实操阶段(2010-2011年)。很多学者都对校企合作具体模式进行探讨。例如: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钟利红、邓之宏在三重螺旋模型的理论基础上,研究探讨了校企战略联盟的合作模型和合作流程;黑龙江农垦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王崇伟研究在分析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的现状的基础上,归纳出行业办学、校办企业、股份制办学等三种校企合作的基本模式;淮海工学院陈文宾、马卫兴等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我国校企合作模式进行研究,又提出了专家咨询模式、资源共享模式和订单培养模式等三种合作模式。
4.实践创新阶段(2012年至今)。学者们纷纷根据校企合作的实践探索,形成典型的个案,同时,对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问题进行研究。例如:华南农业大学陈然结合学校多年实际工作,对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进行了研究;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以本院为个案进行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武汉大学张民宪、毛金波从继续教育的角度,探讨了建立高校与企业有效的互动合作机制问题;等等。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从政策、理论分析以及与国外的比较研究中走出来,开始转向具体的实践创新研究。这些实证研究更符合中国国情,更具有指导意义,对我国校企合作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而中职校企合作研究相对较少,在中国期刊网(CNKI)全文数据库篇名检索中仅有111篇,在2011年以前研究此方面问题的文章更是少之又少,且多半集中在校企合作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方面的研究,如梁子裕(2005)、王沐智(2009)、陈美忠(2010)对校企合作的意义进行了阐述,景华荣、藏斌(2007)、王立升(2008)、苏俊玲(2008)、徐长概(2010)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从2011年开始,更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中职校企合作的模式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还有学者根据实践探索进行了个案分析。如陈小勇(2011)《中职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初探》;黄启良(2012)《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与研究——以广西纺织工业学校为例》;孙金英(2012)《职业教育产教结合与校企合作系列专题之十一中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杭州实践》等都是基于实践的思考。除此之外,更多的研究则是在校企合作视野下对其他问题的探讨。可见,从目前情况来看,中职校企合作研究仍旧停留在初级阶段,缺乏对相关理论的探讨,更缺少实践内容。因此,中职中职校企合作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研究。
三、我国中职校企合作模式
我国对校企合作模式方面研究相对较早,也有部分学者对其进行过汇总梳理,总结起来如下:
1.从合作层次上看,可分为浅层次合作模式、中层次合作模式和深层次合作模式等三种模式,即“企业配合模式、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校企实体合作型模式”。就目前我国中职学校校企合作程度上来看,还停留在浅层次合作模式上。
2.从人才培养方式上看。可分为“订单式、2+1式、工学交替、产教结合、半工半读等五种模式”。目前,中职学校主要培养模式是2+1式及订单式。
3.从合作内容上看,可分为“技术合作”、“资本合作式”、“人力资源合作式”等三种模式。目前,中职学校主要合作方式为人力资源合作式。
4.从办学主体上看,可分为“校办企业式”、“行业(企业)办学式”、“校企股份合作式”、“校企互动式”等四种模式。目前,中职学校主要合作方式为行业(企业)办学式。
可见,对校企合作模式的分类是多种多样的。中职校企合作模式也在很大程度上有交叉点。中职学校应从实际出发,选择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
四、我国中职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校企合作体制是指在校企合作中,政府、学校、企业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权限等方面的制度;校企合作机制就是指校企合作中学校和企业之间形成的组织和运行的变化规律,校企合作机制通常包括外部保障机制、内部互动机制和相关的运行机制等。
我国校企合作的机制和体制问题研究起步较晚,从2006年开始才陆续有学者研究这方面问题。近年来,一些学者逐渐从借鉴外国经验中走出来,转而从我国职业院校实际出发探索出适合本地区、本校的合作体制机制,如卢西宁等人(2010)提出的多层次、有活力的校企合作机制体制,主张采用“加强与政府部门合作、依托职教集团、打造校企合作示范项目、加强互利机制建设等措施,推进了校企间深度合作”。壮国帧(2012)提出的“三点一线”,即“应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骨干建设的生命线,以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为切入点,切实抓好师资队伍这一关键点和社会服务这一着力点”。葛竹兴(2013)以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动物药学院校企合作为例提出了“双岗双职一体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实践案例。此外,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的“一二三四五”工作法,赵居礼和刘向红(2011)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提出的创新七举措都取得了初步成效。
这些创新实践都强调:一是整体推进,统筹运作是关键,它使企业运行与办学诸要素之间有机结合,从而才能实现办学目标和预期效果;二是管理机构要健全,很多学者都倡导建立合作管理委员会或称专业指导委员会来有效运行校企合作机制;三是教学管理制度要完善,实施灵活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包括半工半读制、“专业模块”教学制、多证毕业制度和专业调整制度等;四是实习就业要保障,要保证实习生的合理、合法性,学校要做好实习生的劳动保护工作,要维护实习生的合法权益,同时就业要保障对口,做到学有所用;五是深入发展要原则,必须坚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遵循市场导向原则、开放性原则目标一致原则、合作互动原则、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的原则等。可见,要使校企合作有效运行,必须重视管理、教学、实习和就业等环节。
