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一些思考
2013-12-26梁景华
梁景华
摘 要:对我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进行了简单的探究,并提出了如何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教学低效;成因分析;高效教学;方法策略;反思归纳
近几年来,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对我国的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如何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就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那么什么是高效课堂呢?所谓的高效课堂就是以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本文就对如何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探究
关于教学课堂低效的原因,我们从老师和学生两方面着手
探究。
1.教师的观念太过陈旧,缺乏创新精神
课上老师过于遵循教材,台上老师讲的讲,台下学生“听的听”,学生还是没有掌握学习内容,对学习的知识只是一知半解。有的老师则是不根据教学要求,为了迎合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随意更改内容,一味地提高了课堂的气氛,课后学生却没什么收获。还有的老师,观念还是深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只是重视结果,却不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探究。这样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个性发展极为不利,造成了教学课堂的低效。
2.学生基础不好,或者缺乏兴趣
学生的各个情况都不尽相同,有些学生的底子差。有的学生依赖性强,惰性大,不爱思考,不爱动手,再加上上课也不认真听讲,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总是漫不经心。课后,更是很少去复习和总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缺乏了学数学的兴趣,缺乏良好的学习情感体验及个性品质,如果学生如此,又何谈教学课堂的高效呢?
二、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方法
1.让数学变得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与学生们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密不可分,为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具有抽象性,为了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这一方式让学生对数学的一些概念、定义、定理、法则等进一步的理解和消化。比如,在学习三角形相关性质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们先在下面画一个△ABC,并且使该三角形的∠B=30°,AB=6 cm,BC=9 cm,再让学生将其剪下,和书上出现的已知边长和角度相等的三角形进行对照,然后改变∠B的角度和AB、BC的长度,继续试验。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最终得出“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边和夹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一定理。
创设情境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借助多媒体“声、色、画、乐”于一体的特点进行演示、利用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进行导入,采用游戏进行或利用问题来进行引导等等。
3.教师应该变化教学方法,时时鼓励学生进行探究
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还要学会用语言的力量,鼓励学生尝试成功。尤其是对那些基础差的学生,不要“泼冷水”,进行大力的鼓励。老师的爱和关心,往往是学生学习时不可小觑的助力。要做到“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4.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学生从生活中挖掘数学,发现数学源于生活,借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转化为对数学的好奇和兴趣。在学习三角形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蕴含的不同的三角形。如:墙角、桌
边、楼角以及工地上一些三脚架等等,都可以找到三角形的影子,然后再引导学生对这些角的性质进一步探究。另外,在学习“图形的旋转”中的“中心对称图形”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对称图形,然后找出其对称中心。在观察生活和探索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5.认真备课,明确教学目标,有效设计
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核心就是认真备课,明确教学目标,有效设计。为了高效课堂,一定要在上课前进行认真备课,深入钻研教材,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真准备课上应该提出哪些问题,使用什么教学方法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当然,前提是一定要明确教学目标,避免课上盲目教学。教学设计,为了产生高效课堂的效果,则需要满足三个要求:
(1)设计教学活动时,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出发。
(2)学习习惯相当重要,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减少学生对老师的依赖。
6.督促学生进行“学习—思考—实践”三步走,反思归纳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后,要进行进一步的思考,然后将学到的知识在习题中进行实践,使教材中那些定理真正地内化为学生自身的学习经验。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时,学生不仅要掌握其基本定义,还要求学生进一步细心观察钝角、
锐角和直角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挖掘其相关的性质。
参考文献:
[1]冯国玉.构建出众数学高效课堂[J].教育精论,2010(3).
[2]李文淑.如何构建出众数学高效课堂[J].考试周刊,2011(80).
(作者单位 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莲洲镇横山中学)
编辑 代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