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Web2.0社交网络环境的新型基础教学方式初探

2013-12-24任大军

关键词:社交师生信息

郑 舒 任大军

(1.成都大学学报编辑部四川 成都 610106;2.成都列五中学四川 成都 610000)

目前,现代网络已经进入Web2.0时代,随着社交网络的异峰突起,以及智能手机、ipad平板电脑等网络终端的出现,如今的时代已进入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发布信息,参与对各种问题和事件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多元化、圈子化、开放性、交互性的特点。这种网络技术的创新,已经深刻地影响到了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中小学的课堂教学。近来,在新浪微博上走红的作业君的微博“作业答案来了”现象,提示我们教育工作者,该是利用现代社交网络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的时候了。但是,如何利用现代社交网络交互性强的特点,延伸课堂教学,改革教与学的传统关系,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参与课堂交流和讨论,还需要教育工作者做深入的思考、探讨、实践。

结合一些中学授课的案例,对引入现代社交网络进入中学课堂,促进中学教学改革面临的一些问题作些初步的探讨。

一 圈子化小组化的交互性的研讨学习

案例一:成都列五中学圈子化的学生网络学习小组

在成都列五中学的一堂网络小组协作学习课上,笔者观察到,教师根据小组协作学习的分组原则,让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再经教师适当调配,组成了8个网络学习小组,每组7-8人。根据个人的特点和能力,进行了组内分工。组长协调组织组员的讨论,把握讨论的进程;另有信息收集员,讨论资料整理员。强调组员间的分工协作,这是小组协作学习的基础。各组还可以在社交网络上邀请或聘请相关的专家或有兴趣的且有一定见解的网友、家长参加讨论。

目前,随着Web2.0交互性社交网络的普及和使用终端的多样化和智能化,不仅我们的生活方式在悄无声息地改变,而且我们的学习方式也在改变。小组协作学习,虽然不是个新概念,但社交网络的出现,却为它注入了新的元素。社交网络的圈子化和课堂学习小组的划分,二者是如此契合。成都市列五中学“十二五”期间承担了四川省电教馆立项课题《基于网络环境的学科小组协作学习研究》,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社交网络技术,在班级里形成不同的学习圈子(或小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人际交往圈子中,大家分工协作,共同探讨,克服困难,完成学习任务,有利于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成都市列五中学这种圈子化的网络小组协作学习,让每个小组成员,利用互联网的技术建立SNS社区,结合移动应用技术,告别填鸭式的学习时代,真正实现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和能力和分工,在圈子里参与和选择学习知识,可以随时随地学习、按需学习,分享知识,获取资源。他一方面是知识的学习者,另一方面也是知识的提供者。知识的分享与交换一方面让身处其中的人员提升了自己的知识量,另一方面也为整个群组积攒保留了一笔巨大的知识财富,大家日积月累,协作共进。

二 开放性的课堂教学

案例二:开放的网络教室

作为一次利用现代社交网络技术进行教学的尝试,成都市列五中学教师分别在国内有名的社交网络新浪微博和腾讯QQ中开拓教学阵地,开设了微博网络教室及QQ网络教学群,从而延伸了课堂,为师生交互讨论拓展了空间。

