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补谓语句的形式语义分析
2013-12-25贾改琴
贾改琴
(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杭州 310018)
一、引言
述补谓语句是汉语句子系统中很重要、很常用的一种基本句型。它是由述补结构充当谓语的一种主谓句,基本语形为NP+(Adv状)+V(得)+AP(NP/ADV/S),如:他跑得〈很快〉;张三打〈死〉了李四,……
鉴于补语在语义上的复杂性,述补谓语句一直是语言学界探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但现有研究大多停留在补语语形语义的描述性分析上,鲜有结合形式语义学的探讨。本文拟以补语和谓语的语义关系为线索,结合其语义指向,从述补谓语句的形式语义和句法生成等方面作较系统深入的分析。
本文的研究将运用转换生成语法(主要是生成语法)、现代谓词逻辑、范畴类型逻辑、广义量词理论、集合论和λ-转换等工具对述补谓语句的各个小类进行句法生成、语义生成和逻辑语义等方面的形式刻画。
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对汉语的句法生成基本适用。但鉴于汉语固有的特点,我们需要修正些许句法生成规则。另外本文是要在研究句法生成过程的同时了解其逻辑语义的生成过程,所以需给出相应的逻辑词汇翻译规则。当这些汉语词汇译成逻辑词项时,我们采用它的汉语拼音全拼加右上角一撇的形式表示,并且,在形式语义理论中充当谓词的语词以大写字母开头,充当论元的则以小写字母开头。
这里只给出针对述补谓语句的部分语句系统的句法规则、翻译规则和句法转换规则。
句法规则S:
1.S→NP VP/AP
2.NP →PN(专名)/Pron
3.NP →N(通名)/N处所
4.NP →(w数/指示w单位)N
5.VP→V(得)Comp
6.AP →A(得)Comp
7.Comp → Adv,Adj,VP,S
8.VP → Vi
9.VP → V/VP NP
翻译规则T:
1.S’→ VP’/AP’(NP’)
2.S’→ V’(NP1’,NP2’)
3.NP’→I(代表逻辑体词)
4.NP’→P(代表逻辑谓词)
5.VP’→[V Comp]’
6.AP’→[A Comp]’
7.V,A → P
8.Comp → P
9.Comp→S(代表语句)
句法转换规则:
融合规则1:如果句中前后两个成分的内容完全一致,则后者可以与前者融合,不再出现。如“她激动得唱起了歌”中,“得”后面本来有个主语“她”,与句首的“她”进行了融合,不再出现。
融合规则2:如果句中后一个成分与前一个成分是领属关系,后一个成分的所属者可以与前一个成分融合。如“张红跳得脸红了”,深层结构为“张红跳、张红的脸红了”;而后面的“张红的”与主语融合了。
在句法和语义生成过程中,还要用到与此相关的MOD原则。这些原则是参照Irene Heim和Angelika Kratzer的做法和汉语自身的特点总结出来的。现给出述补谓语句的生成过程中要用到的如下几条 MOD 原则(图1)[1]。
图1 述谓语句生成的MOD原则
根据补语的语义特点,我们可以把述补谓语句分为八类。下面将结合补语的语义指向对述补谓语句作详细分析。
二、对八类述补谓语句的分析
(一)结果补语
这类述补句中的补语是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结果的,它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个短语或一个句子。其语义可以指向主语,谓语或宾语。下面我们通过一个例句来说明。
例1 张三吃饱了。
这是一个补语语义指向主语的句子。句中主语“张三”为专名,其它成分不必细说。针对此语句,我们给出如下词库:N→{张三,∅,…};V→{吃,…};A→{饱了,…}。
