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文化自觉自信 推动全市文化建设跨越发展

2013-12-26才殿国

学理论·上 2013年11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建设文化

才殿国

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胡锦涛同志的报告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特别是报告第六部分,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论述,鲜明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发展战略,明确了指导思想、工作方针、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建设理论,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和对肩负历史使命的责任担当,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改革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军号角。作为一名联系文化工作的人大工作者,我觉得要准确领会报告中把文化强国列入党的纲领的重要内涵,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推动“文化强市”跨越发展。

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论断具有重要的历史贡献、战略价值和现实意义

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并就实现文化强国目标提出四项任务及一系列具体要求。这些论述站位高远,发人深思。

第一,全力推进文化建设,是传承文明历史、再展文明国度形象的智慧之举。中华文明是以文化立基的。自古以来,文明之邦就在全球享有盛誉,尤其是汉唐盛世,中国对外的形象展示就是泱泱文化大国。当时之所以“八方来贺”,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的软硬实力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决定软实力,软实力既是对硬实力的补充,更是对硬实力的支撑。因此,历史和传统要求我们重视文化建设,彰显文明古国优秀文化的溯及力,向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迈进。

第二,全力推进文化建设,是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格局做出的战略选择。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更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当我们穿越历史进程,感悟最深的一点就是我们不能丢失文化记忆,否则就将找不到回家的路。十八大报告明确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一起协调发展,在“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更突出地体现了我们从单纯追求经济现代化,发展到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在内的全面现代化。如果说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那么文化建设就是灵魂。没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全面推进,没有公民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没有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攀升,没有文化强国目标的实现,其他任何建设都无从谈起,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第三,全力推进文化建设,是惠及百姓文化民生的必由之路。报告中让人倍感温暖的是反复强调以人为本、民生优先。这个执政理念的形成不仅从根本上体现了党的宗旨,还使人民幸福的概念界定更为宽泛。像居民收入等民生硬指标,让人更直接、更现实地体会到幸福感,而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更加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关注民生的基本立场。我们说,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文化事业是惠及13亿人更大的文化民生。推动文化强国建设,才能使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不断增强,为人民提供更广阔的文化舞台,才能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才能得到最大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才能全面提高,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才能不断增强。

第四,全力推进文化建设,是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十八大首次在党代会提出了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定义,这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发展方式、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等廓清了思路。从现实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看,主要是文化产业集中度不高、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普遍缺乏、文化产业资源浪费、同质化竞争依然存在等,因此应努力解决文化产业自我创新和优化升级的问题,努力通过文化产业与旅游、科技、金融、建筑、房地产等产业的结合,实现文化业态的更新,通过文化这条纽带,实现文化与一产、二产相结合,催生特色产业集群,并且着力通过技术进步、改善管理和提高文化产业从业者素质等方面来提高文化产业附加值,进而更好更快地推动经济增长,显现文化软实力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格局中的应有地位和作用。

二、从哈尔滨市文化发展的特质,看大力推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市委前瞻性地将建设“文化名城”同建设“北国水城”、“工业大城”、“科技新城”、“商贸都城”共同确立为我市实施新战略、建设现代大都市的奋斗目标。十七届六中全会后,我市又把推动文化发展繁荣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确定了我市建设文化名城的目标任务,并在全市上下形成了大力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共识。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综合服务能力、加快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创新文化工作机制、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等方面都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一是文化惠民成果初见成效。不断完善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搭建文化活动平台,创新文化服务理念。谋划推进音乐厅、大剧院等标志性文化设施和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整合广播电视网络资源,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创建社区文化中心、村文化大院,全市一批国有和民营博物馆、纪念馆及群众艺术馆等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

二是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积极推动文化与经济相融合,达成了一批文化产业合作项目,广电产业实现突破式增长。新媒体产业报业集团加快转型升级,动漫产业(平房)发展基地入驻企业不断增多、企业规模及生产能力进入全国十强,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得到了迅速发展。

