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的意义
2013-12-26李星
李星
摘 要: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汇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最为深刻的历史经验和最有价值的理论成果,学习经典著作,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现代社会发展最有说服力和影响力的最好课程。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可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
关键词:马克思经典著作;唯物史观;意义
中图分类号:A1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1-0042-02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植根于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并随着革命实践的发展和人类认识的进步而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创立到现在已经有一个半世纪多的时间了。在这个漫长的历程中,它同各种资产阶级思潮和机会主义倾向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并以自己的方式不断解决社会实践中提出的各种问题,从而对世界的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上,相继出现的哲学思潮、流派不计其数。但能在人类思想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且对世界历史进程发生重大影响的却为数不多,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其中一颗最璀璨的明珠。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具有这种独特的魅力,是由其理论自身特点决定的。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无产阶级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进步的阶级,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革命斗争。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又是为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服务,因此,它真实地反映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要求,代表了无产阶级的利益,是指导无产阶级寻求翻身和解放的学说。而无产阶级又是人类解放的承担者。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归根到底又是与人类的根本利益相联系的。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严谨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总结人类实践经验和科学发展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它吸取了先人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又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对所处时代的重大课题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而合乎逻辑地科学概括和反映时代精神,因此,它客观地反映了当代人们的实践水平和科学发展水平,能够为人们的实践活动和科学发展提供指导思想。
再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深刻的实践性。以往的学说只是以各种方式说明世界,而不了解实践在人类认识和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类认识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真正的哲学的使命不但在于说明世界,更重要的是在于改造世界,而且只有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才能真正认识世界。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深深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来自实践、服务于实践、在实践中发展的活生生的学说。
最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高度的开放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具有的阶级性、科学性、实践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一个僵死的封闭型体系,而是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开放型体系,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这样一些特点,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学习它,把它作为认识和行动的指南。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弄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必须阅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作家的原著。
一、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的准备阶段,从博士论文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黑格尔的哲学关系,经历了一个从信奉它到逐渐与之脱离再到最后对它进行批判,“清算”自己过去的哲学信仰的过程。
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分析并批判了对伊壁鸠鲁哲学的种种歪曲和贬低,纠正了把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等同起来的传统偏见,阐明了他们在自然哲学方面的差别,特别是揭示了伊壁鸠鲁原子学说独特的积极意义。在马克思看来,重要的是伊壁鸠鲁用原子偏斜运动的论点纠正了德谟克利特的机械决定论,打破了命运的束缚,从而企图从自然角度来阐明个人的意志自由、个性和独立性。马克思指出,原子脱离直线做偏斜运动不是伊壁鸠鲁物理学中的一个特殊的、偶然的规定,而是被赋予了普遍的原子运动规律,它贯穿于伊壁鸠鲁的整个哲学。马克思深刻地分析了人与现实、哲学与世界的辩证关系,指出:“在自身中变得自由的理论精神成为实践力量,作为意志走出阿门塞斯冥国,面向那存在于理论精神之外的尘世的现实,这是一条心理学规律”[1]。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表明,他当时基本上是一个黑格尔主义者,但是,马克思通过对哲学与现实世界的相互作用的论证,又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黑格尔的思辨哲学和青年黑格尔派,预示着它与后者即将发生的“脱离”。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为了解决在《莱茵报》时期使他苦恼的疑问而写成的一部批判性著作。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运用费尔巴哈的主宾颠倒的方法和黑格尔的异化观点,对黑格尔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批判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批判分析。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和国家哲学的批判,马克思逐步清算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国家观和法学观对他的影响。马克思自己后来总结说:“我的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的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2]。
二、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从异化理论出发,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异化的种种表现的分析,呈现了一幅资本主义社会自我异化的生动图景,论证了共产主义条件下异化的克服和“真正人的本质”的实现和“复归”。《手稿》继续对黑格尔的思辨哲学进行了批判。在黑格尔哲学中,人和自然界都被认为是绝对观念的外化,这种外化的主体、主词逻辑地演绎出客体、宾词,而作为主体、主词的不是人和自然界,而是绝对精神,因此,真实的关系被完全颠倒。马克思指出:“这个过程必须有一个承担者、主体;但主体首先必须是一个结果;因此,这个结果,即知道自己是绝对自我意识的主体,就是神,绝对精神,就是知道自己并且实现自己的观念。现实的人和现实的自然界不过成为这个隐秘的、非现实的人和这个非现实的自然界的宾词、象征。因此,主词和宾词之间的关系被绝对地相互颠倒:这就是神秘的主体—客体,或笼罩在客体上的主体性,作为过程的绝对主体,作为是自己外化并且从这种外化返回到自身的、但同时又是外化回到自身的主体……”[3]176
《手稿》还从异化的扬弃的观点出发,对马克思理想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做了论证。马克思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3]120。
《手稿》是马克思“转而向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的致思取向的进一步发展。马克思将视野扩展到了经济学领域,正是从这里出发,马克思才不仅超越了黑格尔,而且超越了费尔巴哈。马克思正是走出哲学才改造了哲学,他正是借助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才既批判和改造了黑格尔哲学,又批判和改造了费尔巴哈哲学,创立了自己的新哲学。
《德意志意识形态》系统地发挥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思想,不仅批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的错误,以及“真正的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流行思潮,对青年黑格尔派进行了彻底的“清算”;而且还较为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哲学的基本原理。
《德意志意识形态》对现代启示意义也是巨大的:要从物质生产出发来观察、认识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哲学变革的实质和核心,也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本质所在。即实践思维,从实践活动、从主体方面去认识、思考客观对象,把实践纳入到对客观对象的本质理解之中。
要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来观察、认识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现实的人”,是处在物质生产实践过程中的、经验的个人,或者说,是作为物质生产实践主体的个人。这样现实的个人既是人类历史的现实前提,又是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的产物;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而这两者均统一于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
共产主义是一种现实的运动,建立共产主义具有经济的性质。共产主义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它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存在才有可能实现,而这归根结底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
人类历史是由地域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世界历史的形成不仅是地域性的生产力成为一种国际化的生产力,从而使其得到保存和进一步的发展,而且,也成为共产主义这一世界历史性存在创造前提,以及为个人的解放创造前提。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是第一次以完整的理论体系形式出现的马克思主义。这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往全部研究成果的总汇。同时,《共产党宣言》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部纲领性文件。全篇自始至终贯穿着唯物史观的基本精神,始终强调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活以及由此必然产生的社会结构决定该时代的政治和精神状况,并由此出发,结合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发展历程阐述了生产方式决定作用的原理、阶级斗争理论以及无产阶级的政党学说,体现了新世界观所具有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相统一的显著特点。《共产党宣言》还完整地概括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是对唯物史观形成过程的总结。因此《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新世界观的公开问世,并直接成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锐利的思想武器,成为工人阶级为争取解放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指南。《共产党宣言》也标志着唯物史观理论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进入一个在革命斗争和科学研究中运用、检验和丰富、发展的新阶段,《共产党宣言》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纪元。
21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构筑和谐世界的伟大实践中,要求我们从人类发展的命运,全球社会和谐发展的开阔胸怀去思考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提出的人类伟大的历史使命,面对市场经济发展和商品社会的现象,自觉地思考现实的人的生活和存在的意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我们提供了真正的精神家园和思想发展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