根据句法生成规则S,该语句的生成过程可描述如下:
a.S
b.NPVP 据1
c.PNVP 据2
d.PN(VP Comp)据5
e.PN((VP)A)据7
f.张三吃饱了 词项插入
句中的补语“饱”意思是满足了食量[1],其主语往往是动物。因此它的语义只能是指向主语“张三”的。谓语“吃”应该带有宾语,即吃的受事,但句中被省略了,我们用“∅”来表示。整句的语义应为“张三吃∅,导致张三饱了”。实际上,上述语句只是其表层结构,其深层句法结构应该与以上语义结构同。根据融合规则1,后一个“张三”融合到了主语“张三”中,生成了此表层结构。
据此,此语句的逻辑结构应为 P(a,∅)CAUSE B(a)。其中,a=张三,∅为空语类,代表省略的宾语,二元谓词“P”可解释为“吃”,谓词B解释为“饱”,“CAUSE”为联结词,表示两个命题间存在因果联系。整个公式的语义解释为:张三吃∅,导致张三饱了。
我们不妨用模型论来解释其语义。设模型M=〈D,V〉。其中,D={张三,李四,x,…},设 ψ =Chi’(x)CAUSE Bao’(x)。则有 V(ψ)=1,当且仅当,存在x∈D,使得x╞ψ。这儿,张三∈D,且“张三╞ψ”。
现在来看语义类型的生成过程。专名“张三”的语义类型为e,句法范畴为N。及物动词“吃”的语义类型为e→(e→t)。“吃”的宾语为空语类,其语义类型为(e→t)→t,句法范畴为 S/(NS)。“饱”虽然作补语,但它是逻辑谓词,因而其语义类型为e→t,句法范畴为NS。根据语义类型生成规则,“吃饱”的语义类型为e→t,句法范畴为NS。这样,整个语句的语义类型就由 e→(e→t)而生成了t,句法范畴为S。
据此分析,该语句的句法生成过程及逻辑语义的生成过程可用树形图描述,如图2所示。
图2 例1的句法语义生成图
这种语义指向主语的补语我们用一阶谓词来处理,其论元便是主语。该语句的语言—逻辑句型为:NPI+VPP+Compp。
这类述补句的补语也有语义指向宾语、谓语的情况,如“晓艳晾干了衣服”、“我们打完了球”等。
(二)程度补语
当补语表示程度时,述补谓语句中的谓语动词大多是表示心理的动词或形容词。补语的语义也主要是指向谓语的。下面以一个例句来说明。
例2 张三激动得很。
“很”是程度副词,说明“激动”的程度。针对此语句,我们可给出如下词库:N={张三,…};A={激动,…};Adv={很,…}。它的表层句法生成过程可描述如下:
a.S
b.NP AP 据1
c.PN AP 据2
d.PN(A 得Comp)据6
e.PN(A 得 Adv)据7
f.张红激动得很 词项插入
副词“很”表示程度高[3]。因此,其语义只能指向有程度区别的谓词“激动”,并应用高阶谓词来处理。此语句的逻辑结构应该为Q(Pa)。“Q”解释为“很”,“P”为“激动”,而“a”则为专名“张三”。整个公式解释为:张三激动得很。据此,它的语义翻译过程则为:
a.S’
b.AP’(NP’)据1
c.AP’(PN’)据3
d.(A 得Comp)’(PN’)据7
e.Hen’(Jidong’(zhangsan’)) 词项插入
“张三”为专名,其语义类型为e,句法范畴为N。谓词“激动”的语义类型为e→t,句法范畴为NS。补语“很”的语义类型为(e→t)→(e→t),句法范畴为(NS)(NS)。
这样,该语句的句法生成过程和逻辑语义的生成过程可用树形图描述如图3所示。
该语句的语言—逻辑句型为NPI+VP+得+CompAdv。
(三)情态补语
这类述补谓语句的补语主要补充说明动作行为或事物的状态。例如:
例3 张明气得脸发青。
补语“脸发青”用来说明主语“张明”的情态,其语义指向主语。针对此语句,我们给出如下词库:N={张明,脸,…};A={气,青,…};V={发,…}等。整个语句的句法生成过程可描述如下:
a.S
b.NPAP 据1
c.PNAP 据2
d.PN(A 得Comp)据6
e.PN(A 得 S)据7
f.PN(A 得(NP VP))据1
