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珍贵文化遗产自贡天车的价值探究

2013-03-31万吉琼赵绍成

关键词:井盐天车文化遗产

万吉琼 赵绍成

(四川理工学院政治学院,四川 自贡 643000)

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文明古国,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而享有“千年盐都”美誉之称的自贡市拥有国家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1处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3处[1],且井盐文化在数十年间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探讨和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对于具有世界级高度的井盐文化遗产——自贡天车,却一直鲜有直接的研究成果。

从中国知网和国家电子图书馆检索的文章或者图书中涉及天车主题的结果累加起来,也不过几千字而已。其中,杨自荣、罗曼、邱力伟、刘剑和张弘等分别以数十到三四百字的篇幅对其构造、种类进行了概括性的描述,或者倡导要对其加以保护及进行开发利用。另外,曾凡英、宋良曦、程龙刚、刘德林和国外学者李约瑟(Dr.Joseph Needham)、曾晓萍(Medeleine Zelin)和弗吉尔·哈特等在他们的书作中也有过简要的提及。总体说来,天车作为中国盐业史和科技史上的珍贵遗产,乃至世界级高度的历史文化符号与标志,与其受到的关注和重视程度是极不匹配的,所以对其价值进行全面的探讨,显得十分必要且具有重要意义。

一 天车的历史价值

天车是井盐盐井的地面设施。早期的天车雏形是两层的木质楼架,而近现代的天车外表近似“A”形。它主要由正身、支竿、倒挂、十字杠、横穿架、剪刀架、天箍头、天夹板、天辊子、风篾等30多个构件组成,是把若干根杉木加工、排列、接逗,并用蔑索或钢绳捆扎,再加木楔子楔紧而形成外圆中空、上小下大的木质井架。其主要功能是凿井时使用它起下钻具、工具和搧泥等,井成后进行汲卤采卤作业和生产过程中处理井下事故等[2],所以它基本与盐井如影相随而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

据载,自贡井盐发端于东汉章帝时期(公元76-88年),魏晋南北朝时渐具规模,唐宋时期闻名于世。明清时期则进一步发展,到清咸丰、同治年间趋于鼎盛,而成为全国井盐中心,“富甲全川”,闻名遐迩[3]。故在东汉时期,就出现了天车的雏形,即两层的采卤楼架,且架顶有木质定滑轮,比西方类似的汲卤设备要早1600多年。到北宋庆历、皇祐年间,在川北出现了“卓筒井”,井架由过去通常的四脚两层变成了单木或单竹的独脚,而到了明代,独脚的单木井架上、下垂直各安置了一个木制定滑轮,并出现对“天车”之名的最早记载 (1627年)[4]。及至清初,井架一般高达两三丈,至咸丰同治年间则达到十余丈,且因井深和井径的加大,楼架上、下被分别安置了定滑轮,即后来的“天滚子”和“地滚子”。到新中国成立后,天车种类增多,高度增加,技术不断改进,生产力大大提高而推动了井盐生产的发展。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真空制盐技术的兴起,它才完成历史使命而基本退出舞台。

天车在自贡近两千年的盐业生产过程中,既是自贡因盐设镇、因盐设县、因盐设市,并因盐而兴、因盐而盛的见证者,也是缔造千年盐都辉煌历史的卓著贡献者。它作为中国古代直至20世纪上半叶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为自贡盐业的兴盛和辉煌做出了巨大贡献。自贡盐井的数量曾多达一万余口,堪称世界之最,而与之几乎形影相随的天车为盐井的开凿及盐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没有天车就没有自贡的盐业发展历史和自贡这座城市辉煌崛起的历史,其历史功绩不可磨灭。

它也曾是自贡盐场上的一大独特景观。仅在大安区扇子坝1.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先后屹立着198座天车[5]。著名电影人孙明经在1938年拍摄的《布满井架天车的小城》被入选“20世纪华人摄影经典作品”,而美国人弗吉尔·哈特认为它更是“不可想象的中国景观”[6],甚至“超过了建造长城和运河的潜力”[7]。法国里尔大学教授霍克奎特也说:他比当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还要激动,所以人们说他在东方见到了更加古老的艾菲尔铁塔![8]据传在抗战时期,日军飞行员还误以为它是特殊的“防空武器”而却步逃遁。至今,人们视其为自贡的名片和标志。故无论从历史时间、历史贡献和历史影响力来看,天车都是自贡历史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其历史价值甚为珍贵。

