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改革试验
2013-12-26范顺辉
范顺辉
摘 要:新课标明确指出:“评价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挥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设计了《体育课评价表》,在体育教学中嘗试从身体素质、运动技能、情意表现、社会适应等方面对学生实施过程性评价。通过基准班与实验班的比较与分析,可以看出实验是成功的。通过评价方法的改革,促进了学生多方面的提高。
关键词:体育教学;学习评价;实施过程
一、问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评价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挥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课程学习评价是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体育成绩,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学习和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有效手段,是体育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我们一线体育教师继续进行尝试,从而尽快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案,使我们的体育教学改革更加完善。
二、实验实施过程
1.制订实验研究计划
(1)确定研究对象
①基准班——厦门六中04级(1)班男生30人。
②实验班——厦门六中04级(2)班男生30人。
(2)实验日期
2004年9月—2007年7月
(3)实验方法
对比实验法、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等方法搜集资料,通过比较分析检验实验效果。
(4)实验内容
①通过在日常体育教学中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培养学生自评、他评的能力。
②通过单元教学中对学习内容进行初测、中测、后测,评价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效果。
2.实验实施步骤
(1)统计分析以往学习评价效果,设计《体育课评价表》
在要进行评价改革试验之前,我先对以前采取成绩考核的评价结果进行了统计,以04级(1)班,30人为例,优秀的学生人数为6人,约占20%;良好的学生人数15人,约占50%;及格的学生人数为9人,约占30%。通过数据的统计,我们不难看出用以往的评价方法良好、及格的学生占大多数学生,而且以往的评价标准是不论学生的身体条件以统一的数据为标准,存在“一刀切”的现象。在平日的教学测验过程中学生经常会这样抱怨,“他比我胖多了,当然投得远了!”“他比我高多了,肯定跳的远!”……
(2)教学过程中进行实践部分的评价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各单元的教学先进行运动技能的初测作为学生该项内容的原始成绩,在进行2~3课时的学习后进行中期测验,在单元教学的最后进行后测。如果是新授的内容可以在整个学期中进行前期、中期、后期的测试。然后依据学生的后测成绩与原始成绩进行对比,看其进步情况。依据课标中学生自我学习的形成性评价与学生个体评价标准并稍作修改,按照进步幅度
大(8~10分)、有进步(5~7分)、保持原有水平(3~4)、水平下降(1~2分)四个等级进行评价,按每项各10分,总分80分的标准算出成绩。
(3)数据统计,进行对比
在实施评价改革之后,进行学生成绩的统计,基准班依然采用原来的十项评价方法,共30人,其中优秀的学生为6人,约占20%;良好10人,约占33.%;及格12人,约占40%;待及格2人,约占7%。实验班共30人,其中优秀12人,约占40%;良好14人,约占46.6%;及格4人,约占13.3%。
通过统计我们不难看出,以学生的进步成绩评定学生并结合学生的综合评价作为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学生优秀和良好率明显提高。而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更多的听到学生说,“我比以前有进步了!”“你的××特别棒,我要和你比!”通过学习评价的变化,可以看到学生的学习欲望有了明显提高,练习的积极性显著增强了,同时学生也能够更加准确地认识自己在体育方面的特长和不足,运动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体育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心情也更加愉悦了。
三、建议
经过多年的实践,在体育教学评价方面本人有以下几点建议:
1.在运动技能、体能方面应避免“一刀切”现象
建议形成和《体质健康标准》一样的,更具体、更全面,面向全体学生的评价标准,这有便于教师在教学中作为评价依据。
2.学生的生长发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我认为应该给学生建立《体质健康手册》,让体育教师将学生在技能学习、体能状况等方面的成绩进行登记,卫生教师进行学生生长发育方面的纪录。这样,学生的体质、体能可以使学生家长更加全面地了解孩子的情况,通过更多的形式引导家长重视体育;同时,有利于体育教师更加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可以进行具体的指导,避免安全隐患。
3.在实施评价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比以往的评价方法用更多的时间,尤其是评语式评价
体育教师都是满工作量,同时还要进行上操、组织业余训练、比赛、进行教科研等等工作;而且,体育教师的工作又都是面向全体师生的,可以说日常的工作过于繁重,所以为了更好地进行课程改革,提高课程质量。应注意课上与课余时间的安排。
(作者单位 福建省厦门第六中学)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