g.PN(A 得(N Vi))据3,8
h.张明气得脸发青。 词项插入
整个语句的语义应该为“张明生气,且导致张明的脸发青”。句子在生成过程中使用了融合规则2,补语中表所属关系的“张明的”与主语“张明”融合。其逻辑结构应该为:Pa CAUSE[∃x(Qx∧x∈a)∧Fx]。其中,a= 张明,“P”解释为“生气”,“Q”解释为“……是脸”,“F”解释为“发青”。整个公式解释为:张明生气,使得存在x,x是脸,且是张明的,而且x发青。
图3 例2的句法语义生成图
针对此分析,现给出如下逻辑词项词库:I={zhangming’,…};P={Qi’,Faqing’,Lian’…}。它的逻辑词项翻译过程可描述如下:
a.S’
b.AP’(NP’)据1
c.AP’(I)据3
d.(A得Comp)’(I)据6
e.(A得S)’(I)据9
f.(A 得(VP(NP))’(I)据1
g.(A 得(P(P)))(I)据4,7
h.Qi’(zhangming)CAUSE [∃x(Lian’(x)∧x∈(zhangming))∧Faqing’(x)]词项翻译
现在我们来分析其语义类型和句法范畴。主语“张明”的语义类型为e,句法范畴为N。谓语“气”的语义类型为e→t,句法范畴为NS。“脸”为类名词,语义类型为(e→t)→t,句法范畴为(NS)S。据此分析,此语句的句法和语义生成过程可用树形图描述如图4所示。
图4 例3的句法语义生成图
该语句的语言—逻辑句型为NPI+APP+得+Comps。
(四)趋向补语
这是述补谓语句中的一个大类,即补语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趋向,又称为动趋式。其句法结构有两种:主语+不及物动词 +趋向 +处所,如“王芳跑出了教室”;(处所)+不及物动词+趋向+名词性短语,如“树林里跳出了一只老虎”。下面具体分析第二个例句。
例4 树林里跳出来一只老虎。
这种句子属于存现句。“一般的论著都把存现句分析为主谓句,即句首处所词语或时间词语做句子的主语,相应的后段就成了宾语,这样存现句就分析为‘主语 +谓语(述语 +宾语)’”[4]。所以,“树林里”为该语句的主语,“跳出来一只老虎”就是它的谓语部分,其中,“一只老虎”为宾语,而“跳”为谓语中心语,“出来”为趋向动词做补语。据此,我们给出如下词库:N={树林里,老虎,…};V={跳,出,…},w数量={一只,…}等。
据上述分析,该语句的句法生成过程如下:
a.S
b.NPVP 据1
c.N处所VP 据3
d.N处所(VPNP)据9
e.N处所(VP((w数w单位)N))据4
f.N处所(V Comp((w数w单位)N)) 据5
g.N处所(V V((w数w单位)N))据7
h.树林里跳出来一只老虎 词项插入
存现句中,趋向补语体现了“出现”或“消失”的意义。而作为主语的处所则表示事物出现的终点位置或消失的起点位置。例4表示“一只老虎”出现的终点位置,可以添加介词“从”,变为“一只老虎从树林里跳出来”。而谓语动词表示事物出现或消失的方式方法,所以补语的语义是指向宾语的。
我们把补语“出来”看做一个特殊的模态词“CL”。整个语句的逻辑意义为∃x∃y(Fx∧Gy)∧[Py CAUSE CL(y,x)]。其中,“F”解释为“…是树林”;“G”解释为“…是老虎”;“P”解释为“跳”。整个公式则可解释为:存在x,存在y,x是树林,y是老虎,老虎跳,且导致老虎出了树林外。
我们用可能世界语义学来解释模态词“CL”的语义。设模型 M=〈W,R,D,V〉,其中,W 中包括两个可能世界,W1由一些地点来组成,即W1={p1,p2,…pn,…},而 W2={p|p 是树林里的某一点};R则表示W1与W2的关系,即RpnW2:pn∈W2或pn∉W2;D就是W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在此基础上,设“一只老虎跳出来树林”为Ф,则有V(Ф)=1,iff,存在 pn∉W2,满足 pn╞ Ф;否则为假。