附图一 成都列五中学教师在新浪微博上开设的网络教室

附图二 在腾讯QQ上建立的网络教室群

社交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更注重课堂的开放性,通过网络这个信息源,以此为纽带,课堂呈辐射型的全方位的开放,与大千世界、社会人生紧密相连。课堂上教学模式的开放,不再只是教师讲,或师生一问一答,而是师生、生师、生生、师师全面互动,甚至可以邀请其他老师、专家学者来课堂或用网络即时通讯工具参与课堂讨论。成都市列五中学的教师尝试把课堂时空与课堂外的世界通过网络连接起来,让教学空间更开放。现代课堂教学的开放,是人际关系的开放。师生相互平等,共同发现,共同探讨,共同发展。笔者在听成都市列五中学的课题研讨课上,可以看出,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与传统教学相比发生了很大改变。教师在传统教学中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因为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与灌输;教师的角色主要是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学生学习促进者,其表现主要是从前台走到了后台;教师在教学当中不能由计算机或计算机网络代替,相反教师在这种模式下的重要性更大了,计算机只是一种信息加工和呈现的工具,教师需要的是不断地更新知识和扩大知识面;教学组织者需要跨学科的知识结构;教学组织是单个教师所不能完成的,需要教师的群体协作,甚至需要邀请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参与教学、给予指导。在一堂网络教室的课堂上,笔者就发现,参与课堂内容讨论的,不仅有师生的发言,也有一些网友和专家的参与,这样的课堂更开拓了学生学习的视野。

三 优化信息的网络教学

案例三:优化网络信息资源

在一堂中学语文课上,笔者看到,课前预习中,全班六十多名学生,收集到关于“鲁迅”的信息十分的全面,涉及鲁迅研究的方方面面,如生平事迹、各个时期的作品、相关的研究文章,林林总总。对于这些信息资源,执教老师为学生们制定了一个优化的标准:对学习理解《灯下漫笔》一文有帮助的信息为有效信息,否则,为无效信息。这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鲁迅对于国民性的思想,一是文化界对鲁迅观点的评论。然后,教师指导各小组成员分工协作,把这些信息进行梳理整理,提出有价值的内容,分别传送到社交网上建立的网络教室群共享资源里或者用长微博的形式在微博教室中发出来,以利其他学生查找阅读学习和研究,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灯下读〈灯下漫笔〉》(钱文)、《〈灯下漫笔〉赏析》(徐啸虎)等。

附图三 上传到网络教室QQ群资源里的参考文件

附图四 微博教室里发布的长微博形式文件

笔者也试图在网上,用百度或者微博搜索引擎,键入“鲁迅”这个词进行搜索,搜索的结果是有数千万条信息,如此众多的相关信息源,我们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阅读,怎么办?摆在中学老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提取加工信息、整理优化信息的方法,培养有效利用现代网络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看到,基于这种想法,一位中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设计了几个利用社交网络的环节:网上查阅信息、优化整理信息,在网上QQ群共享空间和微博空间发布信息、通过微博或即时通讯(如QQ群)参与现场讨论等。我们知道,信息的提取是基础,对信息的优化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关系到能否把那些有效信息准确地提炼出来,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笔者认为,在信息量铺天盖地通过网络向我们涌来的今天,我们的基础教育培养学生处理信息、优化信息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任务。

四 探究性的问题教学

案例四:小组协作进行探究性讨论

在一堂中学语文课上,笔者观察到,100%的同学都能够通过网上、课堂等各种方式和渠道对教材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课堂上的发言和发问,也非常充分。笔者也浏览了他们的网络教室里的讨论情况,发言内容更是涉及面广,问题讨论也很深入,反映了学生们网络协作学习探究的积极性非常的高。

通过课前、课堂和课后与任课教师的交谈,笔者了解到,教师根据网络学习的特点,首先布置同学们各自在课前,通过家用电脑等终端登陆相关社交网络,阅读各小组提供的相关信息资料,再次就前面收集信息、优化信息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进行梳理,并把自己的问题在微博教室浓缩在140个字符里发微贴,或者在QQ群聊(网络教室)里发出,以求得小组其他同学的讨论、解答。这样,各小组学生能自己解答的就自己解答了,而那些有争议的问题和不能解答的难题,才集中起来,带到课堂上来,进行一场现实实体教室与网络虚拟教室同步链接的开放型探究型的讨论课。