二 天车的科技价值

事实上,天车的历史演变过程也是其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这不仅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也反映了历代辊工的科学认识水平和技艺发展水平。汉代采卤楼架的出现,结束了我国自李冰穿广都盐井以来瓢舀桶汲、牛皮囊提取或者用竹竿系桶的原始汲卤方式,标志着新生产力的诞生;宋代“卓筒井”的发明,再次带来技术性的改革而结束了“大口井”时代,且在结构和形制上使用了简单机械,可靠人力踩动花车来提升汲卤筒;到明代,则可以靠畜力(牛力)来推动绞车来带动汲卤筒提卤;清代又出现了双脚天车(又称牌坊架)和“A”字型(塔式)四脚天车的雏型[9]。解放后,天车的种类不断增多,有独脚、三脚、四脚、六脚、八脚,十二脚和十四脚等,高度也由过去的几十米升到百余米,天滚子也由过去的一个、两个发展为三个,一个绞盘车也发展成为三部卷扬机,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率。只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真空制盐技术的出现,盐业生产工艺和技术由手工型转向机械化、信息化和智能化[10],天车才逐步被更替、淘汰,直至被拆被毁,但其自身的生产力和效率却仍在提高。与此同时,制盐及化工产业也仍是自贡的支柱产业及地方财政税收的主要来源。[11]

天车的结构和制作充分体现了建筑学和力学等科学原理。首先,其结构独特而复杂。它以正身(正脚)、支竿、倒挂、横梁(天箍头)、天夹板、天辊子(天滚子)、穿剪架和风篾等为主要部分,再加上地箍头、万年桩和轴承盖等,总构件达30多个。一般说来,一架天车的主柱①是由上百至上千根杉木圆木被加工、排列、接逗,并用蔑索或钢绳捆扎,再用数千乃至上万个木楔子楔紧而形成的外圆中空、上小下大、外径为40~100公分左右的塔式木柱,再通过两正脚之间的横穿和支竿、倒挂之间的顺穿相互连接(构成十字架),两正脚与支竿之间分别连接形成剪刀架,并且由下往上可做一到三四层左右的十字架和剪刀架,以及风篾层,甚至五六层,这要视天车的总高度来定。天车的最高高度曾达到113.4米②。另外,两正身顶端的横梁叫天箍头,其左右两端拉有六大堂风篾,其上面有一副天夹板,即安装天滚子的木板,而天滚子的两边竖立着分别捆扎在两根正身上面的搬竿子,其顶端有一根近似横梁的圆木榫入而使之呈一个方形,但整座天车呈下大上小的“A”字形状。同时,天车的制作流程技艺非凡。当新建一座天车的时候,要按照卤井的位置找向,首先确定四大柱的位置、天车的高度和天车主柱的大小等。然后开始建立四大柱:在距离井口约4米处竖立左右两柱(正身),竖好以后在其顶端榫入长1米左右、榫头截面0.5×0.5米的横梁(天箍头),再在井口前后竖立两柱(支竿和倒挂),两者的距离一般在10~15米之间,且中心点要错开井口,以免绳索上下与支竿发生摩擦,并分别将支竿和倒挂的顶端榫入已固定在两根正身的不同的横穿木上。其后,在天箍头两端拉六大堂风篾,再在天箍头上放置天夹板和安装天辊子,并要使之与井口形成垂直线,这需要辊工们高超的捆绑技艺并用风篾(拉绳)反复调试才能成功。最后,还需要用风篾来校正整座天车的稳定性能。其中,在竖立四大柱即推升天车高度的过程中,需要每隔几米到10米左右添加十字架层、剪刀架层和风篾层来加固天车的每根柱和整架天车,而每根柱在使用脚子料和娃娃料往上推升高度的过程中也需要一直加增木楔子和使用钢绳捆扎以增加稳固性。此外,制作天车的辊工们所使用的安全绳基本上是自制的,仅用九股竹篾编制而成,直到近代钢丝问世后才在每小股篾绳中加了一根钢丝。还值得一提的是,天车井下作业的技艺也令人惊叹。在钻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工具掉入深井或井孔方向歪斜或井壁垮塌等情况,但因井径小而无法将人送到井底打捞或修补,故当时的工匠们用想象力和智慧创造了看似简单却能解决井下一切事故的器具,比如唧筒、偏肩和五股须等等,使打捞、修补等技术成为了天车处理井下作业的“绝活”。其中用于打捞的唧筒,从技术的角度看就是今天“机械手”的鼻祖,而五股须更是被神化了的工具,据传其技艺只传子不传女。[12]