针对此语句,我们给出如下逻辑词项词库:P={Shulin’,Laohu’,Tiao’,(Zai…li)’,(Zai…wai)’,…}。整个语句的逻辑词项翻译过程为:
a.S’
b.VP’(NP1’,NP2’)据2
c.VP’(P,P)据3
d.(V Comp)’(P,P)据5
e.∃x∃y(Shulin’(x)∧Laohu’(y))∧[Tiao’(y)]CAUSE CL(y,x)]词项翻译
“树林里”是个类名词,其语义类型为(e→t)→t,句法范畴为S/(NS)。不及物动词“跳”的语义类型为e→t,句法范畴为NS。补语“出来”的语义类型为(e→t)→(e→(e→t)),句法范畴为NS(NS)/N。我们把“一只老虎”看作类名词,其语义类型为(e→t)→t,句法范畴为S/(NS)。此语句的语义及句法生成过程可描述如图5所示。
图5 例4的句法语义生成图
该语句的语言—逻辑句型为 NPP+VP+(Comp趋向)P+NPP。
趋向补语说明的是动作行为的趋向,而且往往谓语动词是发生这种趋向的方式方法,二者共同起作用,缺一不可。对其形式分析时,我们可以通过事物与处所相对位置的变化来反映这种趋向。
(五)动态补语
动态补语用来说明动作行为的变化情况。如:张三哭起来了;小明安静下来了,等。
例5张三哭起来了。
此句句法生成过程较为简单,故省略。
述补结构“动词+起来”表示动作刚刚开始,并有继续下去的意思。所以,补语的语义指向谓语。“起来”可看作一个模态词“QL”,则此语句的逻辑语义记为:QL(Ku’(zhangsan’))。
可以用可能世界语义学理论来解释模态“QL”。设模型 M={W,R,D,V}。其中,W 为时点的集合,即 W={t1,t2,…,tn,…},R 为时间的先后关系,Rxy=x<y(x在y之前)。D为W中所有元素组成的个体域,V为赋值函数。设“张三哭”为 Ф,则 V(QL(Ф))=1,当且仅当,存在 t1,t2,…,tn∈W,且t1<t2<t3,使得t1╞﹁Ф∧t2╞Ф∧t3╞Ф∧…tn╞Ф。
此语句的语义类型、句法范畴及逻辑语义的生成过程用树形图描述如图6所示。
动态补语是补充说明谓语所指的动作行为之情况的。能充当这类补语的一般为动词,如“起来、下来、开、完”等等。刻画此类补语语义的最好方法就是模型论定义的解释。我们可把这类补语看作一个模态词,其真值条件大多与时间点有关。
图6 例5的句法语义生成图
(六)处所补语
处所补语补充说明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这类补语大多由介词短语来充当,常见的有6种:“在”字词组;“到”字词组;“往”字词组;“自”字词组;“向”字词组;“过”字词组[5]。如:张三住在香港;外孙女儿来到姥姥家;谈判代表飞往阿尔及利亚;他的心飞向老家了;他来自美国;我到过上海。
这种句型中,补语由“介词+名词(表处所)”组成。在语义上,主语与处所名词间有一种谓词所描述的动作行为的关系,而介词则表示动作行为的发生与处所地点间的空间方位关系。往往谓语动词表示主语与处所间发生关系的方式方法,而介词表示空间方位。对其进行逻辑分析时,可根据动词和介词的语义,来确定主语和处所间的关系,将之更多地处理为二元谓词。篇幅有限,不具体分析。
(七)可能补语
可能补语说明动作行为的一种可能性。如:小明跑得快,可以理解为:小明跑,且可能跑得快,是对小明一种能力的判断。
例6 小明跑得快。
此语句的句法生成过程较简单,从略。
“快”是形容词,指速度高,走路、做事等费的时间短,与“慢”相对。因此,其语义是指向谓语动词“跑”的。作为可能补语,其语义是指“小明可能跑得快”。我们用模态词“可能”,即“M”来分析,其逻辑结构则为 M(Kuai’(Pao’(xiaoming’)))。