而在中职,对于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专门研究还属于空白状体,就目前中职学校状况来看,学者们研究指出中职校企合作机制未能真正建立起来。这中间既有学校方面的原因,也有企业方面的原因,更有法规制度、社会环境层面的原因。第一,学校方面:没有设立校级校企合作的对口协调性机构,缺少学校一级的校企合作教育平台。第二,政府方面:政府对中职校企合作教育的管理处于真空状态。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对校企合作的宏观调控,包括组织、领导、保障与统筹规划、监督方面作用有待加强。第三,企业方面:企业没有专门的机构负责校企合作教育,多数是由人力资源部门兼职负责或以项目形式开展。由于各自有不同的管理机制、价值取向以及没有专门协调机构等,造成很多项目难以获得企业主管单位、劳动部门的充分协调,没有为中职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项目合作提供便利的管理载体。
五、对我国中职校企合作的反思与展望
1.对中职校企合作的反思。第一,深化校企合作的合作层次。许多学者经过研究表明,中职校企合作还处于靠人情、不稳定、不规范阶段。由于利益的不同,加之政府对中职校企合作缺乏支持和管理等方面因素,造成开展深层合作难上加难。一方面,政府应进行宏观调控,给予中职学校更多支持;另一方面,学校应努力寻找与企业的平衡点。而作为企业一方则应担负起更大的社会责任。第二,实践灵活多样的校企合作模式。目前,我国中职学校校企合作模式很多,但是真正实施的却很少,主要还是以学生顶岗实习和订单式合作模式为主。缺乏其他形式的合作,而且很多学校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文件协议上,并没有长期深度合作,同时,每个学校和企业的情况不同,应选择不同模式并大胆创新尝试,才能走出一条校企合作新路。第三,构建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目前,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未能真正建立起来。这中间学校、企业、政府、社会环境等都成为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我国中职教育完全由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行业对职业教育缺乏有效指导。企业与办学诸要素之间没有有机结合。因此,要使校企合作模式顺畅运行,必须要完善制度,建立健全外部保障机制、内部互动机制和相关的运行机制等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推进校企合作。第四,改进教学管理措施。受传统学科模式的影响,我国中职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偏重学科基础课程,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虽然在校企合作教育下有所改变,但是这种转变对于教学管理来说是一个重大挑战。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管理上下大功夫,尤其在专业的调整与设置、课程的体系构建与内容开发、教育实施与评价、综合素质教育等人才培养等重要环节上,都要符合能力本位的要求,这样才能培养出企业想要的人才。
2.对校企合作的展望。校企合作是中职教育所走的必经之路,我们可喜地看到中职校企合作在模式、方法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但要想深化校企合作,必须将以下问题进一步思考:一是关于深化中职校企合作层次问题;二是中职校企合作模式多样性研究及其选择问题;三是中职校企合作的机制体制完善问题;四是中职校企合作中教学管理问题等。
参考文献:
[1]孙伟宏,探索枝企合作模式培养优秀技能人才[J],教育发展研究,2006,(7).
[2][3][4][5]涂舜,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6]王锋,广西中职教育校企合作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2.
[7]陈小勇,中职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11,(6).
[8]黄启良,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与研究——以广西纺织工业学校为例[J],学术论坛,2012,(3).
[9]孙金英,职业教育产教结合与校企合作系列专题之十一中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杭州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1).
[10]胡常胜,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企业动力不足的原因探析[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
[11]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
[12][13][14][15]马庆发,中国职业教育研究新进展·2008[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6]卢西宁,刘磊,深层次、有活力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探索——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1).
[17]壮国桢,三点一线”: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四大主题——基于2010年度40所立项建设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方案》的文本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2,(5).
[18]葛竹兴,“双岗双职一体化”校企合作体制创新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
[19]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建立长效机制搞好校企合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1).
[20]赵居礼,刘向红,高职学院深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探索——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
[21]宋增,蒋雪梅,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瓶颈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10).
[22]张科,罗冰雁,论高职学院校企合作教材开发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学咨询,2008,(5).
[23]安立华,郝美玲,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信息,2010,(1).
[24]陈静,王丽华,高职旅游专业校企合作动力机制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7).
[25]殷红,米靖,卢月萍,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研究综述[J],职教论坛,2011,(12).
[基金项目: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协同攻关”重大课题“中职教育三段式办学体制改革研究”(编号:QJZJ12501)子课题“深化校企合作及集团化办学研究”]
[王亚明:儋州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务科助理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职业教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