总的说来,天车的结构、制作和材质及应用等各个方面,综合地运用了建筑学、力学、几何学、数学和物理学的科学原理,蕴藏精妙的建造技艺、制作技艺和操作技艺,使其自重荷载、风荷载和地震荷载都能达到最佳效果,可承重20~30吨,且可连续使用30年之久,乃至屹立上百年不倒。尤其令人称奇的是,它虽经千年和数代的改进与更新,一直是在仅有斧头、绳子之类的简单工具,没有箱架、仪器校正及任何现代工具,而且在没有公式计算、没有图纸设计、没有资料参考的情况下,完全靠手工和世代相传的经验而制作的,所以不能不算“世界人类社会科学发展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创举”和“巧夺天工的奇迹”[13]。

三 天车的美学价值

从事景观美学研究的李平毅曾感慨,以盐为线索探究自贡古建筑的景观特色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及著述鲜不多见[14],而对于天车这一特色景观能从美学角度进行相关研究的成果几乎不见。

天车不仅内部结构独特,制作技艺巧妙,而且外部形象壮观、伟岸,气势磅礴,从里到外都充满美感,富有美学价值。其精密设计、精巧组合和精湛技艺,蕴藏着美的创造力和动力;其宏伟气势、刚强不屈和奋勇向上,迸发出美的生命力和活力;其古朴、庄严和厚重,承载着历史的美感;其高大、挺拔和雄伟,彰显出力量的美感;其形状、色泽、结构和神韵,流淌着艺术的美;其质地、品格和贡献,焕发出精神的美;还有它工作时的动感美,休息时的静默美,运动时的舒张美和安静时的凝练美……以及文学作品中关于它的美丽故事和美丽歌谣等,比如《挽子歌》:“天滚滚转,地滚滚圆,老娘推水儿赚钱。大的儿来看,小的儿来睃……”勾画出了形象生动的汲卤场景。简言之,天车的古老与博大、美丽与辉煌,一直向世人展示着中国古代文化、科学艺术和建筑美学的瑰丽。

同时,昔日天车的美丽与兴盛带来了自贡这座城市的美丽与兴盛,使本来深居内陆的小镇俨然形成了融山、水、城为一体的山林城市风貌[15],而今日天车的历史更为增添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四 天车的人文价值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灵魂,就难以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一座城市,没有凝聚力,便缺乏前进的强大动力。”[16]可见,一座城市的人文精神意味着这座城市发展的动力。

作为盐都自贡的标志和象征,天车承载着自贡盐业的悠久历史,见证了自贡盐业的兴盛与繁荣,也为缔造自贡的辉煌做出了卓著贡献,并为自贡丰厚的井盐文化底蕴作出了重要贡献,塑造着这座城市的人文精神。可以说,她集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美学价值、艺术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于一体,不同程度地演绎其人文价值的长度、宽度、高度和深度,开辟了我国井盐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成就了“富庶甲于蜀中”的“川省精华之地”[17],并与盐都人民一起创造了世界级的或者行业领域内的无数个“第一”[18],她深刻地影响着这座城市的人文精神、人文思想、人文教育和人文科学。所以无论是她的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及其形成的丰厚文化底蕴,都已经完全融入了盐都的血脉,成为了盐都人民的精神寄托,也是盐都人民的骄傲,及其创造力与活力的象征,成为了盐都人民重铸自贡辉煌、复兴盐都的理念感召。“已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而是一种文化战略资源,对城市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巨大的灵魂支柱作用、鲜明的旗帜导向作用与不竭的动力源泉作用”。[19]

五 天车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价值

美国专家罗泰曾在自贡考察后认为:“如果对吉成井遗址进行保护维修,将是世界级工业现场遗址博物馆”[20],而对于天车的保护价值与意义,我国盐史专家宋良曦曾说,(只有)保护好仅存的为数不多的天车,才能保全盐都的历史文化遗产[21]。然而因为各种原因,曾经的上万架天车目前只剩下18座,亟待加以保护和深入挖掘和开发其内在价值。

直观地反映了自贡地区社会发展的进程,是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证,所以对它的保护不仅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是对我国工业城市文化的保护。同时,它是记录一个时代经济社会、产业水平、工程技术等方面的载体,所以对它的保护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也有利于人类文明成果的交流。此外,它也是自贡这座城市的符号与象征,所以对它的保护就是对这座城市记忆的珍藏,也是对这座城市人文精神的尊崇和传扬。