解释“M”的语义要用到可能世界语义学。设模型M={W,D,R,V}。其中,W为小明跑的各种情况存在的可能世界,可以有很多个w∈W。D则是W中的所有元素的集合,R为w间的可达关系。V为赋值函数。设Φ=“小明跑得快”,则V(MΦ)=1,当且仅当,存在 w∈W,使得:V(Φ,w)=1。否则为0。
本句中,“小明”为专名,其语义类型为e,句法范畴为N。“跑”为不及物动词,语义类型为e→t,句法范畴为NS。补语“快”的语义类型(e→t)→(e→t),句法范畴为(NS)(NS)。
由上述分析中我们得知,“可能补语”表示被陈述者的一种能力。对其进行逻辑分析时,一般采用模态词“M”来描述,并用可能世界语义学来解释其具体语义。
(八)数量补语
数量补语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数量。但数量可以包括两种,一种是表时间长度的,如:张小花病了两天;另一种是表次数和方式的,如:王健打了我两巴掌,张三捣了李四两枪托子,等等。
例7 张小花病了两天。
补语“两天”补充说明动作行为或状态所持续的时间,本句中指张小花处于生病这种状态持续了两天。因此,其语义是指向“张小花生病”这件事实的。“两天”可以用模态词“LT”来表示,其逻辑结构可记作“LT(Bing’(zhangxiaohua’))。
模态词“LT”的解释要用到可能世界语义学。设模型M={W,D,R,V},其中,W为时段的集合,W={t1,t2,…,tn,…};D 为所有 W 中元素的集合;R为时间的前后关系,Rxy:x≤y48小时(48小时表示x早于y 48小时);V为赋值函数。设“张小花生病”为 Φ,则 V(Φ)=1,当且仅当,存在 x,y∈W,且Rxy,使得:x╞Φ,且y╞﹁Φ。
例8 王健打了张明两巴掌。
补语“两巴掌”是个数量词。“两”表示次数,“巴掌”为名词借用作量词,表示方式方法。它们一起指向谓语动词“打”,补充说明“打”了两次,且是用巴掌打的。因此,这个句子的语义应分析为:王健用巴掌打了张明,且打了两次。其逻辑结构为:∃x(Bazhang’(x)∧You’(wangjian’,x))∧(Yong…Da)’(wangjian’,x,zhangming’)∧Liangci’(Da’)。
数量补语中,数词表示的是动作行为的数量,我们用高阶谓词来处理;而“量词”是用来说明动作行为的方式的,而在现代汉语中,很多名词可借用做量词,表示工具或方式方法,在语义分析时,常分析为三元谓词。
三、结束语
文章分别对8种述补结构构成的述补谓语句进行了详尽分析。我们发现,补语的语义类型,句法范畴和逻辑结构与其语义指向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是主语或宾语指向,其往往可以做逻辑谓词,这时其语义类型为e→t,句法范畴为NS,而在逻辑结构中则为谓词P。如果其语义指向谓语动词,则有两种情况:或者作为高阶谓词来处理,直接修饰谓语动词,如程度补语等;或者作为一个特殊的模态词,其语义解释要涉及到可能世界语义学和模型论方法。不过其语义类型均为(e→t)→(e→t),句法范畴为(NS)(NS)。当然,也有表示工具或方式方法和次数的,如数量补语。这时要分两部分处理,量词做状语来处理,与谓语一起构成三元谓词;而数词则作为高阶谓词来说明动作行为的次数。
[1]贾改琴.形容词性谓语句的逻辑语义分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5):10-16.
[2]中国社会科学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K].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陈昌来.现代汉语句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繆锦安.汉语的语义结构和补语形式[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