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教学法在中专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应用探究
2013-12-26侍作雨
侍作雨
摘 要:为了达到中专学校的培养目标,使学生能熟练地掌握技能,并能顺利地运用到工作当中,首推的教学方法为项目法。中专计算机课程使用项目法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并且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使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掌握运用基础知识。就如何更好地运用项目教学法进行了概述,为中专教学改革积累了经验。
关键词:项目学习法;实施计划;应用方式
项目学习法是指通过老师、学生共同完成一个项目的选择、
策划、定制实施、成果评价等一系列过程,它是以现代企业职业要求为目标,通过组织学生参加项目设计、实施和管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新式教学方式,也是中专学生实施近距离上岗的一条很有效的实习过程。因此,项目教学很受学生和老师的欢迎。现在的中专计算机教学主要是以应用为主,用几个有限的知识点,完成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任务。所以,这种教学内容很适合项目教学。所以如何更好地运用项目教学就成了中专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探索学习的问题。
一、怎样做好项目教学法
1.项目选择既要覆盖教学知识点又要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项目学习的目的是,在激发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学习知识
点。所以选择适当的教学项目是关键,项目的选择一定要有规划性,要让理论知识渗透进去。在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兴趣的同时,在完成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合作能力。最好要求项目可以和企业的实际生产或者当今社会的真实需求有直接关系。例如,学习Word图文混排时,我们可以选定“迎奥运,树新风”为主题的电子板报制作课题;学习Excel常用函数时,我们可以用“考试成绩轻松统计”为项目课题;学习网页设计时,可以选择“自我风采”为主题制作个人网站。这些主题接近生活,使学生既有积极性,又能很好地掌握知识点,大大地提高了教育效果。
2.在教师提供样例和支持的前提下,调动学生提出实施计划
制订实施计划是项目教学的核心。所以制订项目时,应充分发动学生,让学生自己提出实施计划,只有让学生充分地思考与讨论,让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再经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才能对新知识、新方法、新概念掌握得更好。在项目拟定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然后分析项目要求,解决问题。学生再根据分析出的结果拟定实施计划,然后再根据计划实施步骤。例如在“班里同学录”项目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不同的风格样例,引导他们认识基本的课程开发,
然后同学分组有的负责静态页面设计,有的负责后台数据库建立,美术基础较好的负责页面美工等;该同学录要有能对信息进行增、删、改等功能及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3.在项目学习中分清主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起到组织和引导的作用
项目教学的核心追求是不让学生在老师安排和指导下得到一个结果,也可以说不再是老师把掌握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
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计划或者步骤去获得一个结果,使学习重点由学习结果转化为学习过程,这也是新式教育的教学目的,
真正确保了学生的主导地位。学生在“项目”的指导下,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学习,让学生不仅仅是在简单地学习知识,更是让学有所用。将知识与其应用背景联系起来,就像在“考试成绩轻松统计”中,学习到求平均数、求和、条件统计等函数,会在成绩、工资、科学研究等日常生活中用到。以后工作中,财会统计中也会经常用到。
二、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方式
中专计算机课程项目可分为示范性演示、独立探索、平静设置、协作完成、学习评价等步骤。
首先应按照教学内容设立一个项目教学环境,为项目教学工作的开展及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然后,老师通过类似小项目的演示让学生快速地进入状态。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帮助他们理解,学习、示范项目的知识点和应用技巧。教师再将学生分组进行指导工作,由各个小组独立完成,最后由学生进行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工作中自身存在的不足,为学生调整重点,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三、中专项目教学法应注意的事项
项目教学除应注意内容的设置,教学方式,以及基本原则外,更应注意对教室要求的提高。项目教学要求教师对所受课程有系统的、科学的教学思路,还要根据学生所要掌握的学习基础知识制订适合的教学项目。另外教师还应注意项目选取与实际生活的需求。根据企业所需求的人才类型进行培育。同时教师还应注意教学过程的调整,以传统的基础知识学习与项目研究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项目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合作能力,在实际应用中,中专计算机应多多运用项目教学法,为我国培养更多具有专业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恪宇,陈伟.项目教学法的理论分析与应用探索[J].师范教育资讯,2009(10).
[2]沈颖.浅谈在中专计算机课程教育中项目教学法的应用[J].教育创新学刊,2012(8).
(作者单位 江苏省灌云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