这节课是在校园内的实体网络教室进行的,学生人手一台电脑,连接到互联网上,课堂上,各小组的同学们进入微博网络教室里,或者QQ网络教室群,在群空间里或微博里,师生广泛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讲出自己的道理和依据。在课堂上做到组与组之间、师生与专家之间现场互动。讨论过程中,老师和同学都做好记录。有些问题是可以当堂讨论解答、师生达成共识的,而可能还有一些问题仍有分歧,师生们就当堂集中起来,整理后,把它们发布在微博教室里,留给同学们课后,继续在微博中与对该话题感兴趣的微博客们再次探究。

附图五 学生与老师(或专家)网上QQ群讨论

附图六 师生在微博上的话题圈参与讨论

这是一堂比较成功的网络教学实践课,它给予我们很多关于未来网络环境下的基础教学的设想。笔者也从这堂课上得到启示,在网络时代的基础教育,教师应始终“把课堂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去阅读文本从而质疑;然后去网上查找相关信息,让学生在网上BBS讨论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这样,才可以较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学习中的探究、讨论欲望,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在这样的新的教学环境下,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教者身份而为指导者,根据学生课堂反映出的问题,指导学生补充收集阅读一些资料,收集解题信息;也可提供一些解决途径(如网址、书籍版本、图书馆资料等),帮助学生去寻求解答;一些老师也不能回答的深奥问题,也可上网发布求教信息,或通过社交网络与相关专家取得联系,征询他们的解答。同时大家利用社交网络互动交流的方便、即时通讯的快捷(如腾讯QQ、MSN),互相讨论、求证、传递信息,当大家准备得比较充分的时候,教师再利用一堂课,把这些问题,拿到课堂上来分析,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互相讨论、探索,以求达成共识。对于那种不能达成共识的观点,就让其共存。

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前、课上、课后占了大部分的时间,学习过程的意义建构绝大部分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而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除了主要起到教学资源的组织(当然包括教学资源的设计、制作、整合、试验、测试等)作用外,还在教学当中起到辅导个别、督促个别、察看全体学习过程的作用。毕竟,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意义建构,个体特征不一样的学生对某一教学目标意义的建构就不一样,有的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况。

五 以学为中心的社会化学习

案例五:师生与社会上的话题参与者讨论

附图七 课堂讨论延伸到浙江绍兴鲁迅纪念馆

从一些案例中,我们了解到,基于社交网络环境提供给网络教学的条件有如下可能:学习空间的开放性与全球化,学习资源的网络信息化,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学习方法的交互性和探究性。

在一些中学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们的探索中,我们看到,他们对社交网络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他们紧紧抓住社交网络环境圈子化的特点,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再利用社交网络环境下现代课堂教学的交互性开放性特点,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打破课堂时空的限制,把课堂与课前课后、课堂与社会人生、师生与各地专家,通过社交网络一个超时空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学习小组、老师与专家团队,通过现场接触、QQ群网络视频、微博话题讨论等,真正互动起来。

社交网络环境信息传播的特点和交互性技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程和遇到的问题,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他可以借助微博和QQ群,向老师、同学、网友求教,这种互动、协作和交流的社会化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真正有趣并能持续。

社交网络环境有助于改变课堂格局,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断论,这种以学为中心的社会化学习,更符合人本主义及素质教育理念对教育的要求。

六 结语

总之,从笔者近来深入一些中学听课评课,观察中学基础教育正发生的变革情况看,深刻感受到了社交网络正在实实在在影响着我们的教学模式,正在是对现行的应试教育下的课堂教学进行的一种革命。由于网络的链接,打破了教室的时空限制,课堂正在呈现一种开放和互动的形态。在这样交互性强的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才得以真正实现;当然,笔者也观察到,师生由于习惯了以前的教学模式,师生关系总是定位在教与学上。因此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师生平等对话、共同学习、互相进步还值得进一步探讨。在这种新的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的角色转换还需要一个过程,师生们都还迫切需要观念的转变和心理的调整。

猜你喜欢

社交师生信息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社交距离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订阅信息
麻辣师生
展会信息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