三是体制机制创新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推进了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市图书馆等公益性事业单位改革试点,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广电系统利用资源优势进行产业扩张,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市文化建设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是有目共睹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世界音乐之都”等美誉也足以能印证这座城市文化基础的厚重以及工作成绩的殷实。但由于历史原因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特别是按照十八大文化强国建设的要求还存在着一些必须正视的问题。一是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与建设文化名城的目标差距很大。作为副省级城市,我市缺乏代表性、标志性的文化设施,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也明显滞后,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经费也是严重不足。二是文化产业发展还没有真正形成规模和优势。从整体看,我市文化产业基础还比较薄弱。现有文化产业总体规模偏小,缺少优势行业、优势企业和优势品牌。动漫产业虽位居全国前列,但我市对动漫产业在资金和播出渠道上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三是文化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匮乏,缺乏领军人才,对于演艺业的市场化进程形成了阻碍。总之,透视这些问题的现状并分析其成因,会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肩负文化强市责任之重大,迫切地驱使我们找准排解困难的切入点,在十八大文化建设思想的引领下,加快推进文化名城建设的步伐。

三、忠诚履职尽责,在推动哈尔滨市文化建设跨越发展的实践中发挥应有作用

面对十八大提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新要求,面对我市文化强市建设的新任务,面对我市人民拥有美好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新期待,面对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作为联系文化工作的人大工作者,有责任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意识,主动思索全市文化建设的重大问题,探索新形势下文化建设的发展规律,掌握推动指导工作的主动权,进而摆正位置,认真履职,活化依法监督形式,扎实推动我市文化建设跨越式发展。

一是发挥地方立法优势,为我市文化建设发展提供法制保障。目前,文化法制建设相对滞后,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经常会遇到投资、规划、税收、招标等很多现实问题,面对一些具体问题常常无法可依。对此,应紧紧围绕我市在实施新战略、建设“文化名城”新任务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困难,积极督促政府有关部门,搞好相关工作的调研,对法规制度缺失的领域摸清底数,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先制定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然后再制定地方性相关法规,妥善解决文化建设工作推进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是强化规划引导,依法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坚持公共文化服务以人为本、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原则,推动政府部门抓紧制定既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又符合我市实际的“全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把其纳入法制化轨道。要特别突出国家规定的文化场馆建设用地指标和建设标准,坚持“居民住宅区配套建设文化设施”等硬性要求,严格依法推进文化惠民工程。

三是加大扶持力度,推进我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推动我市进一步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在发展壮大书刊发行、印刷出版、演艺娱乐、广告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的同时,深入研究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云计算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问题,制定既体现产业发展特点,又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支持政策,扶持重点企业和文化园区(基地)做大做强,为我市文化产业建设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四是推进文化重点项目建设,提升城市文化服务功能。加快推动我市正在实施也是全市瞩目的哈尔滨音乐厅、哈尔滨大剧院、哈尔滨博物馆、哈尔滨美术馆等文化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推动政府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各项资金投入,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在项目建设上,坚持高标准设计、高标准施工,使之成为哈尔滨市的新地标,成为哈尔滨市文化设施建设史上的新典范,进一步提升我市城市文化品位和服务功能。

五是不断丰富完善文化新内涵,让市民享有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我市文化精品品牌打造力度,充分依托世界“音乐之都”的资源优势和演艺市场的新机制,努力打造像“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之类的具有浓郁地域特色和融合传统文化的有广泛影响的大型演出,进一步提升我市文化产品的影响力,为文化名城建设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充分整合我市文化旅游资源,科学组织、统筹安排文化旅游系列活动,集中打造国际交融性、群众参与性、休闲娱乐性为一体的城市品牌,使其成为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

六是以人为本,进一步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依据我市文化人才队伍现状,推动我市加快制定文化领域“十二五”人才建设发展规划。研究制定有利于人才引进、培养、保留及发挥作用的相关规定,制定实施优秀文化人才培养和引进工程,加快断层人才的培养。针对专业人才的特点,创造条件改革现行文化专业人才考录机制,使所需人才能够顺利招进并发挥作用。

作者系哈尔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寒露
谁远谁近?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
四川命名首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