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的创新与有效性教学
2013-12-26孙丽辉
孙丽辉
摘 要: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奥妙,实现数学课堂的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通过比较、分析、实践,对日常数学课堂教学做如下尝试和探索。这些方法的实施,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情境创设;发散探索;练习趣味
数学课堂没有语文课堂华丽优美的语句,抑扬顿挫的朗读,
有的只是看起来有些枯燥无味的数字组合、算理探究。但就在这数字的排列布阵中,其实蕴含着无穷的奥妙。教师巧妙的教学设计,往往能不知不觉地把学生带到数学的王国里探索,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进而燃起孩子们对数学强烈的探求欲望,逐渐形成数学独有的创新思维,进而形成有效教学。那么,怎样营造创新氛围,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形成有效教学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好奇心强,对未知的问题总跃跃欲试,
但是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直观接受力强。针对这一特点,课堂上必须创设情境,在感官中唤起学生的创新欲望。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探求知识的学习环境,搭建创造的空间,激起求知和创新的欲望。
如:教学二年级“测量”,一上课,我捧出一个漂亮的百宝箱,找几个学生同时把手伸进去,把摸到的物品拿出来,如果认识就告诉大家物品名称。然后,我出示下面的问题情境:这些物品有什么用?如果让你量教室的长度,选择哪样?怎么测量?请同学们讨论。学生讨论热烈,积极参与。
接着,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选择格尺;有的说选择卷尺;有的说选择软尺。学生思维活跃,我马上给予肯定——真聪明!你真善于思考。顺着学生的思维,我接着问:你想怎样测量?这时学生又纷纷举手发言。然后进行实地测量。最后,请每个合作小组汇报测量中遇到的问题,学生集思广益共同解决。这样,在这一堂动手实践的教学活动中,既揭示了知识的奥秘,探索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欲望,激发了创新思维。
二、拓展发散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散探索是对自身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更进一步大胆提出新问题,并能积极主动探索新知识,不断发现更多巧妙有效解决问题的新方法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本途径。在教学中我放手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尝试,想出合理独特的解決方法。
如:我在教学“商场要运一批水果,小卡车载重2吨,大卡车载重4吨,两辆车同时运3次,一共运了多少吨?”这道应用题时,学生在弄清题意之后,就纷纷列式计算:2×3=6(吨),4×3=12(吨),6+12=18(吨)。至此已经完成了这道应用题的解答,但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达到有效教学效果,我便面露难色问学生,只此一种解法吗?教室立刻安静下来,学生屏息凝视进入思考当中。稍倾,我轻声引导他们从题中关键信息入手,进行讨论,并激励他们看谁博学多才,能够想出另一种解法。学生积极讨论,过了一会儿,有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可以先求出大、小卡车一次运多少吨?然后再求出3次共运多少吨?”这位同学刚回答完,我还来不及表扬他,学生就异口同声的表扬他:你真聪明!我也不失时机的表扬全班学生:你们学会了欣赏他人,很了不起!
一节课下来,学生既自主参与到学习当中,又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愉悦心境中激发学习积极性,发散思维得到了拓展,不但培养了创新意识,亦实现了有效教学。
三、重视练习趣味,形成学生的创新思维
练习是数学课堂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动态的趣味练习,不
失为是激发创新思维的好方法。教师可以制作新颖,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生活的课件,帮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遇到的问题。动态的画面,易于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其感官,打开闭塞的思维,激发思维的活跃性,求得一题多解、一题多思路、一题多辐射的课堂高效学习。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每一个教学环节、抓住学生每一个灵光闪现的思维火花,不失时机地为学生搭建彰显数学创新思维的时间和空间的舞台,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奥妙无穷的数学探求中,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进而求得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 吉林省长春市绿园小学)
编辑 王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