同时,它也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对其保护与开发利用价值的探讨更应该注重科学的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感。有学者指出:“国内强调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资源来加以利用,而国外则强调将其作为珍贵遗产加以保存。”[22]也有学者指出:传承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概念,其根本目的在于让它的价值持久地延续下去[23],而且首要任务是要特别保护那些继承和发扬历史文化传统的传承人(不是个别人,而是这一伟大群体的每一个人)[24],故笔者认为可借鉴保护性开发、协调性开发和整体性开发的理念[25],注重其“生态性”特征和“生命原则”[26],并积极探索“人本原则”的“包容性”发展途径[27],以形成生态型的整体保护和综合开发良性运行模式。

六 结语

天车不仅是我国井盐史上的奇葩,也是我国科技史上的瑰宝。她如同一座历史的里程碑,不仅铭刻着盐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也记载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成就,不仅是自贡历史文化的符号与象征,也是世界特色历史文化中的杰出代表。她所具有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美学价值、人文价值及保护与开发利用价值等,应该得到学界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需要地方及国家有关部门积极整合图书馆、博物馆、文管部门和学术研究机构等资源,尽快建立关于天车的非遗信息资源系统[28],而能够从规范性走向科学性、外延性走向内涵式地对她加以保护与开发利用[29],以“复活”这座城市曾有的强大生命力、创造力与活力,积极推动我国对这一世界级高度珍贵文化遗产的历史传承和弘扬,促进我国地方特色文化的复兴与繁荣。

[1] 数据参见自贡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网站(2012-10-09),http://www.zgculture.gov.cn/wenbo/2012/1009/article_476.html,其中2013年国保单位新增5处,故共计10处-作者注。

[2] 宋良曦等著.中国盐业史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60.

[3] 林振翰.川盐纪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19.

[4] (清)李芝修.李氏族谱[M].卷九“果育君传”.

[5] 据自贡市盐务局1958年的井矿盐调查资料统计数据.

[6] 一城美丽壮观的灯火[N].四川日报,2006-01-13(7).

[7] (美)弗吉尔·哈特.自流井考察记(梁鹰译)[J].盐业史研究,1991(4):32.

[8] 四川经济网:话说中国古盐井,(2011-01-18).http://zg.scjjrb.com/htmls/20110118172113.html,(2013-05-28).

[9] 杨自荣,詹怀香.盐都的天车[J].井矿盐技术,1984,(5):34.

[10] 潘春跃,樊玉然.我国现代盐业企业发展战略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42.

[11] 曾绍伦.盐化产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机制研究——以自贡市为例[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37.

[12] 刘德林等著.中国古代井盐及油气钻采工程技术史[M].山西教育出版社,2012年,232.

[13] 杨自荣,詹怀香.盐都的天车[J].井矿盐技术,1984,(5):34.

[14] 李平毅.四川自贡盐业古建筑景观现状及景观设计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46.

[15] 唐健禾,陈琪.国际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之思考——以自贡市为例[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49.

[16] 陈熙琳.自贡:千年盐都到工业城的嬗变[J].中国西部,2009(11)下:84.

[17] 刘德林等著.中国古代井盐及油气钻采工程技术史[M].山西教育出版社,2012年,293.

[18] 政协四川省自贡市委员会文史委.自贡文史资料选辑(10).1992.

[19] 游建军,康珺:井盐文化:自贡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核心[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41.

[20] 自贡井盐:闪耀千年的智慧结晶[N].四川日报,2009-07-03(12).

[21] 宋良曦.漫说自贡天车[N].自贡晚报,2012-04-07(8).

[22] 雷蓉,胡北民: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综述[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5.

[23] 祁庆富.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及传承人[J].西北民族研究,2006(3):119.

[24] 刘魁立.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河南社会科学,2007(1):30.

[25] 唐金文:历史文化名人遗迹保护与开发对策——以清朝张鹏翮遗迹为例[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07-108.

[26] 贺学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5(2):104-105.

[27] 王超,郑向敏.包容性发展下我国旅游城市的发展战略[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24.

[28] 李波.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描述模型探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21.

[29] 赵丽丽,南剑飞.自贡盐文化遗产保护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盐业史研究,2010(1):48.

猜你喜欢

井盐天车文化遗产
无人天车防撞系统的研发
与文化遗产相遇
炼钢车间多天车动态调度仿真方案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天车自动化节能改造的分析研究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漳县盐井历史概述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机械驱动式天车升沉补偿装置研究
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