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创新平台构建的研究与实践
2013-12-25张亮峰
张亮峰,陈 多
(湖南工程学院a.机械工程学院;b.计算机与通信学院,湖南 湘潭411101)
随着全球产业结构与中国产业发展战略的调整,高等工程类院校的实践教学需要发生一些新的变化,包括交往主体和交往方式的变化,实践主体的变化,以及产业和企业经济的深刻变化等。这便给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为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机遇。近年来湖南工程学院根据自身大多数专业与生产实践联系紧密的优势,积极研究和探索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建构有特色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一体化体系,为提升实践教学质量搭建有效的载体和坚实的实践教育平台。
一 工程教育离不开工程实践
近年来,我国的理工科高校不断加强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对大学生的工程实践教学日益重视。特别是自2006年以来,我国高校已有11个综合性工程训练中心进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行列,还有22个综合性工程训练中心进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行列。[1]从规模到内涵,从硬件到软件,实现了工程实践教学一个又一个的跨越,拓宽了学生的工程基础知识,增强了工程实践能力,提高了工程素质。这标志着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在工程实践领域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然而,工科类高校的工程训练并不能完全取代社会行业企业的工业训练。这是因为了解现代行业企业的产品、工艺、管理和文化等,必须深入到现场环境才能完成;行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工程技术人才,必须深入行业企业调研才能发现。
也就是说,工程类人才是一种综合型和应用型技术人才。对他们的培养,除了高校外,离不开社会提供的大环境,尤其离不开各行各业提供的、具有综合工程背景和工业背景的工业实践。因此,必须让学生有机会走向社会,走向行业企业,走向将来需要他们尽职的工作环境,这条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不可或缺的途径必须打通。
二 建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一体化体系
多年来,湖南工程学院一直重视实践教学环境建设,除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大投入,不断加强校内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外,还积极与当地政府和几十家大中型企业紧密联系,达成共识,建立了校内外较为完善的学生工业实践基地,并且建构了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一体化体系。其主要内涵是以大工程为背景,以先进性、综合性、开放性为特点,以培养工程素质、创新精神与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强调教学平台建设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实施计划性实践与自主创新性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能力。同时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作为导向,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多层次、多模块、柔性化的实践教学环节。[2]在新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中,湖南工程学院尝试进行了几个方面的改革。
1.将实验、课程设计、大型综合实践周、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等实践环节有机地贯穿起来,面向机械、电气、化工、纺织等制造业,强化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2.设置与理论教学体系相对应的工程实践教学环节,系统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机械、电气、纺织类各专业的综合性集中实践(实习)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专业认知教育、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纺织实习、CAD工程制图、零部件测绘、机电(服装)产品设计、生产实习、产品创新设计与制造综合实践、企业培养环节、综合能力课外培养环节等。
3.将知识理论与行业企业实践相结合并加以运用。把行业企业教学实践分为轮岗学习、定岗实习、项目设计、毕业设计等多个环节,让学生参与企业的研发、生产、管理等工作。企业教学实践采用轮岗、定岗和项目参与等的方式,强调学中做、做中学,教学上采用双导师制,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针对企业生产环节进行多岗轮训,或者参与企业项目,参加产品研发——工艺——生产——装配——检(试)验的全过程。通过企业实践,培养学生具有现场工程师的职业道德、工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强化学生在相关行业及企业生产一线生产现场分析、解决本专业方向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4.将社会实践、学科竞赛、课外科技活动、专业技能培训与认证等纳入综合能力课外实践模块,通过分层次、多种形式的课外训练,培养学生了解社会、查阅资料、自我学习、团队合作的能力以及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等,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锻炼,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三 搭建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新平台
在深入企业进行广泛调研、对国内外同类高校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湖南工程学院的办学实践,对构成实践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设计,构建出与理论教学密切相关、相互渗透、相对独立,结构和功能最优,具有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实践教学平台。
(一)搭建适应企业环境的工业实践能力培养平台
对工程训练中心传统的实践教学平台进行改造和完善,使之符合现代行业企业环境的要求。以生产岗位、项目的实习和研究为结合点,把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锻炼较好地统一起来,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同直接获取实际能力为主的生产一线等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对工程训练中心的实践教学平台进行创新改建,增设模拟企业现场常见问题的环节,让教师在更接近真实的工程环境中指导学生,让学生在更接近真实的工程环境中得到锻炼,实现学生的应用能力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3]
(二)创建“三层次分段递进式”实践能力培养平台
根据工程应用型人才素质和能力要求,人才培养以知识与能力结构为标准,分为学术型(科学型、理论型)、工程型(设计型、规划型、决策型)、技术型(工艺型、执行型、中间型)和技能型(技艺型、操作型)四类。除学术型外,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应用。按照教育和认知规律,将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划分为基本技能层、专业能力层、综合应用创新能力层三个层次,创建三层次分段递进式实践能力培养平台(见图1)。针对三个不同的培养层次,安排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和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循序渐进,组织教学。
图1 三层次分段递进式实践教学平台
同时,在实现方式上,采用分段递进式的人才培养方式,旨在按照教育规律在工程实践教学环节中循序渐进地分阶段分层次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与在企业的实习工作经历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分段递进式培养方式,即按校内的认识实习——校内的综合实训——校外企业的生产认识实习——校外企业的顶岗实训和项目实训等的逻辑顺序,创造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和条件。
在实现三层次分段递进式实践教学环节的进程中,还应充分注意处理好课堂与课外的关系,将课外实践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进一步充实课程内涵,扩展课程外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按照课堂、校园、社会三位一体培养模式,[4]将课内与课外培养相结合,学校与行业企业培养相结合,工程教育与人文精神培养相结合,大大提升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三)科技创新孵化成果的实践能力培养平台
就实践教学而言,学校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使学生从行业企业获得许多科技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的机会,能够从实践中获得创新的源泉和灵感,工程应用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就产学研结合而言,高新技术的发展及其产业化,更是给企业和高校提供了创新的舞台,扩大了学校科研开发领域,为学校结合自身人才、学科、技术优势选好高层次、高起点的研究课题进行攻关创造了条件。大学生通过参与科技创新,既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又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成效。[5]近年来,湖南工程学院大学生参加全国和省级以上大学生挑战杯、电子科技、机械创新设计、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等各类大赛中获得各类奖项达150余项,撰写并公开发表了许多有水平的学术论文和调研报告,并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应用新型专利。
[1] 傅水根.关于我国企业接收工程类大学生进行工业训练的建议[R].教育部提案报告,2010:11.
[2] 张亮峰,刘迎春,刘树忠.基于产学研结合教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湖南工程学院为例[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97-99.
[3] 李 国.产学研合作办学对高等学校的意义[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31-136.
[4] 曾永卫,张亮峰.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0(23):39-40.
[5] 张亮峰,曾永卫.基于工程实践教学的产学研结合教育优化模式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09(23):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