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农村实际上好《品德与社会》课
2013-12-26李沫寒
李沫寒
摘 要:在当今的农村教育形势下,对于《品德与社会》课还不够重视,加之农村教学条件较差,家长文化水平不高,不少学校很少能为这门课程设置专门的任课教师,本来就有繁忙工作任务的兼职教师对开展《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更是力不从心。因此,教师可以活用农村课程资源,启发创新思维;妙用现在资源,发挥主观作用;巧用电化教学资源,激发学习兴趣;以此来提高农村《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关键词:创新思维;主观作用;学习兴趣
《品德与社会》课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既注意与儿童日常生活的联系,同时也注重与社会发展变化的联系,课程内容十分丰富。而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却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往往只局限于书本,回避了现实生活,同时由于家长文化水平有限和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使《品德与社会》课成了教学活动中的“鸡肋”:学生生活圈子狭窄导致知识贫乏;家长及学校不够重视导致学生也将品社课看成是随意性较强的课,大部分学生不会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种种原因导致品社课成了看图说话课,成了枯燥乏味的课。我们该怎样才能使这门课程不流于形式,不再成为所谓的副科呢?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认真贯彻课程标准,体现新课程理念,转变教学观念,摒弃过去那种纯粹的思想教育,以及过多的说教,改变传统课堂教育呆板、枯燥、忽视儿童需要的弊端,同时结合农村实际开发多样化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活用农村课程资源启发创新思维
《品德与社会》课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儿童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工具。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的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因为我们生长在农村,所以,品德与社会教育必须面向农村,紧密结合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要利用《品德与社会》课加强儿童爱家乡、爱劳动的教育。不应局限于教材中的内容,将教材作为范例,灵活选用当地的课程资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课程要面向儿童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要加强和发挥儿童的创造力,要了解儿童、解放儿童、尊重儿童的人权。应给儿童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把儿童从学校放到大自然之中。”教育家的话充分说明了作为品德与社会的课程,课堂空间已经不能局限于教室。例如,在进行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教学时,学生可能意识不到自己家乡的美,这时,教师可以灵活机动地带领学生到农村广阔的天地中感受乡土气息,告诉学生家乡的一草一木、山
山水水都是美丽的,都值得我们去热爱。
同时,就广袤的农村而言,各地都有自己的一方水土和优势,有着地方特色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人文景观。它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去开渠引水——将一些农村教育资源引入教学中,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嫁接”,为学生构建开放、轻松、活跃的学习环境提供自主、合作、探究获取知识的渠道,为学生搭建将课本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的平台,从而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走向社会、了解社会,使学生在身临其境、潜移默化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如:教学“浓浓乡土情”一课时,我结合地区实际情况让学生唱一唱东北二人转、说一说东北话,然后结合蛟河每年举办的红叶旅游节的情况让学生找一找哪些是属于我们家乡特色的工艺品。教学时,教师也有意识地将家乡特色的艺术品进行整理,拍摄成照片,整理成文字,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比较中对教材资源进行透彻的感悟,而且在了解和掌握家乡的地域文化的基础上激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如:在教学“家乡的变化”时,关注社会经济,在地方发展中开发课程资源。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家乡,以调查报告、演讲赛、课本剧、美术展览等形式,获取对家乡全方位、立体的、多角度的认识,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在充满情趣的活动中,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下,提升学生关注家乡、热爱家乡的朴素感情。
二、妙用给定资源发挥主观作用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学习方式上倡导“自主、合作”,《品德与社会》课同样也要求运用这一方式指导课堂教学。教师就像是母亲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常常会担心学生这个做不好那个有点难,喜欢给学生“造阶梯”,把学生的大脑看成是一张白纸。有时精心设计一堂自以为可以赢得满堂喝彩的课,结果却因不切实际而使这堂课一败涂地。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一厢情愿,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品德与社会》课明确指出: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重视儿童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同时结合农村学生搜集资料困难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通过课前的精心准备给学生建立一个资料库,这个资料库可以是文本的,也可以是教师自己建立的一个模拟网页,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资料库中寻找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资源并进行总结概括,内化成自己的结论,在课上进行汇报。这样既让学生课上有话可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整理和概括的能力。
三、巧用电化教学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农村学生的生活圈子狭窄,家长的知识水平有限,对外界的了解少。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我们可充分发挥电化教学,尤其是现代远程资源的魅力。“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采用恰到好处的电化教学和远程资源,可使学生在心理上形成最佳状态,乐意学习。现代的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而电化教育具有直观、形象、吸引人的优越性,所以利用电教媒体,可以把文字教材中一些抽象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以形象、具体的画面呈现出来,同时电化教学以其独特的优势,创设适宜的环境气氛与相应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情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并使这种情感得到升华,产生正确行为的内驱力,为转化为道德行为奠定了情感基础。在“我们家乡的环境”的教学中,我播放了有关当地水污染现状的视频。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查走访,了解家乡水污染的现状及造成的危害,探究其原因,最后集体探究解决办法。其实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提到水污染问题,但始终认识不够深刻,因此,教师播放精编的视频剪辑,充分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感受到水污染的触目惊心后,学生自发的保护家乡的河流意识强烈起来。学生通过环保意识的教育,使学生从小认识到环保问题是关系地球和全人类生死存亡的严重问题。学会从身边做起,持久地采取适当措施保护生态环境,热爱环境,做一个环保的小卫士。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是存在一定的不足,但这些不足是可以弥补的,只要我们重视它、认识它、理解它,那么问题一定能够解决。更何况现在的品德与社会教材从内容和形式上都给予教师和学生很大的空间和弹性,即使教师兼职教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也有许多的优势,因为其他课程的教学也可以促进品德课程的教学,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所教学科的课程使几个教学工作互相受益,实现教学“双赢”,同时,只要我们做教学的有心人,演绎兼职教师课堂的精彩,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定能达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和要求,从而让《品德与社会》课真正走进农村学校。
(作者单位 吉林省吉林市教育学院)
编辑 杨兆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